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志亮:独立优秀的孩子,父母都在这件事上做得很好

这两天和一位朋友聊天,他提到寒假过后送女儿上幼儿园,女儿抱着他的大腿不肯撒手,哭个不停。

他说:“看女儿哭得伤心的样子,心里着实心疼,可理智又告诉我,孩子不和父母分开,又怎么能长得大呢?”

每年幼儿园开学,就要上演一幕幕苦情片,孩子追着爸爸妈妈往外跑,老师追着孩子往回拉。

这是每个人一生中第一次和父母的分离。

随着成长,从中学住校、去离家很远的城市上大学,到工作、结婚拥有自己的家庭,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完成与父母分离的过程。

这种分离不仅仅是指空间上的距离,更是指心理的独立、人格的完善。

可以说,父母与孩子分离得越好,孩子会成长得越优秀自信。

01

老家有一家亲戚,两位老人只有一个儿子,已经结婚成家,但每天都要和孩子视频、打电话,了解儿子一天都做了什么。

两个人只要一闲下来,就心慌,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所以一直想和儿子住一起,动不动就要儿子把孩子接过来给他们俩带。

儿子和儿媳都被这密不透风的“关心”折腾得很心累,也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劝老人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少干涉他们的生活。

这对父母可以说是中国式父母的缩影,从有了孩子后就放弃了自己的人生课题,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渐渐地失去了自我,变成了“为孩子而活”。

他们把自己和孩子捆绑在一起,没有自己的生活,只能在孩子身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即便孩子成人、成家,也还是忍受不了和孩子的分离。

研究生杨元元自杀的新闻曾轰动一时,这个不幸的女孩短暂的一生都活在母亲无微不至的掌控下:

上大学妈妈非要住进宿舍;两次考上公务员都在妈妈的阻拦下被迫放弃;考上研究生妈妈还要跟着住进她宿舍。

让人窒息的“爱”让她终于不堪重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懂得分离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独立探索、思考、做决定的机会,容易养出没有主见、依赖父母的“巨婴”。

这种“共生”的关系,也会成为孩子人生的沉重负担,让他们难以获得自我掌控的幸福。

《少有人走过的路》的作者斯考特·派克曾指出:

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父母必须主动地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

拒绝分离,爱就是“假爱”,两个不懂得分离的两个人黏在一起,你干涉我的空间,我侵占你的空间,两个人都不能很好地成长。

因此,父母首先要从观念上明白:孩子是借由父母而来,却不是属于父母的物品,要把孩子看做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这样孩子才能发展出独立、健康的人格。

02

享誉海内外的文坛泰斗鲁迅先生,对儿子唯一的希望,却是希望他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鲁迅病逝时,海婴只有7岁,他给儿子留了一封遗书,信里有这样一句话:

“鲁迅的儿子”这个名号太响亮,也太沉重,逼不得已让你背上,但别怕,你不仅是我的儿子,更是周海婴。

这份父爱的温厚与智慧令人动容。

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父母事无巨细的照料才能满足生理、心理的基本需求,但随着孩子的成长,2岁左右就开始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渴望自己去做很多事,不喜欢父母插手。

孩子上了学,进入青春期后,更是希望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他们对于事物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讨厌父母高高在上的说教。

这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父母需要明确界限,逐渐放手,教会孩子独立做事、思考、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自我管理,这才是真正爱孩子,为他的人生负责。

然而现实中很多父母,因自身局限性,或者理智被情感冲昏了头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犯溺爱、过度保护、专制控制的错误:

舍不得孩子做事,就为孩子做好一切,样样包办,所以我们看到大学生还不会洗袜子、叠被子的现象比比皆是;

总是担心孩子受伤、吃亏,不允许孩子尝试和探索,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一辈子胆小怯懦,缩手缩脚,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

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总是自以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做选择做决定,所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妈宝”,没有主见,不敢承担责任······

这都与“分离”的课题背道而驰。

03

具体来说,父母做好和孩子的分离,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首先,舍得“用”孩子,给孩子动手做事的机会,包括自己吃饭、穿衣、叠被子、整理书包、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其次,在安全范围内,不要怕麻烦、怕孩子受伤、犯错,多给孩子尝试、探索的机会,比如学骑自行车、参加夏令营、比赛、上学住校、去外地旅行等等。

最后,非原则性的问题,多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他自己做决定并承担责任,家长只是从旁给予意见,不事事干涉,这样孩子才能在实践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经验。

从始至终,父母都需要明确,孩子是孩子,自己是自己。父母只是陪伴孩子一段旅程,在必要的时候提供援助,而不是孩子人生的规划师。

孩子人生的路,还是需要他自己,一步步地走。

END
编辑 | 八月
(0)

相关推荐

  • 别让“讨好型人格”毁了你的孩子,你的孩子敢说“不”吗?

