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与验方:程门雪,吕重安

咳的证治

中医没有“慢性气管炎”的名称(编者按:即指慢性支气管炎),老年的咳嗽气喘,多从“痰饮”中的“支饮”论治。讲到辨证,离不开寒热虚实,临床表现往往是虚实、寒热错综夹杂,很难截然划分,但老年人属虚寒的较多,实热则属兼因或标症,因此老年慢性气管炎的治疗,偏重在虚寒方面。

老年咳喘,体质尽是虚的,虚就容易受邪,所以最易感冒,由感冒而引发,这种病的内因是虚,外因是邪。《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同时又说:“虚而受邪,其病则实”。因此,虚和实不能片面、孤立地来看。大概暴发时先治邪实,久发的要治其体虚。初发时属寒的多,应当用温开法(有热的可兼用清凉);久发的常属寒郁化热,治法上应当温清并用。

这种病大多发于秋冬季节,遇寒就增重,所以用温开的治法是主要的。至于在春夏季节也发病,那就以寒郁化热为多,可在温化中兼用清凉的治法。例如古方小青龙汤是温宣的方子,小青龙加石膏汤就是温宣兼清的方子。这两张方子,如果用得恰当,都有一定疗效。又如厚朴麻黄汤治疗咳逆上气、脉浮(“上气”是喘的意思,“脉浮”表明外邪未退),方中用麻黄、细辛解表定喘;厚朴、杏仁降气平喘;干姜、五味子止咳,这两位药都是主治咳逆上气的,五味子益气温敛,干姜温开,两者同用有很好的效果;半夏化痰,石膏清热;小麦和中。这一方之中就包括了解表、平喘、清热等几种方法。

再如泽漆汤治疗咳逆、上气、脉沉,那是表邪渐解,要兼顾正虚,所以紫苑、白前止咳平喘;半夏、泽漆泄化痰水;桂枝、生姜温开;黄芩清热;人参、甘草扶正补虚。一方之中也包括了祛邪、化痰、温、清等法。厚朴麻黄汤与泽漆汤用脉浮、脉沉来区别有邪、无邪,虽不一定可靠,但对辨证是有启发的。

以上是病情复杂,综合治疗的方例。至于单纯偏温的,以射干麻黄汤为最好(麻黄、射干、紫苑、款冬花、细辛、五味子、半夏、生姜、大枣)。

上述各方都是在发病阶段使用的。个人的体会是:治疗上很少有一定不变的类型,只有初、中、末期的分别。初期是重在祛邪,中期要邪正并顾,末期着重于扶正。在临床上,纯寒宜温的有,温而兼清的也有,纯热宜清的就很少(这是个人局限的体会)。至于纯宜清润的,则是肺燥肺痿,咳逆上气,少痰无痰,或者吐的是涎沫,那是属于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一类的证治,这是否也算“慢性气管炎”的范畴,可以研究。

关于咳喘的验方,临床上用得很多,自己没有用过的不说,已经用过的如定喘汤(有麻黄、款冬花、黄芩、苏子、杏仁、甘草、银杏肉、半夏等),对寒郁化热的很有效果,这是《证治准绳》的方子。黛蛤散用麻油调服,治疗咳嗽、面浮,是宋代草医的单方,我曾用来治疗咳喘痰内带血,合泻白散煎服,屡屡有效。体虚,喘得厉害,但咳嗽轻微,汗多的,用生脉散煎汤,化服《局方》牛黄丸一粒。阳虚咳喘、痰鸣的病人,借用阳和汤的方意,用熟地、鹿角霜、甘草、白芥子再加紫苑、款冬花、杏仁等,也有效果。但没有大量的病例,不能说明问题,仅供参考。

对于炎症的证治,我从前望文生义,以为消炎就等于清热。有人认为祛寒也是消炎、发汗也是消炎,我觉得也有一定道理。这里只谈夹热和化热的治法。从前用这一类药物,不论石膏或黄芩,都是和麻黄、细辛等辛温开泄药同用的。唐代许敬宗认为:用药只宜单味,“力专气猛”,效果好;多味同用,就有牵掣。宋代寇宗奭却认为:病久夹杂,必须复方。我认为应从两点论来分析问题,两种说法,各有所宜,不可一概而论。

