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62:人心最短的距离

一、成语集锦

连篇累牍(文累赘)

长篇大论(篇幅长)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言论长,文章长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连篇累牍偏重在文字累赘,篇幅冗长;长篇大论偏重在篇幅长,规模大,还可用于说话。

恋恋不舍(人与物)

依依不舍(人对人)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舍不得离开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恋恋不舍可以指人,也可以是物;依依不舍多用于人对人。

量力而行(要估量)

量入为出(应合理)

辨析:这两个成语的区别在于量力而行是衡量自己的力量去行事;量入为出是根据收的多少来决定支出的用度。

临渴掘井(无准备)

亡羊补牢(也不迟)

辨析:这两个成语的区别在于临渴掘井是指口渴了才去挖井,比喻事先不做好准备,事到临头才动手想办法;亡羊补牢指羊丢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老气横秋(无朝气)

年富力强(正壮年)

辨析:这两个成语的区别在于老气横秋可以用来形容年轻人没有朝气的样子,也可以形容人摆资格或自负的样子;年富力强用来指精力旺盛的中年人和青年人。

二、古韵寻音

将进酒·城下路

         (宋)贺铸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六国扰,三秦扫,初谓商山遗四老。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

【译文】

城下的道路,凄冷的风露,今人的耕田原是古人的坟墓。岸边滩头的白沙,连接着成片的蒹葭。昔日漫漫江河流水如今已成陆地,住满了人家。通往长安的大道,黄尘滚滚,烈日炎炎,疲倦的过客人无水饮马无料草。天下太平又变乱,函谷打开又闭关。千百年来怎见不到一人有空闲?

秦末时群雄纷争国家大扰,汉高祖刘邦把天下横扫。本以为世风转好,出了不慕荣华的商山四皓。谁知派一介使臣,送一封邀请书,他们就撕下伪装忙不迭地到侯门居住。只有高人名士才能真正领会酒的情趣,沉入醉乡睡到安稳宁静之处。活着放浪忘形,死后无需留名。谁说公子、处士胜过潇洒爱酒的刘伶。

【注释】

1.将进酒:实名《小梅花》。“将进酒”是作者改题的新名。

2.“今人”句:顾况《短歌行》:“城边路,今人犁田古人墓。”

3.“岸头沙”三句:顾况《短歌行》:“岸上沙,昔时江水今人家。”蒹葭:一种像芦苇的草。

4.“黄埃”句:顾况《长安道》:“长安道,人无衣,马无草。”

5.函关: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函关为战国秦之东方门户,时平则开,时乱则闭。

6.六国扰:指秦末复起之齐、楚、燕、韩,赵、魏。

7.三秦扫:指刘邦灭项羽,建立汉朝。

8.商山遗四老:又称“商山四皓”。西汉初立,他们四人隐居商山,不为汉臣。这四人是: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

9.“驰单车”二句:《史记·留侯世家》载:刘邦欲废太子,吕后为保住太子地位,让太子卑辞修书派人请四皓,四皓应请而至。单车:指使者。

10.“裂荷”句:芰荷制衣为高士之象征。语出《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此处说“裂荷焚芰”,是指四皓应聘出山自毁高洁,语本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接武:犹言接踵。武:足迹。曳长裙:指依附于王侯权贵,裾:衣服的前襟。

11.端:真。

【鉴赏】

此词是作者在饱经人生忧患之后对历史、社会的沉思和对人生的抉择。历史、社会是虚幻变化的:古人的坟墓变成了今人的耕田,昔日的江河流水如今变成了村落住上了人家:社会动乱又太平,太平了又动乱:整个人生又是那么劳碌奔忙,疲惫不堪,就像长安道上人无水马无草的倦客。在这虚幻变化的社会历史中,摆在作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遁入深山做隐士,一是沉入醉乡做酒徒,因为仕进之路早已堵塞。

而追思往古,历史上的所谓高人隐士多属虚伪,君不见秦末汉初的商山四皓,一度以隐居深山不仕新朝而名扬四海,可不久就撕下伪装住进了侯门。看来唯一的人生选择只有像刘伶那样沉入醉乡;放浪形骸,且尽生前一杯酒,也不管死后有无名。不过,作者表面上看破红尘,实质上他难以看破,也难以真正忘名,不然他就不会这么激愤了。

