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让你了解棕地【NO.27】
本文内容和观点皆属原创,转载或者部分转载都需联系蚂蚁景观的小蚂哥,未经允许请勿使用。
关注我们请点击上方蓝色“蚂蚁景观”分享原创文章是对小蚂哥最好的支持。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看完文章再观看视频体会更深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蚂蚁学术秉着把高深的学术知识让大家都能看得懂的原则又来了。
9月份北京召开了《棕地再生和生态修复国际会议》主要围绕棕地进行了研讨,期间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就是“棕地”,那么棕地究竟是什么呢?(本文部分图文引用了郑晓迪和Tilman Latz的发言)
棕地是棕色的土壤吗?
显然土壤本来就是棕色的
要理解这个问题,还要从棕地的形成说起,之前我们说过因为人类的活动和人口的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但你想过没有,人类在不断扩张“地盘”的同时也在遗弃着旧地盘,这些地方可不像游牧名族迁徙过后的草原还能长出新草。
上图为草原游牧和工业废弃地的对比
无用的建筑,废弃的工厂,掏空了的矿坑,垃圾场……等等都属于被人类遗弃的“地盘”这些原本为人类创造价值的地方,因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的转型不可避免的荒废了。还记得去年上映的《九层妖塔》里的石油小镇吗?
一个典型的人类消失后的世界
石油小镇位于阿克塞它的全名是“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它处在甘肃、青海、新疆三地的交汇处,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
石油小镇就是典型的棕地,由于土地的污染,地下水和附近的空气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再来看看相对成熟美国环境保护局1994年的定义:棕地是被遗弃,闲置或不再使用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及设施,这些地区的扩展或再开发会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也因此变得复杂。
这你就不难理解了吧,所谓棕地就是原本干净的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扰动,已经不在干净了~
如果土地有情绪的话,内心一定是这样的:
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土地认识的加深,棕地的范围也更加广泛细分。没有充分利用的闲置地也被算做了棕地,另外按照受污染的不同程度也分成了浅棕和深棕,这么以来我们现在接触的大多数项目其实都可以划做棕地!
闲置地暂且不说的话,那么狭义上的棕地就有这么几类
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一类,其实都对土壤和水源,空气造成了污染,这种污染并不会随着功能的废弃而停止,有些可能影响时间相当长,比如垃圾填埋场。
当然小蚂哥看问题可不会那么肤浅,既然土地受到了污染,我们就要知道到底污染源有哪些,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棕地污染成分以气态、固态、液态的状态存在,大多情况相互交织,十分的复杂。这也就是说治理棕地是一项综合的修复工程。而目前上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那如果我们放弃这块地,让自然来消化和接管如何呢?
站在时间的维度上是成立的,但只是过程太漫长。而人类可利用的土地又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自己想办法和棕地和平相处。也就是退一步,既然没有好办法解决掉棕地,那么就用现有的技术进行改造和限制,让污染程度减轻,甚至通过某种方式加快自然净化的进程。
图中可以看到人类和棕地的关系
那人类目前治理棕地或者说与棕地和谐相处的具体方式有哪些呢?其实算起来一只手就能数的过来!
咋看方式挺多,但仔细想一想其实很直接,还有救的土壤就用一些技术修复,差一点的直接在上面覆盖做隔离,最差的直接运走,换来新的土壤。这种简单暴力的方式隐含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运走的棕土去哪了,会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棕地隔离会不会从底层影响生态结构?
