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出狱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明天复工,算是正式结束了这个特别的假期。我是1月22号从北京回老家过年的,所以刚刚好两个月。
这两个月过得怎么样?大家不妨也回顾回顾。
1、别责难自己
前几天我在知识星球里分享,说以前自己有过一个特别搞笑的想法:如果能因为什么事把我往监狱里关一阵子,那也挺好的。
哪都不用去,也没人打扰,每天我就看看书喝喝茶,这不就是我喜欢的生活嘛!
有人说这想得可太天真了,在监狱里得劳动,没准还得被揍(也不知道现实和电影里是不是一样)。但如果没有这些,我觉得还真挺愿意被关那么一阵子。
本来这个想法是很难实现的。
结果,2020年这个假期,真就过了这么一段接近被“关起来”的生活。
感觉如何?
实话实说,单纯就“被关”这个事来说,我还真感觉挺好的。
这两个月里,除了中间从老家飞回北京,其他时间完全没出门——但我几乎就没感觉无聊过。
每天喝茶,读书,健身,写东西,一天又一天。
其实这个过程,也让我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
《高敏感是种天赋》里说:
“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告诉他人,你很容易疲惫,虽然你很享受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但短暂的休息也是好的——那么你离成功适应自己的敏感型人格就不远了。”
“独自一人时,我很少感到孤独无聊,反而甚至会享受其中。我不需要依靠别人获得快乐。”
以前我有时也会想:我怎么这样呢?这算不算自闭啊?我为什么是这种奇怪的性格呢?
但实际上,干嘛要责难自己呢?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独一无二的经历,也就有着属于自己的“习性”。不要苛求别人,也不要苛求自己。
同样是在《高敏感是种天赋》里,作者说她问课程上的学员——作为一个高敏感型的人,在课上有什么收获?
常常得到的答案是:学员们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浑身毛病的人了。
内向,外向,喜欢独处、不独处就难受,喜欢和一群人在一起、一独处就难受……你可能就是这样类型的人而已,别动不动就觉得自己不好。
看清自己,学会接纳,这是我在过去两个月里不断练习的一件事。
别责难自己。
2、我做了什么
假期接近尾声,我特意回顾了一下,发现自己做了这么些事:
读了18本书;
知识星球社群成员数从430+变成了650+;
写了33篇文章;
翻译了5篇外文;
组织了2次线上分享;
团队新增5位伙伴。
其中收获最大的,应该就是读18本书了。书单附在文末。
其实在这个假期里,我也经历了很多焦虑。没法见客户,工作计划打乱,不能出门,疫情蔓延,股价暴跌……每天睁开眼就看不到什么好消息,人能不焦虑么。
我发现自己无法放松下来,我觉得生活并不幸福,我感觉自己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
于是我集中读了7本心理学相关的书。其中的启发,我也会在之后的时间里写一写。
读着读着,最后就读到了哲学。
3、“人生意义”
人确实不能闲,一闲就容易胡思乱想,什么“人为什么活着”啊,“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啊,这些问题就蹦出来了。
趁着这段“蹲监狱”的时间,我也想了想这些问题。其实无论想或者不想,我们每个人都已然有自己的一个答案,并遵循着这个答案去生活。
在这一轮读书的最后,我读了《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那答案是什么?
答案是:没有固定的答案;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自己给自己找到意义。
而恰巧在另一本书《成为我自己》里,我找到了一个版本的答案:
“我们每个人,往往不自觉地创造了有影响力的同心圆,可以影响其他人很多年,甚至是几个时代。我们对他人的影响,就像池塘里的涟漪一样。
‘涟漪’指的是,把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传递给别人,甚至是我们不相识的人;就像投掷到池塘里的鹅卵石引起的涟漪一直扩散下去,直到不为肉眼所见,但它们仍在纳米水平上继续着。”
这是欧文·亚隆的答案。我想,这种“涟漪”不就是人生的一种意义吗?
最近我正在犹豫,什么时候恢复“日更”。很巧,昨天就收到了一个小伙伴的留言。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其实,这就像我看到了自己生命产生的涟漪,而我能从中感到受到意义。
于是决定重新写起来。
明天复工,恢复正轨。
-------
这个假期读的18本书,读书笔记都分享在知识星球里,欢迎扫码来看。
我在MetLife的团队正在招募。如果你对保险行业感兴趣,愿意加入我的团队,欢迎加微信:gyw1105mys。
赞赏取消啦,期待你点“在看”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