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市中考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我挂断了跨越时间的电话”
2021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解读及范文展示:志愿?志愿!志愿
【文题呈现】
北京市2021年中考作文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1)“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袁隆平以及他的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将“做一粒____的种子”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2)有学者说:“读史使人明智。”了解过去,可以让我们增长智慧,对现实生活产生新的思考。假如有一部可以跨越时间的电话,可以打给过去的任何人,你会打给谁?想了解什么?打完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请你以“我挂断了跨越时间的电话”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文题解读】
北京市2021年中考作文命题,延续近几年的特点,给出一道非想象类作文题目,一道想象类作文题目。
非想象类作文题目“做一粒____的种子”紧贴时事热点,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题目中“种子”一词既切合了袁隆平投身的杂交水稻事业——从水稻种子开始,同时由于“种子”一词代表了植物萌发最原始的状态,更提示我们要考虑未来生长的可能性。这一点与考生正处于人生的“种子时期”暗合,使得学生结合自身有话说。这一道题目更将广泛的作文空间以半命题的形式提示给学生。写作此题目可以从专业领域来补全题目,如做一粒“文学”的种子、做一粒“科学”的种子等;也可以从评价角度入手,如做一粒“善良”的种子、做一粒“自律”的种子。命题引导了学生思考人生“种子阶段”应有、想有的追求。写作此题目还要注意须有对袁隆平个人的人生经历涉及的内容。
想象作文题目以培根的“读史使人明智”为引导,以打跨越时间的电话为触发点,既留出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又要求写作时通话的对象须是历史上的人物。且以“挂断电话”开头,意味着需要在想象构筑的现实生活、现实故事中侧面反映通话的内容、通话给予现实人物的启迪。因此,写作此题目须选择正面的历史人物,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与力量;或选择有争议的人物,从他们身上汲取经验与启示,这也是题目的价值与情感导向所在。写作时选取的通话人物可以是历史上文学、政治、军事、科技等领域的名人,也可以是特定条件下的普通人。在发挥想象写作故事时,既不能脱离通话内容,另起炉灶,也不能直接呈现通话对话,还需故事在蕴含想象的同时逻辑自洽、体现通话内容对故事主人公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下水文】
志愿?志愿!志愿……
刘冰亚
我挂断了跨越时间的电话,皱着的眉头舒展了。(“眉头”的舒展既暗示了通话的正面导向,同时设置悬念,意味着问题的解决。)
高考成绩已出,报志愿(开头点题,这里的“志愿”即故事的焦点所在,高考志愿)令我头疼。表舅建议我报管理类专业,将来“进大企业,坐办公室”;老师建议我报金融,“你总分高,数学好,金融最适合”;好哥们邀请我和他一起报建筑专业,从小就爱绘制“大楼”的他自然是毫不纠结……其实我想选择物理学做自己的第一志愿,但母亲这几天总是和我说,你再想想。(全文焦点“志愿”通过侧面写他人的建议体现,与标题中“志愿?”呼应。不同人物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不同的建议,折射当下社会现实。故事主要人物之一母亲的形象引而不宣,进一步吊人胃口)
“妈,你知道刚才我把电话打给了谁吗?”我兴奋地叫起来,“妈,我刚才的电话居然接到了1950年,接我电话的,是刚刚回国的邓稼先爷爷!”说到“邓稼先”三个字,我要跳起来了,他可是我的偶像!(通过“我”对母亲说的话点明通话对象,暗示“我”的立场)
母亲听到我的叫嚷,推门进来,“真的假的?不会是你这几天天天念叨着物理物理,有点晕了吧。”
“妈,我是真的喜欢物理,当初选科我第一个选的就是物理。你还记得,我小时候写作文,理想是当科学家,你还夸我着……电话里,邓爷爷也鼓励我呢!”(回顾“我”一路的选择,暗示“我”的志愿并非一时兴起之选)
“当科学家是好,但人家可是两弹元勋,你只不过这次高考发挥得不错罢了,离科学家还差得远呢!”母亲一边说着,一边把手中的《高考志愿一本通》翻得哗哗作响,(针对母亲的动作描写与开头的“你再想想”相呼应,母亲模糊态度背后的原因可作多重解读)
这时候,我的电脑屏幕弹出了推送新闻:中国空间站火遍全球。
“妈,你看,咱们的空间站!”母亲也凑到屏幕前,和我一起浏览这则新闻:……2024年后,我国空间站极有可能成为太空中唯一服役的空间站,对此多个国家向我国表达合作意愿……(将时事新闻写入文中,贴合时代热点,又切合“我”志愿选择的特点,为说服母亲做铺垫)
“妈,我知道你担心,所以特地在电话里问了邓爷爷,他在美国学习的理论物理知识如果回国用不上怎么办。邓爷爷说,基础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助推器,只要国家要发展,学好基础科学不但有用武之地,还能大有作为!(“我”的侧面转述点明通话内容,并突出文章的价值导向,将个人志愿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到一起)妈,我觉得说不定,未来我能去中国的空间站工作呢!”
“你的志愿(点题,这里“志愿”有个人选择之愿之意),最后还是你自己拿主意”,(母亲含蓄的话语是一种默许,也切合全文母亲性格温和、考虑周全的形象特点)母亲顿了顿,“我先去准备午饭了。”
我颤抖着手再次抚摸了一下电话机(呼应文章开头挂断电话的故事情节),接着,在电脑志愿栏里毫不犹豫填写那一项,点击确定。
“这就是我的志愿(结尾点题,与标题中“志愿!”呼应,这里的“志愿”既是高考志愿,也是个人选择之愿,还是志于国家发展之愿),您(一语双关,既指电话中的邓稼先爷爷,也指母亲)一定会支持的!”闭上眼,我脑海里是一片深蓝……(“一片深蓝”言有尽而意无穷,与标题中“志愿……”呼应。深蓝可能代表浩瀚的宇宙,可能代表深邃的物理世界,“我”的志愿从犹豫填报什么到成为人生的志向、国家的愿景所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点评】
想象作文需要在发挥想象的同时,研究如何聚焦于一个中心,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富于波澜起伏的故事。
想象故事类写作需要追求故事情节、人文思考、逻辑自洽的统一。虽然是想象作文,从生活中取材依旧很有必要。源于生活的写作更容易发现逻辑上的问题并加以修正,源于生活的写作也能将现实的人文思考带入想象的空间,使文章富于深刻的现实意义。
实现以上目标,选择一个好的故事聚焦点十分重要。如本文以“志愿”为故事情节的生发点、问题的聚焦点、人文价值的突破点,以现实生活中“报志愿”为取材依据,链接过去与现在、他人与自身、亲朋师友与榜样人物,源于生活又发挥想象,脱离了写作者自身当下的生活。好的聚焦点需要贯穿故事始终,需要具备思想内容的延展性。
本文的“志愿”正符合这样的特点,所以文章很自然地实现了多次呼应题目,且围绕“志愿”的内涵逐步深入展开,最终落在具有家国情怀高度的人文价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