自然界的变化,一般比人事变化迟缓。如果自然界都发生了变化,那人事变化之大就可想而知了。沧海桑田的典故,就是说的这种情况。这首词一上来的六句,也是就自然与人事两方面合写这个意思。

词句用顾况《悲歌》“边城路,今人犁田昔人墓;岸上沙,昔时流水今人家”,而略加增改。前三句写陆上之变化,墓已成田(用《古诗》“古墓犁为田”之意),有人耕;后三句写水中之变化,水已成陆,有人住。下面“黄埃”二句也从顾况《长安道》“长安道,人无衣,马无草”来,接得十分陡峭。看了墓成田,水成陆。他们依旧为了自己的打算,不顾一切地奔忙着。函谷关是进入长安的必由之路。关开关掩,改朝换代,然而长安道上还是充满了人渴马饥的执迷不悟之徒。歇拍用一问句收束,讥讽之意自见。

“六国扰”,概括了七雄争霸到秦帝国的统一,“三秦扫”,概括了秦末动乱到汉帝国的统一。“初谓”四句,是指在秦、汉帝国通过长期战争而完成统一事业的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被卷进去了。词人说,他最初还以为商山中还留下了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这四老。

谁知道经过统治者写信派车敦请以后,就也撕下了隐士的服饰,一个跟着一个地穿起官服,在帝王门下行走起来了。(商山四皓最初不肯臣事汉高祖,后被张良用计请之出山,保护太子,见《史记·留侯世家》。南齐周彦伦隐居钟山,后应诏出来做官,孔稚圭作《北山移文》来讥讽他,中有“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之语。又汉邹阳《上吴王书》中句:“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这四句专写名利场中的隐士,表面上很恬淡,实则非常热中。隐居,只是他们的一种姿态、一种向统治者讨价还价的手段,一到条件讲好,就把原来自我标榜的高洁全部丢了。

上面的“初”字、“遗”字和下面的“裂”字、“焚”字、“接”字、“曳”字,不但生动准确,而且相映成趣,既达到嘲讽的目的,也显示了作者的幽默感。不加评论,而这般欺世盗名的人物的丑态自然如在眼前。

“高流”以下,正面结出本意。《醉乡记》,隋、唐之际的王绩作,《酒德颂》,晋刘伶作,都是古来赞美饮酒的著名文章。在《记》中,王绩曾假设“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反,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在《颂》中,刘伶曾假设有贵介公子和搢绅处士各一人,起先反对饮酒,后来反而被专门痛饮的那位大人先生所感化。

高流,指阮、陶、刘、王一辈人,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末三句是说,酒徒既外生死、忘名利,那么公子、处士这二豪最初不赞成刘伶那位先生,没有人会去计较这些。肯定阮、刘等,也就是否定“长安道”上的“倦客”、“裂荷焚芰”的隐士。(“生忘形”,用杜甫《醉时歌》:“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死忘名”,用《世说新语·任诞篇》载晋张翰语:“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均与“高流端得酒中趣”切合。)方伯海《〈文选〉集成》评《酒德颂》云:“古人遭逢不幸,多托与酒,谓非此无以隐其干济之略,释其悲愤之怀。”此词以饮酒与争权势、夺名利对立,也是此意。

此词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而发出的不平之鸣。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于那样一些统治者及其帮忙、帮闲们的鄙视,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但由于阶级性和世界观的限制,他又只知道向“醉乡”中逃避,即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又显示了这种进步意义的局限性很大。

以愤慨、嘲讽的口吻来描写历史上那些一生忙着追求权势和名利的人,占了此词的大部分篇幅。但起笔却从人事无常写起,这样,就好比釜底抽薪,把那些热衷于富贵功名的人都看得冷淡了,从而为下文揭露这些人的丑态埋下伏线,同时也为作者自己最后表示的消极逃避思想埋下伏线。

张耒《〈东山词〉序》曾指出贺词风格多样化的特点:“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袂,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览者自知之。”

