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版: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怀念我的奶奶

精简版: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怀念我的奶奶

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是沂蒙精神的践行者,是沂蒙山区人民的骄傲。

半个多世纪以来,九师一六一团老党员魏德友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1起涉外事件。

在了不起的人生“数字清单”背后,是魏德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精神高地的默默坚守,是魏德友作为一名兵团人对沂蒙精神、老兵精神、兵团精神的有力传承,对党中央赋予的维稳戍边神圣使命的忠诚履行。

坚守一阵子,容易;坚守一辈子,很难。在魏德友50多年的戍边生涯中,且不说艰苦无比的自然环境、紧张异常的边境形势、数次经历的生死考验,仅仅那种空旷无比的孤独和寂寞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而这不正是坚守的沉潜力量吗?这不正是魏德友的伟大之处吗?

“坚守”二字,也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她是一个沂蒙山区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她有着沂蒙红嫂的品质;她虽然不是七一勋章获得者,但是她在我心中就是最美老党员。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大地笼罩在白色恐怖的内战之中,她投身妇救会和支前工作;在封建保守的沂蒙农村,她一个女儿身,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束缚,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闻名乡里屈指可数的女党员。

建国后,奶奶从原来的妇救会长全票当选村里的妇女主任,冲锋在前、吃苦带头,心中牢牢架起共产党员的标杆。尽管自家也草芥敝履,但凡是村民有困难,她都一副热心肠,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接济他人。在极度困难的年代,作为村干部的她,不贪不占一丝一毫,有好处都是群众的,偏地荒地苦活累活,她常揽给自己。

在父辈的回忆里,我的奶奶总有操不完的心,总也干不完的活,鸡打鸣时碾声早已响起,夜黑时煤灯微光如故。奶奶会在晚上边干着活边叮嘱“只吃碗里的,别吃碗外的,碗外的烫手”这句最朴实而富有哲理的话语,告诫子女不眼红,不起意,从小做人要干净,才能活得坦然。

我的奶奶,这位平凡而又不凡的沂蒙母亲,走过了崎岖坎坷而又奕世流芳九十二载春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身披党旗,静静地躺着,看着一波又一波前来吊唁的人们。以后人们每每和我聊起她的故事,我泪眼朦胧。任凭我无数次的想念,她终究是化作了一堆她挚爱一生的泥土。

 

 

全文版: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怀念我的奶奶

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是沂蒙精神的践行者,是沂蒙山区人民的骄傲。

半个多世纪以来,九师一六一团老党员魏德友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1起涉外事件。

在了不起的人生“数字清单”背后,是魏德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精神高地的默默坚守,是魏德友作为一名兵团人对老兵精神、兵团精神的有力传承,对党中央赋予的维稳戍边神圣使命的忠诚履行。

坚守一阵子,容易;坚守一辈子,很难。在魏德友50多年的戍边生涯中,且不说艰苦无比的自然环境、紧张异常的边境形势、数次经历的生死考验,仅仅那种空旷无比的孤独和寂寞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而这不正是坚守的沉潜力量吗?这不正是魏德友的伟大之处吗?

在社会流动性日益加剧的今天,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一个地方,不羡慕别处的风光,是多么的不容易;在物质诱惑日益增多的当下,内心不为城市的繁华所躁动,甘于清贫如水、寂寞单调的日子,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在思想观念多元多变的今天,初衷不改,矢志不移,是多么令人敬佩!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坚守是一道多么美丽的风景。

试想,如果内心没有对祖国强烈的爱,怎能把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地献给为国戍边事业?如果内心缺乏对党的坚定信仰,怎能耐得住内心的寂寞、物质的清贫、环境的考验?如果没有把个人利益融入国家利益的自觉,怎能在单调的生活中仍能获得心灵的富足?如果内心缺乏对屯垦戍边事业的担当,怎能克服种种想象不到的困难,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迸发出如此强烈的感人力量?

远行的人常常是孤独的,但那孤独并非就是苦痛。如果那远方的路是属于自己的,路边的树是自己栽下的,目的地是自己内心向往的,那么远行者就会甘之如饴、锲而不舍、风雨兼程。

尽管一路坎坷,但如果再次选择,相信魏德友也仍会毅然选择坚守,走上义无反顾的戍边之路,因为在他的骨子里镌刻着对祖国的忠诚,在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对屯垦戍边事业的热爱。

兵团人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极具感召力的英雄群体。60多年来,为了新疆的发展稳定,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宁,为了祖国的安全统一,他们坚守脚下的土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奉献不休、战斗不止。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履行使命的强大精神支柱。她是凝聚力,聚沙成塔,集孤弱为伟大;她是生命力,自强不息,使绝地发新芽;她是战斗力,砥柱中流,挽狂澜于既倒。以魏德友为代表的维稳戍边人是兵团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更是兵团精神的传承人、代言人。

