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之字体

小编一直想用专业的角度让大家认识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至今的产物——古籍。

古籍书页的版式构成

【软体字】《史记》南宋(庆元年间)建安黄善夫家塾刊本

九十册,半叶框 20.1×13.2 厘米,十行十八字,小字双行二十三字,细黑口,左右双边,双黑鱼尾

一、古籍的概念

古籍:我们要想了解古籍,就要先了解古籍的概念和古籍的发展历史。古籍简单地说就是古代的书。准确一点讲就是产生在古代中国的典籍、载籍、书籍。之前我国古代的界限是以1840年为界,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满清统治,才算正式结束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所以之后是中国古籍的断限就后延至1911年的辛亥革命胜利。凡产生在1911年以前,内容是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中国古代传统装帧形式的典籍,就是中国古籍。这是确切概念上中国古籍的含义。广义的中国古籍,则应是在1911年以前产生于中国大地而又具有传统装帧形式的著作。

二、古籍中的基本构成之一——字体

古籍刻本字体,基本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手写体,即所谓软体字;一是刊刻体,即所谓匠体。就大体而言,若对其作一界定,那么当以明代正德为界,其前用软体,之后用匠体。

古籍版本的学习中,字体为版本鉴定上最重要且最基本的鉴定要点,各代各地的刻版字体,都有其独特的书风;黄丕烈有云“字之气息,随时而异”。明正德年以前,历代版刻均为软体字系统。如宋代书籍多用欧、颜、柳诸体,或兼采诸体笔法书写上版;间亦用褚体、虞体,或坡公体、瘦金体等。元版现存书籍以建阳版最多,其字体多用圆润俊美的赵松雪体。明初叶之版刻字体,建阳一地仍继承元建本遗风,故难以区别。约自正德初年始,刻书字体突然作极明显的改变,即采用流行至今的“宋体字”。以字体鉴别古籍版本,除注意时代风格外,同时也要注意各个地区刻书的特征,不然就会有以点盖面的妄断,因此造成鉴别有误之失。如,前人有将不是“赵体”字的刻本,均判断为不是元代刻本,而不知建阳以外地区的刻本,采用“赵体”字刻书非常少。

【软体字】《古今历代十八史略》元代勤德书堂刊本

正文15 行,行 26 字,首卷 14 行,行 26 字,黑口四周双边,双鱼尾

注释:

古籍中的软体字指书写体

古籍中的硬体字指宋体字

【宋体字】《孔子家语》明隆庆六年(壬申 1572)徐祚锡长洲刊本

九行行十六字,小字双行,行二十一字。左右双栏,白口,单鱼尾,中缝中记家语几卷及叶次,下记刻工名。

欧体,唐书法家欧阳询所写字体。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初学王羲之,后参与隶法,平画劲险。字形端庄整齐而不板滞,紧密刚劲而不局促,风格独特,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等。

【欧体】《九成宫醴泉铭》

颜体,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字体。真卿年幼时就爱好书法,常用黄土在墙上练习写字,后经张旭和徐浩的传授,又结合篆隶和北碑的笔意,字体浑厚雄伟、方正饱满、匀称端庄、忖力道劲,风格独特。宋范仲淹有“颜筋柳骨”之称。为后人代表作有《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碑刻,《祭侄稿》等行书墨迹。

【颜体】《颜家庙碑》

柳体,晚唐书法家柳公权所写的字体。柳公权,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工书, 正楷尤善。初学钟(繇)、王(羲之),后遍习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融会众长,自成一家。字形端正,结体用笔法度谨严,风格遒媚劲健,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代表作为《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柳体】《玄秘塔碑》

褚体,指褚遂良的书体。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时,封为中书令;唐高宗时,封河南县公,进郡公。人称“褚河南”。其书法正书丰艳,纯出自然,结体婉畅,用笔多变,融会汉隶,自成一家,世称“褚体”。存世书迹碑刻有《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

【褚体】《雁塔圣教序》

虞体,虞世南的书体。虞世南(557-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唐太宗引为秦王府参军,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公。宋代《宣和书谱》有以欧、虞相论,云:“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其书法结字偏长,略同于欧,工整齐备,不倾不倚。法遵二王,严谨洒脱,世称“虞体”。传世书迹碑刻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

【虞体】《孔子庙堂碑》

坡公体,苏东坡的字体,苏轼( 1037-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是他才华横溢,在诗文词赋、书法绘画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卷》、《赤壁赋》等。

【坡公体】《赤壁赋》

瘦金体,亦称“瘦金书”。宋徽宗赵佶所创。特点是运笔轻起重收,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不失腴润洒脱之风神。由褚遂良、薛稷、薛曜的楷书脱化而成,与薛曜所书《秋日游石淙诗序》尤为相似。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今之仿宋体,即由此脱化而出。在书法艺术中独具风格。