至于宣肺、肃肺、清肺、润肺的药物:宣肺如麻黄、牛蒡等。肃肺如桑白皮、枇杷叶、杏仁、苏子等。清肺分两种,一是清养肺阴,如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等;二是清泻肺热,如桑白皮、地骨皮、黄芩、马兜铃等。润肺也分温清两法:清润法即在上述养肺阴药中再加阿胶、百合等;温润法如《时病论》用紫苑、百部、款冬花、松子仁、杏仁、陈皮、冰糖(“温润辛金法”),甘草干姜汤、麦门冬汤也属温润之剂。以上诸法大都是复用的,例如宣、肃同用,清、润同用,清、肃同用,清宣、润肃同用。

肺燥宜润。关于燥气的性质,费伯雄说得很好:“燥者干也,对湿言之。立秋之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所以临床上治燥咳,有温润、凉润二法。寒燥在表用杏苏散(苏叶、杏仁、前胡、茯苓、半夏、陈皮、甘草、桔梗、枳壳、姜、枣),《温病条辨》:“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燥热伤肺用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人参、甘草、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人参可用太子参或沙参代),《医门法律》:“气促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喉口鼻干燥,舌干苔少,或痰中带血,用清燥救肺汤”即是。

咳嗽有甚于晨,或甚于晚,如何解释?一般来说,晨起咳嗽,痰先稠后薄的,属肺脾湿痰;甚于晚或在午夜后更甚的属肾虚。但这不是主要的,仍当看具体情况。

关于老年慢性气管炎“咳、痰、喘、炎”四大症的治疗,个人的点滴体会:一般性治疗应以化痰为主,化痰方中以二陈汤为主。痰多的用六安煎即杏仁、白芥子加二陈汤;夹热的加黄芩、黛蛤散、贝母、海浮石;消痰用白芥子、莱菔子、雪羹汤(海蜇头、荸荠);涤痰用皂荚丸、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豁痰用枳实、郁金、远志;滑痰用竹茹、竹沥。涤痰法在运用时应注意体质,如果体虚久病须慎用,或以不用为好。以上所举的药物都是用于咳嗽痰多的,至于礞石滚痰丸、指迷茯苓丸、导痰汤等,一般习惯不作为止咳化痰之用,不列在内。

在支气管炎初起的治法中,大都须包括治感冒在内,因其痰多、咳嗽、气喘往往是感冒引起的,一般用辛温解表或兼用清热的药物。至于预防感冒的方药,着重在补助正气,正气胜自能卫外,外邪就不易侵犯。容易感冒的人用玉屏风散是好的,但也不能常服或长服(以防闭邪,或邪重则非防风所能祛),用药方法还应根据体质需要,分别处理。另外,平时加强锻炼也很重要。

总之,治疗咳喘,中医有几句名言:“治咳嗽不离乎肺,不限于肺”“治实必顾虚,治虚必顾实”“实喘治肺,虚喘治肾”,我认为很有道理。咳喘虽是两证,但咳久可以致喘,喘亦可由咳引起,所以两证常难以截然划分。

本文摘自《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金匮篇解》


慢性气管炎治疗经验

作者/罗铨 李玉华 李慕贤 吕梓令

慢性气管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其症状特点大都具有“咳、痰、喘”三个特征。以咳嗽而论,吕老本内经之旨,认为咳嗽内经虽指出咳“此皆……关于肺”(《素问·咳论》),说明治疗咳喘不仅要注意到“肺”的局部症状,更要重视全身五脏六腑的影响。

慢性气管炎多见于老年体弱之人,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因此虚寒证或虚中挟实者多,而单纯实热证者少;脾虚生痰、肾不纳气者多,而单纯“肺气膹郁”者少。因此吕老治疗慢性气管炎重在顾及“脾肾”阳气。

咳:为肺失宣肃的表现,宜宣散肺气。如有新感外邪,应辛散为主,切忌补益,用药不可过于苦寒,以免郁闭肺气,如桑皮、牛子、芩连、鸡苦胆等。吕老认为都不可用之过早,虑其阻遏肺气,苦寒败胃。