    "你的孩子,会说'不'吗?" 家长会上,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时,台下的不少家长陷入了沉思. 不少家长都表示,孩子平时很乖.很听话,叫他做什么事时,一般都不会拒绝.还有些家长说,孩子不仅 ...

  • 听话式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世间最好的关系,就是我和你 听话式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作者:伊诺 有些父母,特别热衷于听话式教育,他们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在父母眼中,让孩子听话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听话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 这种教育 ...

  • 邓亚萍被吐槽不尊重孩子,逼迫儿子改打乒乓球,曾传为儿改国籍?

    导读:在前段时间的一期综艺节目<时代我>里,邓亚萍逼迫自己的儿子改打乒乓球的事情,遭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吐槽,很多网友都说邓亚萍不懂得尊重自己的孩子.而更有网友发现,邓亚萍的儿子出生的时候,曾 ...

  • 申军良父子已团聚,不打扰,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 木子默 岁月悠悠,流光浅浅 2020.03.08 今日心情 愿所有走失的孩子都早点回家! 01 _ "梅姨"案被拐卖的15年的孩子申聪找到了!昨天警方已安 ...

  • 那些控制欲强的父母,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前几天看到一个话题:父母掌控欲强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话题讨论下,很多网友被戳中了"痛点",讲述自己被父母控制的痛苦经历: "偷看日记.翻柜子,是基本操作,和朋友出去玩也要 ...

  • 你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你的养育目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都会在课堂上问家长,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是五花八门的,很少会有回答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 即便是说,目的是让孩子幸福啊.快乐呀.但是,话锋一转,他没有好成绩,他怎 ...

  • 世界在惩罚不尊重孩子的父母!这7个表现,是你对孩子最好的尊重

    原创素质教育观察2020-11-13 17:07:37 文/霓裳01 一位妈妈曾跟我哭诉,她的儿子以前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从六年级下学期开始,儿子就变了.从开始不听妈妈的话.顶嘴发展到讨厌父 ...

  • 独立优秀的孩子,父母都在这件事上做得很好

    作者:钱志亮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这两天和一位朋友聊天,他提到寒假过后送女儿上幼儿园,女儿抱着他的大腿不肯撒手,哭个不停. 他说:"看女儿哭得伤心的样子,心里着实心疼 ...

  • 北师大教授钱志亮:有远见的父母,会逼孩子一把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究竟如何做有远见的父母呢?北师大教授钱志亮给出了答案.其实,就是要在必要的时候"逼孩子一把",不能过于顺从与溺爱.要让他们懂得学习之"苦&quo ...

  • 钱志亮:如何判断孩子提前上小学行不行?

    每年六.七月份接受咨询时,家长问的频率最高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孩子是否该提前升入小学.  到了九.十月份,很多新生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一般又集中在为什么孩子入学适应困难?为什么孩子刚入学就不喜欢上学?为什 ...

  • 钱志亮:如何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分享意识?

    全文2747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儿子从上幼儿园第一天起,我每天都会让他带包纸巾,告诉他,如果班上哪个小朋友哭了,就拿张纸巾帮他擦擦眼泪,同时告诉小朋友: "我很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我知道 ...

  • 钱志亮: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上学有什么意思,根本就没幼儿园好玩!"一个被妈妈领来的一年级学生一进门就这么嘟囔着. "有哪本书是用拼音写的?买东西交多少钱售货员说了算!天天坐在那儿老师不让我们动,放 ...

  • 钱志亮:聪明的孩子,是玩出来的

    导读:钱志亮:聪明的孩子,是玩出来的 各位点开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想必都是很高的颜值吧,我们真的是很有缘哦,小编每天都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育儿资讯,如果对小编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么,有什么一些意见的话欢迎 ...

  • 钱志亮: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考试综合征?

    全文2178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01 代表案例:高考落榜生雷某,两次参加高考时,都出现较严重的紧张恐惧心理,面色潮红,全身出汗,两手发抖,心悸胸闷,头晕脑涨,注意唤散,思维迟钝,原来记熟的复习内 ...

  • 钱志亮: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惰性?

    全文3925字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德国有句谚语:懒惰是生活的死亡.当一个人对生活不感兴趣了,就是懒惰来了.懒惰会消磨掉人的斗志和行动,腐蚀一个人的上进心和理想,剥夺一个人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与他人的友 ...

  • 钱志亮:如何培养孩子的坚持性?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 ID:qzlgzs 全文2717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对千余名天才儿童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发现,智商高的儿童成年后不一定成就就高. 成就最大的,都对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