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岛国棉一厂枣庄分厂到枣庄棉纺织厂,历史不应忘记
从1964年开始,青岛纺织工业局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意见,在省内援建纺织企业。三线建设,是在当时国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党中央为了备战需要,在大西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布局建设军工企业,是谓“大三线”;沿海地区把重要的企业转移到内陆地区,称做“小三线”。山东主要是从青岛这个棉纺织业的重镇抽调人力物力,在鲁西、鲁西北、鲁西南等地区建设一批棉纺织企业。当时,青岛纺织行业先后投资了8000余万元,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等,在省内援建了棉纺织、针织、印染、纺织机械、纺织器材等纺织企业。
据统计,从1964年国营青岛第三棉纺织厂在临清棉纺织厂的基础上扩建新厂开始,到1970年,全市纺织系统16个大中型企业总投资3300多万元,分别在全省11个地区(县)建设分厂,共计建设棉纺织厂10个、针织厂2个、印染厂1个、纺织配件厂1个、纺织器材厂1个。期间,国营青岛纺织机械厂还在陕西渭南建设了一个分厂。
为了支援三线建设,青岛各纺织企业初期抽调了近3000名职工,后期又陆续增加人员,加上当时从青岛纺织技术学校等分配去的学生和随迁的职工家属,总人数上万人。
2018年,本公众号编发的《【历史不应忘记】援建滨州的青岛国棉四厂》图文,受到了青岛、滨州两地,尤其是当年援建的参与者及他们的亲人们的高度关注及热情参与。今天,让我们继续追随曾经的脚印,走进援建枣庄的青岛国棉一厂。
枣庄第一棉纺织厂大门
枣庄一棉办公楼
枣庄第一棉纺织厂,枣庄人常说的枣庄国棉厂,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多年以来,一直是枣庄纺织行业的龙头老大。枣庄一棉是枣庄纺织工业的摇篮,她培养了无数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枣庄纺织行业每新上一个项目,生产和管理上的骨干一定是从这里选调过去的。该厂生产的青檀牌棉纱棉布,远销世界6O多个国家,年出口创汇近两亿元。1990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为枣庄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6年9月,山东省纺织局遵照上级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和缩小城乡差别,决定由青岛第一棉纺织厂负责在聊城地区新建一座分厂。通过1个月的实地考察,发现聊城方面内迁厂较多,地方安排有困难。随后不久,省里考虑到枣庄市轻工业发展滞后,纺织业还是一片空白,同时煤炭资源充足,距产棉区也较近,适宜建新厂。因此,取消了原定聊城的那套方案,决定另选在枣庄建分厂。
1967年1月,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投资536.26万元,选调人员182人,其中管理人员54名、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128名,在枣庄市齐村区兴建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枣庄分厂。
从繁华的大青岛,相约支援三线城市,一路走来,他们无怨无悔。有些人是举家异地迁移,多年以后,把子孙后代也永远的留在了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当年的老工人,有好多人将忠骨埋在了这片红土地,为鲁南煤城的发展,奉献了光辉的一生,令枣庄人民铭记在心,久久难忘!
