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老街,那些你不曾知道的故事
春节已经接近尾声,定海古城的街道上又恢复了市声鼎沸的热闹,城市的活力随着春天的步履,散发出迷人的气氛。
而在城市热闹的背后,有一些幽静的小巷,它们或许不为人熟知,却深深地印刻着定海古城文化的精髓
今天岛妹就带大家探寻下隐藏在商业繁华背后早春的韵味
从芙蓉洲路西侧,进入窄小的巷子,低矮层次的老屋诉说着陈旧悠长的故事,古董店和文宝店开在巷子两旁,书卷的气息缓缓在青石地上展开
东大街许氏
民居
东大街127号
下街头多是豪门大户,青砖大宅,高墙大门,颇有气势,如许毅住宅就是一个典型的大户人家,占地面积1679平方米。
这是一所走马楼式的四合院(由门楼、正楼、东西厢房组成的四合院,院内楼楼相通,俗称“走马楼”)
岛妹从网上一些资料了解到,这名为“许毅住宅”的老宅,在许家并没有此人,而是当年沙市美孚洋行的买办许维山所建造。约在1915年,许维山委托其哥许熙唐在定海购田建房。作为文化人的许熙唐,笃信封建礼教,崇尚五世同堂,于是乎他选址东门头关圣庙旁旧衙门,按时尚风格设计了这座中西合璧的四合院,想让四房兄弟的家室共此一处共享天伦之乐。
从主巷缓缓深入,绕过曲折的小路,仍然能找到许多被保留的老式民居,
而在他们背后,有一块四四方方的砚池
砚池
数百年过去,虽然笔墨书声已经逐渐消失,但在这小小的池里,仍能找到曾经文人的春藻。
传说,鳌山与北面的县学(学宫)遥遥相望,鳌山与学宫之间有大片稻田称“文稿田”。
鳌山上的笔(文笔峰)、山下的墨(墨井)、砚(砚池)和纸(文稿田)“笔墨纸砚”文房四宝配套齐全,与主宰文运的奎星、培养儒生的学宫,寄托着古代文人科举成功的美好愿望
在矮窄的弄堂里,到处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年代感,每一片黑瓦,每一块砖墙,处处都诉说着它们古老的故事。
在宛如迷宫的弄堂里穿梭,随处可见的都是比岛妹年龄还大的老房子,可能四五十年、更甚上百年....
乐 家 园
许家老宅对面有条弄堂叫鲁班殿弄,岛妹想,这条弄里应该有不少木匠吧?弄也不短,拐出后就是广生弄,在鲁班殿跟弄堂口右侧广生弄上发现一座有气派的宅第,这就是乐家园了
从民国一直保留至今,有着与其他屋子完全不同的气派,建于1938年,是定海城区少有的欧式建筑,整个建筑牢固而坚实,简洁而精致,虽历经八十多年风霜,却风釆依旧
巷子的民生百态形形色色,乐家大院也在讲着独属于它的时代轶事
(小洋楼的原主人)
小洋楼的原主人乐俊廷,是定海人,出生于1898年。是一名代理经销外国烟草的商人,以烟草起家,同时兼营金融等多项实业,是一名颇有建树的实业家。
乐俊廷的夫人名刘文卿,镇海人,两人于1925年结婚,夫妻感情笃深。这幢“乐家园”小洋楼,就是后来乐俊廷特意为妻所建的。
这幢小洋楼在抗战时期被日本侵略军占据,作为电报局的用房。新中国成立以后,乐家园成为定海县人民政府的电报行政楼。
最后的最后,我们这段定海老街的穿行之旅最后一站,来到了都神殿
都
神殿
都神殿座落在东大街和解放路之间的一条胡同里面。因此这条胡同之后又被称作都神殿街。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始建,嘉庆二十一年(1861)年由晓峰岭迁建于此
都神殿在清代年间其实是一个供唱戏用的戏楼。分前后两院。前院为重楼建筑,有门厅、戏台正殿,两侧有看楼。后院有前、后殿,有左右走廊相接。在中国有一种说法,北是正位,南为下位,戏楼的建筑都是避开正位而建造,大多坐南朝北,或东西向,面对主体建筑。而我看到的都神殿却是反其道而行——坐北朝南,或许这也算是这个戏台的独特之处吧。
午后的阳光倾泻在院里石板地上,置身其中,我似乎看到了戏子们甩着水袖,在戏台上娉婷起舞;闭目聆听,又似乎还能隐约地听到那咿咿呀呀此起彼伏、韵味十足的曲调,和着看客们一阵阵的哄然叫好声……
在矮窄的弄堂里,到处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年代感,每一片黑瓦,每一块砖墙,处处都诉说着它们古老的故事。
老物件、老故事、老人....阳光正好,何不趁着天气晴朗,通过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去发现、探索、去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