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笔记129】沙漠上的华尔兹——内盖夫旅纪念碑Monument to the Negev Brigade.

【蚂蚁课堂】小蚂哥的高效率工作六讲
【蚂蚁课堂】10分钟景观效果图教程
我们书归正传,已经聊了7期的纪念景观,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纪念景观的形式无论如何变化,唯一不变的特点就是:大
而“大”这个特点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那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风靡全球的大地艺术。
如果有小伙伴没有看过之前的文章,一定要去看这两篇:
大地艺术的起点——罗伯特·史密森【NO.37】
景观人不能不知道的雕塑家——罗伯特·史密森【NO.38】
罗伯特·史密森是小蚂哥最喜欢的大地艺术家,没有之一,我们书归正传,既然大地艺术和纪念景观的特点都是大,那有没有一个作品,既是大地艺术,又是纪念性的空间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小蚂哥真的是把互联网都翻了个底朝天,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低调,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作品——内盖夫旅纪念碑。
期初我是找到了一个博客,这位名叫“在路上看自己表演”的网友显然是在以色列留学生活,在2012年的一篇博客中这么写道:同宿舍的以色列人在本地生活了10年,在学校当了四年学生,都没有去过这个直线距离相当近的地方。
还有一句话很有意思:老土的人才去看。为需要纪念的人设计的。
是啊,作为一个没有学过艺术的人,让他到沙漠里去欣赏一堆水泥混凝土,叫谁也觉得可笑吧。但小蚂哥却通过这篇博客知道了以色列这个令人着迷的作品。
初看这个作品,你很可能被它的形式所吸引。看似无边无际的沙漠中,空无一人,却有一片如同从天而降的神秘石碑,波浪形的混凝土如同沙漠之海,旁边矗立着礁石般的石柱。
(远看像不像个工厂)
(近看像是个极限运动场)
这个杰作的设计师Dani Karavan,同时也是雕塑家、园林艺术家
这位爷爷辈的大师1930年12月7日,出生于特拉维夫,他先后就读于在耶路撒冷比撒列艺术学院和佛罗伦萨艺术学院。而他的作品几乎都在环境中用神秘的形态表现主题。
看惯了园林的小伙伴是不是对这些形式一头雾水呢?别着急,小蚂哥承诺将深挖这位以色列的国宝级设计大师,并通过他的作品,教大家看懂这些抽象的形体。
我们这期还是来探讨这件作品的来龙去脉。内盖夫旅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的,当时的以色列内盖夫旅朝埃及驻军打响了第一枪。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应该算这个世界上最焦灼的地方。我们看下图就可以得出这两个国家就是零和博弈,因为根本就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
历史上,巴勒斯坦最早的原始居民是迦南人。他们在公元前约4000年从阿拉伯半岛东部沿阿拉伯海一带到这里定居。公元前13世纪,克里特岛和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人移居迦南,将该地称为“巴勒斯坦”,意为“腓力斯人的土地”。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还记得小蚂哥之前写的克里特文明的文章吗?(【景观笔记119】欧洲文明的起点——克里特文明
而犹太人古时称为希伯来人,他们和迦南人、阿拉伯人、等都是西亚古代闪族的后裔,他们同其他古老民族一起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土地上。
这块看上去平平无奇的土地竟是多个民族争夺的焦点。
公元前1025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统一的希伯来王国,以后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称以色列王国,南部称犹太王国。
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国消灭以色列王国。
公元前586年,东方新崛起的巴比伦王国占领犹太王国,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把数万名犹太人作为俘虏押回巴比伦,开始了犹太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时代。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从而结束了犹太人巴勒斯坦立国的历史。
听蒙了吧,其实写这几段话小蚂哥也挺蒙的,毕竟是别人国家民族的历史,我们不了解也是正常,就像是美国有些不了解中国的人还以为我们还在留辫子一样。
在亚述人和巴比伦人之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希腊、罗马、土耳其等外族轮番占领。所以你明白了吗,巴勒斯坦这块地方牵扯到大量民族纷争,宗教战争,甚至还有神话传说。