1967年1月7日,青岛国棉一厂枣庄分厂筹建指挥部成立。1月15日,第一期主厂房破土动工,至5月底结束。
1967年刚一开春,市南郊区热闹非凡,在枣峄公路以东,垎塔埠大队家北,在以原峄山钢铁总厂下属机械厂旧址为中心的宽阔地面上,迎来了全省一支又一支建设大军,另外还有刚招收的300余名即将赴青岛培训的新学员、下派干部、转退军人、原峄山钢铁厂留守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告别了亲人故土,带着热情,带着希望,在荒凉的土地上开始了艰苦创业。
牌子挂的是青岛国棉一厂枣庄分厂,厂址保留了原峄钢总厂机械厂厂房和宿舍,将原有的金工车间改为机修车间和食堂,原铸造车间改作原棉和成品仓库,老宿舍不变,剩余房屋改为办公室和公共事业房。
1967年2月23日至4月5日,第一批合同制工人共389人,分4次相继进厂。
1967年3月份,青岛国棉一厂挖掘潜力的老旧设备,与纺织工业部统一调拨的机器,陆续运抵枣庄。
1967年年底,枣庄一棉第一座职工宿舍(现第一生活区4号楼),开始动工兴建。建筑面积1911平方米,三层楼房结构,于1968年9月30日交付使用。
青岛国棉一厂欢送枣庄分厂师徒留念(1968年7月15日)
1968年初,为了枣庄分厂早日建成投产,青岛国棉一厂又抽调干部54人,熟练技术工人134人,前来支援枣庄的纺织工业建设!并组建设立了前纺、细纱、后准、织整4个生产车间。
1968年1月13日,到厂的纺织设备开始大批安装,至6月30日,共安装7488枚纱锭和780台织布机。
1968年2月6日,青岛国棉一厂枣庄分厂作为乙方,与垎塔埠粮油管理所签订协议书,将其转让的房地产作为职工福利之用(现第二生活区用地)。
1968年7月1日,纺部试投产,生产21支和18支棉纱品种,用于自用纱和售纱。当月生产棉纱157.25件,提前4天完成当月生产任务。
1968年8月1日,织布试投产,374台布机当月生产棉布13.7万米。
1968年8月28日,征用西垎塔埠生产大队耕地15.9亩,新建南岭职工平房宿舍。
1968年9月30日,将原峄山钢铁厂下属的机修厂和建筑队的房地产,作价20.49万元,过户于青岛国棉一厂枣庄分厂名下。
1968年度,青岛国棉一厂枣庄分厂共招收固定工人453人。
1969年1月,招收新工人133名。
1969年3月,受“反复旧”影响,清理阶级队伍工作重新开始,枣庄分厂设斗、批、改办公室。
1969年5月23日,关于收购枣庄矿务局干校闲置房产的请示报告。位置在青岛国棉一厂枣庄分厂墙南。
1969年10月1日,织布车间女工刘天真,被推荐为国庆30周年赴北京观礼代表,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检阅。
1969年10月16日,厂全委会议块定举办学习班,重点学习党的“九大”精神。
1969年12月,学习解放军实行连队编制,各车间负责人分别被任命为指导员、连、排长。1974年取消该编制,恢复正常。
1970年2月16日,各车间成立保卫委员会,在厂革委会政工组领导下开展工作。
197O年2月19日,厂设立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一打两反”办公室,并于21日召开全厂誓师大会。
1970年7月,细纱车间丙班率先成立了由刘哲霞为组长,有15名女工参加的“学哲学小组”,后在全厂推广,1971年发展到96个。
1970年10月29日,根据省革委“关于省属企业下放的通知”精神,市革委决定将原“国营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枣庄分厂”更名为“国营枣庄市棉纺织厂‘”。该名称使用至1985年底,直属枣庄市轻工业局。工厂与青岛市第一棉纺织厂脱钩。
1970年10月,厂组织196名职工参加枣庄市防空洞干道修建工程,1971年4月17日圆满完成任务。
1970年12月25日,前纺车间1号清花机碎棉起火,引燃棉箱及机器周围棉花,造成1号机停产5天的责任事故,直接损失5OO余元,间接损失3.7万元。
1970年,枣庄国棉厂年产棉纱约25329件,年产棉布2418万米,年工业总产值207O万元。同年,招收新工人381人。新建宿舍4383.8平方米(1#、2#楼)。
1971年1月1日,厂革委会政工组主办的《红纺工》报创刊。手刻油印八开版,每期发行200份。后来,曾先后更改过6种报名,即《红纺报》、《一棉周报》、《纺织工人》、《枣庄一棉报》、《万泰纺织》和《山东万泰》。经过办报人40余年的精心描绘,该报在全国和山东省企业报评选中均荣获三等奖。2017年以后,随着企业效益不景气到举步维艰,这张小报也在《山东万泰》的版面上极不情愿的停下了脚步,完成了光荣使命,从此淡出了读者的视线。