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阳不振,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而化为痰浊,上阻于肺而成咳喘,所以治疗当按金匮所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温运脾阳,以去生痰之源。

喘:喘分虚实。《素问·大奇论》:“肺之壅,喘而两胠满”,此言外邪壅肺之暴喘,病属上焦;《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咳喘身重,寝汗出,憎风”此言肾不纳气,肾气上逆之虚喘,病属下焦。慢性气管炎之喘以下元虚损为主,亦有兼外邪袭肺,虚中挟实者,治疗应温肾降气,摄纳肾气为主。

基于以上认识,吕老常用四逆汤(附片、干姜、甘草),姜桂苓半汤(生姜、桂枝、法夏、茯苓),二陈汤(陈皮、法夏、茯苓、甘草)加减化裁,宣肺加麻黄、细辛;降气加苏子、杏仁、白果、沉香;温中加吴萸、砂仁;祛痰加白芥子、莱菔子;利湿加泽泻、木通、通草等,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例一:

李张氏 女 65岁 住院号105—1

入院日期59年12月13日;出院:60年1月31日;中医治疗摘要:

12月14日:久患咳喘多年,近周加剧,咳喘不能平卧,吐黄稠痰,呼吸困难,心悸、烦躁,厌食作呕,脉濡数,重取无神,舌苔白润,西医诊为慢性气管炎、肺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诊属下虚上盛,虚阳欲脱,病危可虑,拟温阳化痰,佐以收涩。

附片一两 生姜五钱 法夏四钱 陈皮一钱 冲五味子一钱

12月16日:脉沉弱而数,苔白腻,气喘心悸咳减。仍咳嗽,气短,畏寒,烦躁自汗,大便泻,仍拟原方加减。

附片一两 干姜三钱 炙甘草二钱 法夏三钱 砂仁二钱 茯苓四钱 肉桂一钱

元月13日:近服上方加减,咳喘已少,仍气短、肢冷,心烦出汗,少眠,脉沉小,舌白润,病已好转,可出院休养。

附片一两五钱 川姜六钱 法夏三钱 桂心二钱 白术四钱 甘草一钱

按:本例患者为咳喘重症,脾虚生痰,肾不纳气,形成下虚上盛,虚阳欲脱之危重局面,治疗始终顾及脾肾阳气,用大剂姜附回阳救逆,挽回危局。

例二:王x x 38岁 小绿水河13号

初诊:59年2月27日:久患咳喘,面脚浮肿,经用温阳利水、燥湿化痰之剂,病已好转,近日外感风寒,咳喘复作,畏寒发热无汗,头身肢痛,神差嗜眠,面浮不渴,脉沉细,苔白润,症属心肾阳虚,寒陷少阴,颇重,拟温经散寒。

附片一两 麻绒一钱 细辛七分 桂尖四钱 茯苓四钱 法夏三钱 生姜四钱 甘草一钱

二诊:2月28日,苔白润,脉沉细,寒热减,头身肢痛亦减,仍咳嗽喉痛,神差嗜眠,食少面浮,是寒陷少阴未解。

原方加桔梗两钱

三诊:3月1日,苔白润,脉沉细,寒热已止,尚咳,面浮,食少,嗜眠,是肾气虚,寒湿滞。

附片一两 炮姜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法夏三钱 茯苓三钱 陈皮三钱

四诊:(略)

五诊:3月15日:脉小濡,苔白润,咳止,仍头昏、腹胀、面脚浮肿,尿短,拟温阳利湿。

附片二两 干姜八钱 茯苓八钱 砂仁二钱 桂尖五钱 公丁四钱 通草二钱

以后用此方加减数剂,诸症逐渐好转消失。

按:阳虚之体,久患咳喘,又新感风寒,寒陷少阴,初用麻辛附子汤合姜桂苓半汤温经散寒,透邪外出;次用四逆合姜桂苓半温散壅滞之痰湿;最后丁砂四逆加味温阳利湿,振奋脾肾阳气。用药始终顾及“脾肾”,而根据病情发展灵活加减。训导后学,颇有裨益。

  • 本文摘自《云南医药》,1981(1),作者/罗铨 李玉华 李慕贤 吕梓令.本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0)

相关推荐

  • 十一、咳嗽、咳喘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咳嗽.咳喘 [辩证诊断] 1.风热暑湿燥寒,六气之中一气有偏,皆能令人肺气上逆而咳嗽. 2.咳者,胆以阳木而化相火,降入水中,则生肝木,下藏水中,则生中土,逆而不降,则火逆而刑肺金, ...

