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
这是纳兰容若的词代表作。
自惭多情汙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
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是仓央嘉措情诗名句。
男人初读“山一程”,女人乍看“不负卿”,都没有什么不妥处,何来的“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之说呢?
有书君认为:读书不解义,读诗不读人,不算真正的读书。把诗读透,诗便有了诗人的灵魂,会变成气质附着在读诗人身上。
《长相思》两阙词,是纳兰容若27岁随康熙东巡宿帐篷时写下的,距离他离世只有短短三年时间。
27岁正是男人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黄金年龄,而作为皇帝贴身侍卫的纳兰容若却“身向逾关那畔行”,走了一程又一程,塞外的鬼天气不是刮狂风就是下暴雪,搅得人睡不安宁,心中不由自主思念起北京的家来。
堂堂七尺男儿,大学士纳兰明珠的长子,皇族外甥,却生出这样欲言又止、缠绵不尽的思乡之情,未免显得有些颓废、阴柔、阳刚不足,不利于生发男人的豪迈之气。
男人被附着过多这样的“哀感顽艳”、悲观压抑的气质,就会丧失应有的进取心,少了几许担当,多出几分“娘”气。
另外,读纳兰容若有些不吉利。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容若二十岁娶妻卢氏,夫妻二人情深意重,卢氏不幸早亡,令纳兰容若饱受思念之苦。 他留存于世的三百多首词令,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就有五十多首。
常常思妻,泪湿枕巾,披衣下床,想画一幅肖像与她重逢,无奈“一片伤心画不成”。窗外传来比翼鸟的叫声,和着房檐下的风铃,听得人痛彻肺腑,无处安放那颗孤寂痛楚的心。
情深不寿,1685年7月1日,纳兰容若英年早逝,享年30岁。
因此,男人不能附着一个短命英才的灵魂,造就不寿的命运。
就在纳兰厌倦“山一程,水一程″的长途跋涉时,西藏发生了一件大事,五世***喇嘛圆寂了,他的转世灵童即将诞生。
这个转世灵童就是仓央嘉措,他流落民间14年后才剃度出家行坐床之礼,被夹在各教派的政治斗争漩涡中,留下近七十首情歌后消声匿迹,成为百年之谜。
仓央嘉措的诗情意缠绵,情理通透,不但在中国藏、汉、蒙等各民族间脍炙人口,也受到英、法、日、俄等各国人民的欢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广泛传诵。
那么,女人为什么不适合读仓央嘉措呢?
仓央嘉措既不想污染梵行又不愿错过美人,显得活佛对爱情那么义无反顾。女人本来就是一群感情动物,会以活佛的诗为动力,更加坚决地投入到飞蛾扑火式的爱情中去,有时缺乏理智,有时还会做出有悖伦理的傻事来。
加之流存于世的“仓央嘉措情诗”真假难辨,女人把假手之诗当成追求爱情的圣经,再断章取义,把活佛的劝世歌作为情歌传唱,可真是亵渎了佛意、增加了罪过。
细想起来,“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正是读过他们的男男女女总结出来的心语,不是读至情深处,断然说不出这些话来,然而说出来,为时已晚,想读的人还是必定要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