三、热点时评

我们一起拼过命

             《人民日报》

2020年4月15日,北京协和医院的186名医护人员离汉返京。这支最后撤离的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重症ICU病房里度过了整整80天。他们来时冰天雪地,去时春暖花开。小区居民站在阳台上向医疗队员挥手致意;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纷纷邀请队员们在衣服上签名;早早站满了自发来送别市民的街道上,欢呼声、加油声、感谢声,一浪高过一浪,身处其中,感动溢满胸膛。

武汉保卫战,什么最刻骨铭心?那就是一起拼过命。什么最是难忘?那就是战友情、医患情。你看,一位市民扛着五星红旗、打出标语,追车送别医疗队,是最动人的真情流露;一位湖北鄂州的医护人员追了送行的大巴数百米只为再看战友一眼、说一声再见,是最长情的留恋告别。这些温暖瞬间,将长久地保存在每一个人心中,并熔铸成我们闯关夺隘、攻坚克难的宝贵财富和力量。

参考点评:一起来记住这世间最美的谐音双关吧:“京”兵强将,“辽”表存心、竭“晋”全力、勠力同“新”、“琼”尽全力、“粤”战“粤”勇、“沪”你周全、“浙”风挡雨、"贵”在坚持……

四、美文品读

人心最短的距离

          清风慕竹

当初,狄仁杰曾为并州(今太原)法曹(主管司法的官员)。有一次,他的一位同事郑崇质接到了一道命令,担任使者出使国外。

出国在现代是件美差,可在那时,没有飞机,也没火车,就靠骑马或坐车,走一趟短则数月,长则几年。更要命的是,出国的路途往往充满艰险,有去无回是经常的事。因此唐朝政府规定,什么级别的使臣出使如果死了,会享受什么级别的抚恤,可抚恤再高,也没人愿意拿生命冒险。所以只要碰到这种事,官员们都会千方百计地推诿。郑崇质当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不光是自己生死难料,他还有一个老母,体弱多病,无人奉养,这令他十分为难。

狄仁杰听说了此事,对郑崇质说:“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你家老母有病,怎么能让她对万里之外的儿子怀有忧愁呢?狄仁杰年轻时就以孝闻名,他离家赴并州当官时,登上太行山,回望见南边有一朵白云,忽然潸然泪下:“吾亲所居,在此云下。”我的母亲就住在这朵白云下面啊!悲泣难过了许久,一直等云朵远去才重新上路。

狄仁杰显然非常理解郑崇质此时的心情,于是毅然提出申请,要求代替郑崇质出使。这几乎击中了我们内心中最柔软的部位,郑崇质的感动可想而知,而被打动的岂止郑崇质一人呢?当时狄仁杰的上司蔺仁基正与司马李孝廉闹矛盾,听说此事后顿觉脸上发热,便找到李孝廉说:“我们难道自己不感到羞愧么?”从此两人和好如初。

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时被召回京城,此前他们因为讽谏朝政双双被贬。这次回来满以为会得到任用,不想再中谗言,再度遭贬。柳宗元要去的地方是广西柳州,刘禹锡则被贬到更为遥远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在那时,这都是荒凉之地,是流放官员的地方。

刘禹锡去赴任也就罢了,他毕竟还年轻,可他家还有八十岁的老母,此番跟着他跋涉千山万水,恐怕受不得这份罪。因此,当柳宗元得知此消息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不是人居住的地方,而梦得有老母在世,我不忍心让刘梦得处于困窘的境地,以致使他没有什么话用来禀告他的母亲;而且也万万没有母子一同去的道理。”于是,他立即“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请求与刘禹锡对换地方,即使因此再次获罪,也在所不辞。

刘禹锡的感动无以言表,世上有几人能够肝胆相照到如此境界呢?后来,当柳宗元客死柳州任上,刘禹锡不仅收养了他的儿子,还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全力筹资刊印,一代文学大家的经典之作由此才得以保存、流传。

在当今这个世界,许多人都在感叹人情的冷漠,分明是对面而立,却感觉相隔万里。狄仁杰和柳宗元告诉我们,要找到人心最短的距离,既不需要才华,也不需要智慧,而只需要一颗善良的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