  • 【马有度:定喘汤】

    (十)理气类 定喘汤 <摄生众妙方> [药物组成]麻黄9克,白果9克,苏子12克,杏仁12克,款冬花12克,桑白皮12克,黄芩12克,半夏9克,甘草6克. [功效主治]宣肺定喘,清热化痰. ...

  • 经方:半夏厚朴汤(咽中有物)

    半夏厚朴汤 [原文]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作者] 张仲景 [出自] <金匮> [金匮] 1.妇人咽中 ...

  • 肺失治节趣案

    [出处] [清]李用粹<旧德堂医案>. [原文] 协镇王公生长蓟北,腠理闭密.癸卯秋谒①提台梁公于茸城,乘凉蚤②归中途浓睡,觉恶寒发热.缘素无病患,不谨调养,过食腥荤,日增喘促,气息声粗, ...

  • 本草求真:叶天士用麻黄解析(2)

    叶天士用麻黄,见于麻杏石甘汤,治疗咳.哮.失音.痧疹.水肿.小青龙汤虽提及多次,是取温化水饮法,处方多去麻黄.细辛,或加石膏而用,非小青龙汤原方,是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证.越婢汤提及多次,但 ...

  • 二十八:肺炎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肺炎 [辩证诊断] 1.肺炎的舌苔:舌质色红或绛紫.色发暗,舌体变胖.厚,一般苔白厚.黄白相间,苔看上去比较脏,舌前区两侧(肺区)蘑菇乳头增生可能会累及心区.舌下静脉变红紫.舌象要点 ...

  • ​临证研究:老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经验。

    慢性咳嗽,临床所见恒多,而其治疗效果则难尽如人意.咎其缘由,皆因其症多源于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返流性食道炎等慢性疾病.病根既属难除,其咳何以易止? 从中医学角度理解,慢性咳嗽,当属" ...

  • 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经验

    叶天士治疗慢性咳嗽的经验叶天士是清代名医,先后师从王子接.徐时进.马元仪.周扬俊.祁正明.张路玉.柯韵伯.魏荔彤等17位医家,学识广博,治病多奇中,对中医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清末袁焯评价"天 ...

  • 『偏方秘方』内科: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因急性支气管炎未及时治愈转变而成.主要临床症状有长期咳嗽,吐痰,有时伴有喘息.凡是一年当中有3个月咳嗽,这种情况连续2年以上,而且这种咳嗽不是由于心肺等其他疾病引起的, ...

  • 崔应珉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目的:探讨崔应珉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方法:以崔应珉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验案为依据,分析总结其辨证思路及临证经验.结果:崔应珉教授针对慢性支气管炎多为本虚标实这一特点,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痰 ...

  • 中医经方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经方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原创 苏克雷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2015-10-16 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慢支),是指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 ...

  •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病案患者:刘×,女,...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病案 患者:刘×,女,39岁. 病史:咳嗽.吐痰.胸闷.气短十余年.两年前患肺炎,病情逐渐加剧,时觉胸闷.憋气,冬季.清晨以及活动后更重,并时有心慌.心跳,曾在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 ...

  • 程门雪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漫谈咳的证治 中医没有"慢性气管炎"的名称(编者按:即指慢性支气管炎),老年的咳嗽气喘,多从"痰饮"中的"支饮"论治.讲到辨证,离不开寒热虚 ...

  • 程门雪: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程门雪: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 【程门雪: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漫谈咳的证治 中医没有"慢性气管炎"的名称(编者按:即指慢性支气管炎),老年的咳嗽气喘,多从"痰饮"中的"支饮"论治. 讲到辨证,离不开寒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