犹太建国的海报
因为大量公元前的资料都是口述流传的,没有办法证明真伪,所以当1947年联合国大会的181号决议决定把巴勒斯坦的部分地方划分给犹太人建国时,阿拉伯国家联盟和埃及等都愤怒了,这也造成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也应该是少数在两方看来自己都是正义的战争了,其实也不难理解,如果换位思考一下你作为一个巴勒斯坦或者犹太人,自己的家被一个邻居每天抢占一点,你也会受不了。
但最后以色列靠着欧美的国家支持还是胜利了,不仅在巴勒斯坦地区建了国家,战后划分的巴以停火线(“绿线”)使得以色列领土比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扩大了6200平方公里,这条分界线也逐渐被国际社会乃至阿拉伯世界所认可。
但其实巴勒斯坦早就被以色列蚕食成渣渣了,关于民族仇恨,宗教战争小蚂哥不想过多的谈论,但这些记忆缺失印刻在骨子里。
历史我就普及到这里,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这件沙漠中的纪念物,内盖夫旅纪念碑在当地被称为安达塔(Andarta),纪念碑坐落在从东方俯瞰贝尔谢巴市的小山上,是公认的内盖夫和贝尔谢巴的象征。除了作为纪念作用之外,它还是大地艺术运动的先驱。
它是由包括十八个占地10000平方米独立的元素组合而成,原料为混凝土。这些元素是象征性的, 穿孔塔暗指谯楼炮轰,管道隧道是让人联想到水通道的内盖夫悍兵。
刻在混凝土正的324名在战争中死去士兵的名字、帕尔马奇的徽章、士兵的日记、战斗记录、诗句和歌曲。
沉重的混凝土形式在山坡上形成了一个场地,各个独立的元素仿佛是场地中舞蹈的舞者,犹如沙漠中的华尔兹,优美,大气,舒缓,同时又充满了纪念性。
他通过在纪念建筑物中包括模仿水塔,贝壳,帕尔马赫帐篷,通讯瞭望台,掩体,水井,供水线,阿拉伯树胶和蛇形来实现这一目标,这座建筑象征着被击败的埃及军队。
这是一个纪念馆,而不仅是一件雕塑,而且将是游客可以参加的一个盛事。因此,纪念碑是由雕塑形式组成的,人们可以爬过去或漫步。访客不只是站在一边欣赏,而是走过纪念馆,亲身经历当年的战争。
纪念碑由粗糙的灰色混凝土制成,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从远处看,它看起来像一个微小的内盖夫人居地,站在光秃秃的沙漠中。它的墙壁上刻有旅旅日记的节选,以及特别由Chaim Gun和Natan Shacham创作的诗歌和散文。
纪念碑的中心是纪念圆顶,上面记录着旅团倒下者的名字以及纪念灯所在的位置。在东墙上刻有“对所有来这里访问的人-您已经到达内盖夫地区,这是我们祖先所赐予的国家的一部分”。
从形态上看无论是帐篷,管道,还是灯塔桥梁和堡垒全部都简化到几何线条,就像一幅立体的抽象画。
看到这里,就会有小伙伴说了,摆一些体块就是大师了,那我也可以!其实在几年前小蚂哥也是这么觉得,总觉得现代艺术把行业门槛拉到了最低,这几年为了研究景观,看了很多文化和设计的历史才知道,要做成像内盖夫旅纪念碑这样,还的确不容易,别急,我给你分析三点:
1.比例和尺度
人对于空间的感知是有层次的,大体分为微观、中观、宏观。大部分设计游憩空间设计都要遵循这个大的原则,比如想要营造一个安静的禅意空间,那么空间一定不能过大,周围的围合程度也要搞一些。
想要营造恢弘的空间则恰好相反,原理就是人对于不同类型空间时会有不同的反应。
给你举个小蚂哥认为很有趣的例子吧,凡尔赛之类的法国园林尺度超大,一个主干道可能就绵延几公里,为了让人在这么空旷无聊的空间内不至于心里发慌,所以在轴线上过一段就会有一个大的水池,用意有二,一是让人可以休息下接着走,二就是分隔空间,让人心里上舒服些,这不是钱多作的嘛~
所以我们看这件纪念碑,虽然元素都是独立的,但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内部空间都经过了考虑,让人在不同空间中或者物体间的负空间中都能有设计者希望的心理感受,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我们国家也有一个优秀的作品——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是使用这种方法来设计空间的。
2.位置
一个作品放在不同的空间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内盖夫旅纪念碑处在山坡上,背景是茫茫的沙漠,这造就了视线焦点,同时你仔细看的话,翘起的形体和沙漠的弧度形成了相切的关系,是一根完美的曲线(下图的邮票),这是你随便摆放根本不能达到的效果。
3.克制
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对一件作品来说太重要了,纪念碑的形体,凹槽,纹理,都特别的克制,如果套用相声的话就是不多不少,给的刚刚好,让你不会觉得很刻意,同时也能将设计者的用意最大的表现出来。
所以,一件好的作品,不仅仅是所谓的大师忽悠敷衍就能成为经典的,这也是小蚂哥不太喜欢解说新作品的原因,因为我们离的太近,往往看不清真实。
几十年过去了,战火没有停歇,但纪念碑却被永久的纪念,虽然很讽刺,但有时这就是现实。
好了,这期我们就聊到这里吧,我是小蚂哥,一个热爱景观和艺术的人,蚂蚁景观,以小见大,我们下期见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