【瘦金体】《秾芳诗帖》

赵体,亦称赵松雪体,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字体。赵孟頫,字子昂,别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湖州(今属浙江)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中国美术史上,赵以书画兼优著称,其书法影响较大,篆、隶、真、行、草均善,尤精正、行书和小楷,所书碑版甚多。继承晋、唐以来传统,博采众长,法度严谨,字体秀丽,笔法圆润流畅,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妙严寺记》、《三门记》等。

【赵体】《三门记》

建阳,建阳的雕版印刷始于五代,盛于两宋,延于元明,衰于清代。刻书多集中于崇化里(今书坊)和永忠里(今麻沙),两地合称为建阳书坊。刊印之书分别称作“书坊版”、“麻沙版”,统称“建本”。建本图书品类繁多,行销四方,自宋代至明代600多年间,建阳书坊始终保持其全国雕版印刷中心的地位。

参考:

《古书版本鉴定》

(0)

相关推荐

  • 辛德勇:清代学术与仿刻覆刻宋元古本的风气

    清代学术与仿刻覆刻宋元古本风气的关系,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并没有研究,能够谈的,不过是业师黄永年先生的基本看法和我对先师相关看法的理解和体会. 稍微熟悉我研究理念的朋友应该知道,我是特别注重" ...

  • 朝代列表

    历届国展资料 第一届到第十一届国展 百篇书法单字帖 五万张单字书法图片 先秦(共4篇)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文字发展期,实用为主. 传说中的仓颉造字以后,汉字就成了传承中华记忆的特殊载体.在先秦时期 ...

  • 古籍版本之字体初识

    小编一直想用专业的角度让大家认识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至今的产物--古籍. 古籍书页的版式构成 [软体字]<史记>南宋(庆元年间)建安黄善夫家塾刊本 半叶框 20.1×13.2 厘米,十行十 ...

  • 陈先行:如何通过字体鉴定古籍版本?

    前面的话 FOREWORD 本文是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先行在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创办的"观止讲堂"的公开讲演.由澎湃新闻整理完成. 辨识版刻字体是鉴定版本的第一要务 ...

  • 顾廷龙是当代海内外学界公认的古籍版本目录学家。科举出身的人与普通人不同,他们不写破体字,如出现破体字,就要怀疑其是否是亲笔

    礼赞大师 | 顾廷龙:专为前贤行役,不为个人张本日期:2019年12月31日 16:55:09 作者:单颖文[学术档案]顾廷龙(1904.11.10-1998.8.21)版本.目录学家,图书馆事业家, ...

  • 浅析古籍版本(图)

    时间:2012-09-25 05:06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何为古籍?简单地说,产生于古代中国的典籍.载籍.书籍,就是中国古籍.但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断限以1840年为界限,那么中国古籍就是产生 ...

  • 陈先行:文徵明、唐寅是古籍版本学开山鼻祖

    版本学的主要特征与功用是鉴定版本 版本学只有在基于两个前提之下才会产生:一是人们认识到书籍具有文物价值:二是出现伪造版本牟利,遂有鉴定版本之需求.在根据有关文献并结合客观实例作了较为充分叙述与分析之后 ...

  • 昌彼得:古籍版本鉴别杂谈

    清乾隆初年常熟孙从添著<藏书纪要>一卷,其中有鉴别一篇,他说: "夫藏书而不知鉴别,犹瞽之辨色,聋之听音,虽其心未尝不好,而才不足以济之,徒为有识者所笑,甚无谓也.如某书系何朝何 ...

  • 【 古籍刻本的字体研议 】

    古籍刻本的字体,从总体上看,一般也呈现出时代的风貌,因而对鉴定古籍年代具有重要意义. 古籍刻本的用字,基本分为两大系统,一种是手写体,即所谓软体:一种是匠体,即所谓硬体. 就大体而言,明正德之前,古籍 ...

  • 中国古籍版本分类及历代版本书体特征

    中国古籍(指周秦至1911年间成书的图书),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版本.今存古籍,以雕版印刷文献为主要形式,"版本"一词的本义也就是指雕版印刷之书.在雕版印刷出现以前和以 ...

  • 本周顶级PPT模板免费领取 | 四套EBOOK杂志风竖版PPT模板(包含Keynot版本和字体)

    --正文开始-- 又到了周末 开始降温,大家一定注意季节变换. 本周顶级PPT模板放送 本周的PPT模板有点不一样 是A4纸大小的竖版杂志排版模板 只是它是用PPT做的 而且非常的FASHION 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