是不是觉得很棘手,而又不知所措。
但别忘了人类的必杀技:学习
人类自身通过学习在不断的完善,我们可以站在前人的角度上,站在成功的例子上去完善棕地治理的方案。那么说到棕地治理最最最出名的就是:
这个位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棕地项目从94年建成开放,至今已经20多年了,但直到今天,说起后工业景观,棕地改造,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杜伊斯堡市北部,总占地面积230公顷(2.3平方公里),利用原蒂森公司(AugustThyssen)的梅德里希钢铁厂(MeiderichIronworks)遗迹建成。该钢铁厂1903年投产,总产量共3700万吨,仅1974年生铁产量就达100万吨,是高产量的钢铁企业。
1984年为应对欧洲产品配额限制的要求,工厂5号高炉为现代化改造付出了高昂的成本。1985年钢铁厂关闭,曾经与杜伊斯堡市共存了大半个世纪的工厂面临着拆除或保留的抉择。最终城市选择了后者,对工业遗迹予以保留,赋予其新的功能,并在景观美学意义和生态特质上加以强化。
1989年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政府机构在一项房地产基金的支持下购买了钢铁厂的用地,组建了开发公司;杜伊斯堡市也调整了规划,将用地性质转化为公园用地。
这样该工厂改造项目被纳入到“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计划“绿色框架”主题下的景观公园系统中,作为前期的探索性重点项目,于1990年举办了国际设计竞赛。组织者在报名的65个设计机构中遴选出包括法国景观设计大师伯纳德·拉索斯(BernardLassus)和德国景观设计大师彼得·拉兹(PeterLatz)在内的5个设计团队参赛。
1991年竞赛结果公布,彼得·拉兹事务所的方案以其新颖独特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思想、手法和现实可行的实施对策而最终获胜。1994年夏天公园首次对公众正式开放,好评如潮。彼得·拉兹先生因其在项目中的卓越工作成果而于2000年获得第一届欧洲景观设计奖,并被尊为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代表人物。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则被誉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经典范例。
大师彼得·拉茨
可以说北杜伊斯堡的棕地处理是行业的标杆,总的来说分成了水源和土壤两部分。
对土壤的生态处理,表现在种植设计前先对土壤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生态处理对策。因为长期发展工业,场地中有大量含砷或氰化物的土壤,部分污染严重者必须全部清除,用新运来的土壤恢复植被,或者通过自然进程缓慢地恢复,或者利用微生物或植物改善土壤。
公园中的植被也要进行生态的设计。首先基地上的材料同时作为建筑材料和植物生长的媒介加以循环利用。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运用植被进行生态设计应尊重植物自然再生的过程,保护场地上的野生植物;采用可以吸收有害物质、对环境具有监测作用、抗逆性好的植物,尽量选用了当地优良的乡土和先锋植物。
公园中的荒草自由生长,这其实也保留了大自然的进程。
这里面就牵扯到之前咱们说的问题了:运走的那些有毒的土壤去哪了呢?
彼得拉茨非常聪明的把土壤置换到了废弃的矿仓,毒土壤进行了深埋,并用新土覆盖。同时也形成了公园多层次的空间和步行系统。
对公园的水体采取了生态的处理手段。艾姆舍河流经整个工业区,成了一条公共排污渠,吸纳各厂排出的污水,形成了一条绵延400千米的污染带,影响着整个工业区的环境质量。经过生态设计,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水公园由净化水渠、净水池、冷却池等水体构成。
景观步道驾于净水池之上
水的循环利用采用了科学的雨虹处理方式,先通过园林收集雨水,再利用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活动处理雨水和污水,进行循环再利用。在公园中,发电车间6000平方米的屋面用来收集雨水,然后流入沉淀池,水池中种植睡莲和鸢尾等来净化雨水,并利用风能动力维持水循环,达到了保护生态和美化景观的双重效果。
始终重视人与水的亲近
在这种棕地治理的基础上,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致力于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的整体结构保护与综合再利用,而且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他是怎么来做的呢?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最突出的特色是强调工业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对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保护与利用的理念和对策上。
