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系列,能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就是道德的吗?
小
播
读
书
///
08/29 2020
“人是目的”以及“义务论”的伦理学思想。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康德写过一本小书:《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这本书出版于1785年,是康德在完成《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间写成的小册子。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康德的伦理道德观,并对道德法则与自由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康德也正是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人是目的”以及“义务论”的伦理学思想。
在分享康德道德伦理哲学思想之前,今天我们首先来聊聊道德哲学,道德哲学分为三个领域: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应用伦理学。而在规范伦理学中,有8种道德判断的工具,它们分别是:直觉主义、情感主义、功利主义、契约论、神圣命令论、义务论、利己主义、德性论,一共有八个。
也就是有八种道德判断的标准,而这其中,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那就是,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德性论”,以边沁和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今天我们简单来介绍一下这三种道德哲学的差异。
///首先,德性论
德性论,在西方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在东方是以我们的儒家思想为代表,德性论其实是一种“实践道德观”, 是以人的品格的判断,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判断标准,德性论最大的特点是,它不是按照单一的标准去判断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而是从整体判断。
亚里士多德看来,道德哲学不仅要帮助我们思考道德问题,更要指导我们的行为,但它并不能简化为一个简单的公式或者几条法则,道德问题,更像是“实践智慧”。除了思考之外,还要注重行为和实践。
所以“德性论”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来做出的一种判断,它依赖于具体情境,当然也依赖于经验,这种道德判断其实也和文化环境高度相关的,而不仅仅是一种绝对的判断。比如在古代亚里士多德的年代奴隶制度就被认为是一种合理的制度,而今天看到,这显然是违背道德的。
那德性具体是指什么呢?一般来说,德性是一套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比如勇气、诚实、谦逊、节制、体贴、慷慨、善良等等都是一种德性,比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也是一种德性。从这些德性可以看出,德性论更注重的是实践,人不仅要具有社会公认的道德品格,而且还要在实践中去践行这些道德品格,并不仅仅是一种动机或者结果,所以也被称为“实践道德观”。
///第二个:功利主义
说到功利主义,其实很多人觉得是负面的,或者说贬义的,但实际上,翻译为“功效主义”或者说“效用主义”更合适,这种道德伦理思想的重要代表是,英国的哲学家边沁和密尔,他们提出的价值主张是:最大幸福原则。更准确地说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可以看出,功利主义伦理学,其实是以“结论”来评价的,能给人们带来最大幸福和快乐的,就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
为什么边沁会以这种原则来判断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呢?因为边沁认为,世界上一切的动物,都是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的,快乐和避免遭遇痛苦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标。简而言之,边沁认为,能带来快乐的就是好的,就是道德的。但是也有很多反对者指出,仅仅用是否快乐来判断一个行为的道德性,似乎过于狭隘和片面了,有一种“邪恶的快乐”,比如恐怖分子的快乐,或者看到自己讨厌的人发生了车祸或者其他意外时的那种幸灾乐祸的快乐,这样的快乐当然不值得推崇。
不过,不管怎样功利主义看起来是十分简单明了,对绝大多数情况是能接受的。但还要一个问题,而幸福和快乐是很难度量的,怎么知道快乐和幸福谁多一点呢?边沁也考虑到了这样的问题,他提出了衡量快乐和幸福的六个维度:强烈程度、持续时间、确定性、距离、衍生性、纯粹性。
同样是功利主义哲学家的密尔提出了:有差别的幸福,穆勒认为,有一些类型的幸福要比其他类型的幸福要更有价值一些。提出了幸福的质量和等级的差别,穆勒说: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要比做一头满足的猪要好,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比做一个满足的傻子要好。换句话说,他告诉我们,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比做满足的猪更好。
穆勒将“质量和等级”引入了功利主义的道德观中,但也同样面临着问题,谁的快乐等级更高呢?苏格拉底比普通人就拥有更高级的快乐和幸福吗?这显然是存在问题的。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我们下一篇文章,开始分享康德的道德伦理学,康德义务论和德性论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而不是感性;与功利主义道德观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以动机为判断基础,而不是结果。
在康德看来,一件事即便产生了良好的结果,带来最大的幸福,但是如果动机不单纯,那么也是不道德的。那康德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伦理学思想,它又有哪些具体内容呢?我们下一篇文章,接着聊。
小播读书
微信号 :xiaobodushuhao
今日头条:小播读书
抖音快手:小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