张华青 ||【万寿宫夜话】洪州窑匣砵的发明

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不断的寻找着克服危害的办法,并因势利导,使之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洪州窑在晋代发明匣砵烧装烧就是一个典范。

匣钵的演变(从右至左)

当人们还停留在烧陶时期,一方面烧陶的温度不足以产生窑汗(因温度过高使窑壁表面部分融解的滴落物),没有窑汗污染,而且窑灰的污染在陶坯上也并不扎眼,反倒形成天然的落灰色。

从西汉开始,洪州窑开始烧制青瓷,并且提高了窑温。在高温和窑灰的双重作用下,会产生窑汗滴落。滴落的窑汗以及窑灰与坯上的青釉结合,除极少数形成了美丽的窑变,大多数形成了渣滓状的污染。与陶器不同的是青瓷上施用了统一色调的青釉,窑汗及窑灰的污染使得产品的美观度大打折扣,形成了真正的污染,影响窑器的美观。

套烧的器物

洪州窑窑工受在大件器中装小件、空心支烧器等技术革新的启发,将空心支烧器加大,将器物放在其中,并将这些装了器物的经过加大改造的支烧器层叠起来,装入窑中烧制,就这样发明了匣砵装烧的烧制技法。

匣砵装烧带来的不仅仅是污染的减少,坚硬的匣砵更可以在窑内一层层叠起来增加装烧量。同时由于匣砵的壁厚,热量通过壁的传播到器物上,器物受热更为均匀,由于不直接与火焰接触,烧成的釉层温厚油润带宝光而非贼光。也同时由匣砵壁的阻隔,使窑内上中下层的温差可以忽略不计,更无杂物的侵袭,大大地提高了成瓷率。

层叠的匣钵

时至今日,凡是使用柴窑烧制高档瓷的,无一不是使用匣砵装烧的方法。即使是使用气窑,如果要达到仿古的效果,也同样的离不开匣砵装烧技术。作为洪州窑的独特发明,已经存在了一千五六百年的匣钵装烧工艺,一直延续到今天。作为丰城人,在敬仰先人的同时,更应传承先辈的创新精神,砥砺奋进,开拓美好未来。

(0)

相关推荐

  • 细数河南历代生产瓷器的地方(一)

    一说起河南的瓷器,大家都知道禹州生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窑,汝州生产"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的汝窑,开封生产"识得官瓷面,江山坐一半&q ...

  • 万寿宫夜话:漫说万寿宫与洪州窑

    丰城万寿宫作为洪州窑专题展的展馆,似乎乃冥冥之中天意之作.万寿宫供奉的是许逊(239-374).许逊,字敬之,豫章南昌人,东晋道士,净明道派尊奉的祖师,为道教四大天师之一. 许逊幼时聪颖,不喜做官.2 ...

  • 张华青 ||【万寿宫夜话】对口芒烧的发明

    晋代时期,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许逊(许真君)正在新建的万寿宫练丹修道,并不时在周边地方传道授业,兼以施药驱疫,兴修水利,殊杀恶鲛,在丰城地区留下了很多动人的传说.许逊在丰城城里有他的一个弟子甘战,甘战住 ...

  • 张华青 ||【万寿宫夜话】印刻划花技术的发明

    考古目前认为陶瓷戳印技术是洪州窑在南朝至隋朝间率先发明的.其实这个说法不是很准确. 如果说洪州窑日用器的印戳法装饰艺术在南朝至隋朝期间首现发明使用的说法成立,那么针对洪州窑整个产品来说,就存在另一个问 ...

  • 万寿宫夜话:冻米糖与洪州窑的渊源

    编者按:作者张华青先生是丰城洪州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在万寿宫(老博物馆)开办"洪州窑专题展"过程中,经常秉烛手谈,撰写了"万寿宫夜话"系列研究文章,本文即是其 ...

  • 【万寿宫夜话】万寿宫洪州窑专题博物馆展示器物介绍:战马与马蹬

    马在我国被驯养,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马以其快捷健走.力大温良的优点,很早就被人类所认识.早期马多被用来驾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最初都是以步兵和兵车混合为主,动辄都是几十万,而骑兵大多不过五 ...

  • 张华青 ||【万寿宫夜话】狗肉不上席

    狗肉是一款很美味的佳肴,自人们驯养动物起,狗肉就是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但是看书时总有几个词语会进入眼帘,那就是诸如"狗肉不上席"."狗肉不上桌"之类.这似乎与现 ...

  • 张华青 ||【万寿宫夜话】汉晋时丰城人的发明:火照

    经验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语.经验往往带着不确定性,它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带模糊性,尚未形成确切的量化的东西. 丰城烧制陶瓷的历史至少有五千年,在汉代以前是以烧陶为主的.根据丰城的陶土,烧陶的温度可以在 ...

  • 张华青 ||【万寿宫夜话】支烧器的诞生:二千年前丰城人的智慧

    因为烧制陶器的温度广泛,一般的烧制温度下,陶坯的表面不会釉化,还会有所收缩,所以陶器的烧制相对轻松,不易粘连,陶器的烧成率也比较高. 支烧器的年代变化(从右至左) 青釉在西汉时被发明并被人为施用到坯体 ...

  • 张华青 ||【万寿宫夜话】道法自然:点彩的发明

    我们现在倡导学习,而且现在学习的途径日愈丰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祖先一一晋代丰城洪州窑的窑工们当时却因一事烦恼万分,那就是窑汗和窑渣对青瓷器的污染对他们造成的困扰.而这在当时是无处能直接学习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