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这些药对可用,临床疗效明显
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但目前治疗办法不多。一般临床将病毒性肝炎归为黄疸、胁痛、积聚、臌胀等,在治疗上应以除湿热、清解疫毒、调理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要方法。现总结几个常用药对,供大家参考。
胆南星、栀子
病程中,发热程度不同,初中、期之热多属湿热蕴蒸发热或肝郁发热或血瘀发热,久则致气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二药相伍,能清,能利,能解,凉而不伤正,寒而不凝滞,可清热解毒除烦。
鸡血藤、郁金
有的患者肝区疼痛为主症,属中医胁痛之范畴,为络脉不通,经气不利而痛。胁痛之病,不外乎湿热、气滞、血瘀、痰瘀、气虚、血虚、阴虚等;治疗中应以通、利使气机调畅,血行流通,终而疼痛得止;重用鸡血藤,活血补血,佐郁金解气郁,散瘀血,行血中之气滞,气中之血滞,二药配伍,通中有补,理气活血、清热利湿,健脾益气。
三棱、莪术
本病病程较长,肝脾均呈不同程度的肿大,属祖国医学中“痞块”。因肝藏血,主流血,肝气郁结,脉络瘀阻,气滞血瘀,积久成痞,治宜活血化瘀、软坚为主。然而肝病多系正虚邪恋,遣药不宜峻猛太过。三棱为血中之气药,莪术为气中之血药,擅消积除结,轻遣之取其气使消而勿伐,二药相和,疗效可靠。
太子参、黄精、鸡血藤
如病程日久,常以清利克伐之剂为主,致气伤血耗,终则损及阴阳。病毒性肝炎右胁疼痛日久不愈者,宜柔肝养肝缓其中,调补阴阳。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肝以柔养为补,太子参、黄精、鸡血藤三药相伍,气血双补,阴生阳长,补中有通,补而不滞,滋肾养肝调阴阳。
芍药、甘草
芍药、甘草内服,具有明显降低转氨酶、肝脏保护及改善肝脏炎症的作用。
茵陈、丝瓜络
黄疸稽留不去,多为病久入络,湿凝气滞。临床常用茵陈祛湿利胆,表有湿者能微发其汗,里有湿者可祛湿利尿,表湿、里湿、寒湿、热湿皆可用;丝瓜络可理气消瘀,疏通经络,二药相伍,可奏祛湿理气,通络,清肝利疸,从而解毒除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