1971年1月20日,枣庄市纺织工业局、市劳动局決定在国棉厂搞合同制改革试点工作。时有合同工375人,年内予以转正。
1971年3月7日,刘哲霞、牛秀珍赴山东大学学习,成为枣庄市国棉厂选送的首批工农兵大学生。
1971年3月23日,遵照党中央“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厂野营拉练开始。204人参加了首批野营拉练,行军18天,里程240余公里。至1972年11月,5批野营拉练共有650人参加。
1971年4月18日,各车间陆续开始建立党支部。5月18日,厂全面恢复党团组织生活,相继建立了8个党(团)支部。同月8日,厂革委委员李翠华出席省第三届党代会归来。
1971年4月,在保卫组的基础上,成立了枣庄国棉厂保卫科,下设警卫和消防两个班。
1971年,枣庄国棉厂生产斜纹、纱卡、华达呢等6个棉布品种,并用21支低支棉生产了42支优质纱,满足了本市针织用纱。
1971年12月,厂5#、6#宿舍楼(2187.25平方米)建成并交付使用。
1972年1月18日,厂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首次对工资进行调整,于2月上旬结束。
1972年5月14日,掀起以反浪费为重点的“三反”运动新高潮。并于5月22日,举办了反浪费教育展览。
1972年6月18日,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比五赛”劳动竞赛。当年棉纱棉布产量分别提前28天和39天,完成全年国家计划。
1972年11月15日,毛巾车间开始投产试机,至年底试生产毛巾1万余条。
枣庄一棉的建设与发展史凝聚了青岛与枣庄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曾经的辉煌早已淡去,曾经的老厂也难觅踪迹,但老一棉的历史地位与为这座城市做出的巨大贡献,老一代的创业者以及无数一棉奉献者,历史不应忘记他们!
职工食堂
工厂车间
曾经的一棉子弟学校
枣庄市解放路学校始建于1977年,在2002年8月前属于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子弟学校,企业改制后直属于枣庄市教育局管理。为整合市南厂区教育资源,2003年5月1日,市南区工厂联办小学并入该校,2006年11月20日,安泰学校和万泰学校合并为一所学校,为适应学校的发展,2007年6月22日学校正式更名为“枣庄市解放路学校”。
一棉幼儿园
一棉旅馆用品
职工浴池
职工俱乐部
建厂二十周年纪念大会
一棉宿舍区的老楼
拆除前的大门照片
万泰公司成立后的厂区照片
青岛国棉一厂枣庄分厂——国营枣庄棉纺织厂——枣庄第一棉纺织厂——山东万泰一棉分公司......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辉煌的枣庄国棉厂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作为见证枣庄发展史的老企业,作为历史也将影响一代又一代枣庄人。
曾经的企业标志
时光荏苒,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社会变迁,当年的三线建设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往日的辉煌已经成为尘封的历史。
青岛国棉一厂
青岛国棉一厂援建而成的枣庄棉纺织厂仅仅是一个缩影。
1973年,青岛第六橡胶厂枣庄分厂建成投产,后更名为“枣庄橡胶厂”。
1970年8月,青岛市造纸厂枣庄分厂在峄城区建成投产,后更名“枣庄市造纸厂”......
为了支援当年的三线建设,无数的青岛人背井离乡、义无反顾,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参加援建的青岛人,很多人已在当地扎了根,有的已经永远长眠在那片黄土地上。他们当年做出的巨大牺牲与无私奉献,历史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本组图文编辑源自网友A407【鲁南论坛】《图解枣庄一棉大事记 (1967—2006)》
网友壹贰叁a【鲁南论坛】《难忘枣庄老企业》
【微游枣庄】《这些老照片,专属枣庄一棉人及他们后代的集体回忆 》
高程绪《青岛纺织支援三线建设略记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文中部分图片或与文字描述不符,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