其一,表明了对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的态度。拉兹认为,废弃工业场地上遗留的各种设施(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具有特殊的工业历史文化内涵和技术美学特征,是人类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的见证,应加以保留并作为景观公园中的主要构成要素。
工业时代力量的象征,也是一种形式的美。
其二,对原工业遗址的整体布局骨架结构(功能分区结构、空间组织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以及其中的空间节点、构成元素等进行全面保护,而不仅仅是有选择地部分保留。拉兹在对各种由炼钢高炉、煤气储罐、车间厂房、矿石料仓等独立工业设施构成的点要素,铁路、道路、水渠(埃姆舍河道)等构成的线要素以及广场、活动场地、绿地等开放空间构成的面要素等进行结构分析的前提下,使旧厂区的整体空间尺度和景观特征在景观公园构成框架中得以保留和延续。
从图中可以看出原工业区的保留相当完整
其三,通过对场地上各种工业设施的综合利用,使景观公园能容纳参观游览、信息咨询、餐饮、体育运动、集会、表演、休闲、娱乐等多种活动,充分彰显了该设计在具体实施上的技术现实性和经济可行性。
综合利用具体对策包括——
①整体厂区的“博物馆模式”
布局结构和各节点要素得到全面保护的整体厂区向公众全面展示了有关工业生产的组织、流程、技术特征、相关设施、景观尺度和综合形象,也映射了工厂的发展历史进程,可以作为有关工业技术与文化的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巨型博物馆。
在公园可以看到介绍煤气罐运行原理的示意图
②煤气储罐的“体育休闲活动模式”
煤气储罐位于厂区中心,1号、2号高炉东侧。在生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炉煤气除一部分用于作为发电机房的能源外,其余的都储存在该煤气储罐中。工厂关闭后煤气储罐废弃。潜水爱好者向气罐内注入了2万立方米的水,将煤气储罐改造成了欧洲最大的人工潜水中心。
③料仓花园的“体育休闲活动、儿童娱乐、展览模式”
利用原来贮存矿石和焦炭的料仓,更新改造为能容纳攀岩、儿童活动、展览等综合活动的场所。料仓的顶部设计成纵横交错的网格状步行道,与“铁路园”的高架步道系统位于同一标高上;1990年,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之前,德国登山协会的杜伊斯堡分会利用料仓的厚重的混凝土墙壁建立了攀岩运动的场所;拉兹在“料仓花园”的北侧设计了专供儿童游戏的滑梯、绳索等设施;串联式的展览空间则是通过在厚达2~3米的混凝土墙壁上开凿出洞口形成的。
公园对于废物利用的程度极高,和各种活动契合的也很不错。
④中心动力站、鼓风机房综合体、1号高炉铸造车间的“多功能综合活动中心模式”
中心动力站是厂区内最大的建筑物,长170米,宽35米,高约20米,位于公园中心区南端,北与游客信息中心(原配电站开关设备用房)毗邻。中心动力站建于1906~1911年,原来具有双重功能:其一,为高炉输送氧气,装设了6台制造高炉氧气的鼓风机;其二,为整个厂区和工人村提供电力,安装了10台利用高炉煤气作为能源的发电机。1965~1987年中心动力站用作仓库。1997年,经过7个月的改建后建筑于10月重新开放,作为多功能大厅,用于举办国际性的展览、会议、音乐会等大型公共活动的场所。
原来硕大的车间
现在变为多功能厅
内部还设有配套的休息区和简餐厅都同样保留了浓浓的工业风格
好了,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回看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融合了生态修复,世代记忆和功能改造等方方面面,第一次让棕地景观不只能看,还能去触碰,去感受。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细节还有很多,例如在公园中保留了一辆“活”的火车,夜晚的绚烂色彩,等等不能一一讲述,有机会再叙。
这就是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全部的景观策略
最小的干预作为总体策略,统领了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改造体系。
不过借由杜伊斯堡相信你也一定能够了解棕地是怎么回事了,在小蚂哥看来人类在治理棕地的道路上刚刚会走,而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好了,这期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期再见。
原创:小蚂哥
参考资料:清华大学棕地论坛郑晓迪和Tilman Latz的发言
转载请要授权并注明文章来源于蚂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