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的一首《秋下荆门》,微妙道出内心真意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李白,其伟大的形象一直都活跃在中国历史史册之中,时刻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前赴后继,梦想着“生活不仅有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李白的性子是洒脱的,或许正是因为他所具有着的这种不羁特质,使其诗歌才能与众不同,高蹈出尘,恍若“谪仙”落凡俗。他的壮观之处在于,常常可以寻觅到躲藏在生活淤泥中的美好,并且开怀大笑,为之放声高歌。

他是出色的歌唱家,却不是高明的仕途从业者,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或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切都是性情使然,有些事强求不得。

《秋下荆门》

【唐】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本诗《秋下荆门》又作《初下荆门》,大约写成于李白第一次离开蜀地之时。年青时候的诗人“满目情怀都是诗”,因为胸中有抱负,脸上洋溢着自信,以为只要努力过,成功就会水到渠成。

可是多少事,从来就与想象迥然不同。它的结局是注定的,它的过程是坎坷的。年青时候的“得即高歌失即休”,最终慢慢地会变成“今朝有酒今朝醉”(罗隐《自遣》)。岁月迟缓,江湖独流,人生如舟,且行且珍惜。

在第一句“霜落荆门江树空”中,起句源于自然而自然而然,上手“霜落”二字,照应题目里面那个明晃晃的“秋”字,秋霜落地,万物萧瑟,一切都仿佛长轴画卷缓缓展开,慢慢地呈现在人的眼前。刹那之间,尘世明亮。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位于长江南岸,隔江和虎牙山相对。江水湍急,形势险峻,古为巴蜀荆吴之间要塞。此时的荆门山为何显得这般空旷,只因秋霜降临,树叶经受不住寒冷侵袭,纷纷萎黄飘落。

这种完美的因果关系,被诗人慢慢地道来。在这里,季节成为所有的抒情节点,眼前的景色只是诗人中途所见,仅为一个妙手偶得的铺垫,主要还是在后面。那些至关重要的情绪,都是这样酝酿而成,如美酒甜蜜醉人。

“布帆无恙挂秋风”,诗人由描摹阔大无边的壮观景致,蓦地转向近身侧畔,顺着江水飞快前进的行舟。甚至并没有提起整体的船只,而仅仅专注于悬挂在桅杆上的那面“布帆”。船行水上,布帆无恙,可谓一帆风顺,同时也彰显出诗人心情舒爽,无限畅达。

此处,“布帆无恙”是一个典故,事见载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排调》中:“顾长康作殷荆州佐,请假还东。尔时例不给布颿,顾苦求之乃得发。至破冢,遭风大败。作牋与殷云:'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颿无恙。’”后遂以“布帆无恙”为旅途平安之意。

太白真妙手也,总是在寻常字词里得意非凡,单单活生生的一个“挂”字,就能够巧妙地绘出无法现实于人前的风之面貌,明明是布帆借秋风而快速行进,他偏偏要别出心裁以布帆来画秋风。秋风因此一“挂”而形象树立突出,尤其逼真而生动。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这两句有照应诗题之意,也算是一个标准答案。诗人为什么要“秋下荆门”而去呢?原来,出这趟远门,诗人并非为了去吃什么著名的鲈鱼脍,只是因为他喜爱游山玩水。如此理由,大有陶元亮“性本爱丘山”的特质,如今方才“复得返自然”,当然快活非凡。

昔有诗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而动思乡情,想念故里吴中菰菜羹、鲈鱼脍,对人叹道:“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不辞而别,乘船回归。这番行为,端的洒脱不羁,想来当然惹得太白羡慕不已吧。

也许正是如此,诗人才需要更加超越前贤,更要寻找一个好的“借口”。于是对人解释“自爱名山”,所以才会“入剡中”。“剡中”是个好地方,名山胜水无数,闻名后世的王徽之“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雪夜访戴逵的逸事,就发生在这里。

对于最后一句,有人以为诗人有求仕之意,所以才会在第三句里反向运用张翰之事迹,以此说明诗人不会像张翰那样见机而退,反而会积极上进,突出“自爱名山”,想要另外开辟一条通往仕途的道路,从而“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个比较有意思,姑且录之。

此诗用典极多,但却像人所评论“不为用典,是为高境”,就是说让人感觉不出诗句刻意引用典故,随意驱使,自在如意。诗人纳情入景中,内在一点欲求,一点心思,尽显笔端。如此造化,用意微妙,宛转幽邃,耐人咀嚼回味。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