而今,新疆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召唤着兵团人坚持国家利益就是兵团利益、新疆大局就是兵团大局,召唤着兵团人担当起维稳戍边的神圣使命,召唤着兵团人充分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作用。一句话,形势和使命召唤着兵团人更好地坚守、更好地担当,从而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应有贡献,让老兵精神、兵团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辈子很短,用它来求取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生命如随水而逝的落花,留不下一丝痕迹;而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的大局、人民的利益,就会在后人的追忆中延续生命,在岁月深处写下崇高。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她是一个沂蒙山区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她有着沂蒙红嫂的品质;她虽然不是七一勋章获得者,但是她在我心中就是最美老党员。

奶奶两岁丧母,与父兄相依为命,饱经磨难,十六七岁便经媒妁之言嫁给了我的爷爷。她每每谈及自己的幼年,常会叹息自己是没娘的孩子,也常会回忆起儿时生存的艰辛,以及为躲避日寇烧杀抢掠而一次次长途跋涉的“跑反”。

在那段岁月,她牢牢的记住了日寇的残忍、村庄的狼藉和村旁那条鲜血染红的柳青河,说到伤心处她都会几度哽咽…也是在那段岁月,她见到了救苦救难的共产党和英勇抗倭的八路军,她幼小的心灵里便埋下了慈悲的种子,从那时起她便暗下决心“跟定共产党,解救穷苦人”。

后来,沂蒙大地笼罩在白色恐怖的内战之中,她投身妇救会和支前工作;在封建保守的沂蒙农村,她一个女儿身,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束缚,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闻名乡里屈指可数的女党员。

前些年,我们临沂拍了一部好评如潮的电影《沂蒙六姐妹》,当屏幕上出现送郎参军的情节,响起深情哀婉的曲调时,我潸然泪下,脑海里顿时涌现出奶奶常常讲的“八百里寻夫”的故事:日寇被赶走后,国民党撕毁国共和谈签订的“双十协定”,挑起全面内战。饱经创伤的百姓,再一次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安,我们的家道也急剧衰落。屋漏偏逢连夜雨,我的爷爷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被破门而入的国民党军抓了壮丁,任凭曾祖父以庄长的身份求情,却拿不出分文来赎子,爷爷这一去便不知何方,杳无音讯。

突然有一天,从河南开封驻地的部队来了一封信,她得知爷爷被抓后逃出了国军,参加了解放军历经生死,此时在开封的部队医院养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奶奶收到来信时的欢喜,可想而知…

她收拾了行囊,补好粗布衣衫,带上野菜干粮,风餐露宿、历经艰辛,沂蒙大地渐渐甩在了身后,齐鲁故土也渐行渐远,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平安到了中原古都开封!进城后,好心人把她带到了医院驻地,奶奶说她当时吓傻了,随处可见血淋淋的绷带和失去臂膀双腿的老兵。

当在各个角落搜寻自己的丈夫时,她既想快点找到,却又怕找到,她不知道他现在的样子…奶奶说,她认出了爷爷那个荷包,当她走近时,空气凝滞了...两人抱头痛哭,爷爷一遍遍哭吟:“千百里远,你是怎么来的啊,我的憨婆子…”奶奶也一遍遍的说:“有共产党,狗吃不了日头,我不信你死了!咱爹好,地有我,你不用挂记!听毛主席话,躲着点子弹,活着早家来!”此后,爷爷又马不停蹄的踏上了去云南土改的征程,1951年光荣复原回乡。

建国后,奶奶从原来的妇救会长全票当选村里的妇女主任,冲锋在前、吃苦带头,心中牢牢架起共产党员的标杆。尽管自家也草芥敝履,但凡是村民有困难,她都一副热心肠,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接济他人。

在极度困难的年代,作为村干部的她,不贪不占一丝一毫,有好处都是群众的,偏地荒地苦活累活,她常揽给自己。

在父辈的回忆里,我的奶奶总有操不完的心,总也干不完的活,鸡打鸣时碾声早已响起,夜黑时煤灯微光如故。奶奶会在晚上边干着活边叮嘱“只吃碗里的,别吃碗外的,碗外的烫手”这句最朴实而富有哲理的话语,告诫子女不眼红,不起意,从小做人要干净,才能活得坦然。

二0一七年的正月,奶奶去世前两月,时任临沂市委书记的林峰海同志和各级领导来家探望,紧紧握住奶奶的手,三次竖起大拇指“了不起!了不起!您老人家是国家的功臣!”音容宛在,永别难忘。

我的奶奶,这位平凡而又不凡的沂蒙母亲,走过了崎岖坎坷而又奕世流芳九十二载春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身披党旗,静静地躺着,看着一波又一波前来吊唁的人们。以后人们每每和我聊起她的故事,我泪眼朦胧。任凭我无数次的想念,她终究是化作了一堆她挚爱一生的泥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