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2030年的工程建设工地作业现场》

2030年的工程建设工地什么样?让我们穿越时间隧道去2030年看看吧!

2030年的一天早晨8点,注册起重工刘涛从家里出门来到小区临时停车区,他心爱的电动自动驾驶车刚好按照预设的指令驶来。上车后系好安全带可以眯一会,像往常一样来顿回笼觉,因为汽车会按照预设目的地将他安全的送到地方。

大约三十分钟就到了工地停车场。刘涛从后备箱取出安全帽和数控智能工装。穿上标有“起重指挥”字样的“智能传感器”工装,戴上有的360度探头安全帽,安全帽、工作服均设置传感器,具备体温感知功能,可以为穿着人降温或加温。动服,还可以监测穿着人员体能,确保作业人员工作期间处于最佳状态。

门禁系统对每一名许可进入的人员都有详细的信息输入,而且如果着装不符合现场规定等任何一项不符合要求都无法进入现场。那个时候已经没有现在经常会在现场发现的未经工作必须的各类培训、身体健康体检、技术交底以及工作防护用品用具等违规行为。所有的行为管控都已经交给数控技术来自动管理,所有管理的程序和流程都交给数字技术来完成检验、评估、考核。“主观”的东西少了,“客观”的东西多了,也就自然公正、公道了。

刘涛通过门禁验证进入施工现场。

施工管控和作业行为管控纳入智能化自控机制中,由于传输速度加快,工地建设数据网络中心,可以瞬时将工地每个人的数据连接,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工作指令通过网络下达,同时下达技术措施和工作标准,当执行人偏离指令时,系统会发出警报,并提供远程指挥控制服务。甚至当执行人违反规定可能造成伤害时,如登高作业未系挂安全带,会通过智能工作服自动锁紧肢体,使其不能行动,并自动扣分扣发工资等惩戒立即在执行人安全帽视频屏展示,无需管理人员进行实地管控监督。

项目工地数据中心通过数字信息技术植入每一名工作人员安全帽和工装中,对工地实施作业全方位、全视角、全链条的施工作业整个环节进行管控和监控,管控、监控、评价考核实现一体化。人机信息互动,所有工序严格按照既定程序和流程进行无偏差操作。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建立的互联互通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将从根本上改变施工现场的组织运行模式,违反程序和流程的行为变得不可想象。

起重指挥刘涛不用像现在这样需要与吊车司机进行身份互认,他们通过安全帽的探头就自动进行身份确认,以及今天的工作内容。

只是不知道那时还这样捆绑和挂绳吗?

吊装方案符合性检查验证全部由分布在吊装区域的视频探头和感应器完成,在确认符合方案所有条件后发出可以起吊的指令。起重指挥刘涛就可以按照设定的指挥程序开始指挥起吊。

由于每一步都经过精确的计算和验证,结果一定是顺利和安全的。

在核岛进行安装作业,由于空间较小,设备和管件置入一直受限。而在2030年这个问题已不是问题。够增强作业人员力量和忍耐力的“外置机械骨骼”已经广泛使用于施工现场,这种“外置机械骨骼”可以让作业人员轻松的搬抬100公斤左右的重物。人类再一次通过液压技术、电池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完美结合给予自身体能进行赋能,这是人类学会制作工具以来又一次重要赋能。

而由于电池技术的突破,以及成本的降低,施工现场已经广泛使用电池机械设备和工器具。

现场经常使用的电焊机、磨光机、电钻等设备器具均使用电池供电。施工现场已经好多年没有触电伤害这类事故。现场也不见布设的电缆,施工现场变为“无线缆”的工地。

施工现场基本没脚手架什么事儿,建造高大建筑物已经采用倒装和自提升施工工艺,高空作业最多也不超过20米,大多是使用“高空作业车”进行高空作业。

风机在地面完成电机和扇叶片的安装,然后通过自提升技术自动提升到位。

锅炉安装是采用“倒装”技术完成,安装完一层后,用液压顶升设备将锅炉最顶层顶起,然后将第二层推入进行安装后再次顶升,直至完成全部安装。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面积大、万吨重的设备精密均衡顶升成为现实。两吊车抬吊或卷扬机吊装大件所用的机械和吊索具已经成为“电建博物馆”里的文物。

其实这样的作业场景已经初现端倪,但是由于成本较高,还未普遍使用。也由于缺少数字技术的支撑,互联互通还未实现。但是在2030年的建设工地一定是这样的场景。

因为方案执行偏差造成的事故,因为作业行为违规违章造成的事故,因为触电造成的事故,等等现在常见的伤害的事故形式,由于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使用,这些事故都将从事故类别中删除。或许因为探头、感应器等智能设备出问题造成新的事故形式。或许现在青年人开始学习智能设备维护检修技术技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或许是下一步比较抢手和高薪的职业。

2030年的工地现场,工程人大多为驻地注册,也因为新能源电能和输电线路基本建设完成,需要在野外施工的项目已经很少见,分布式电能工程建设大多在城市内或市郊进行,流动的工程人基本消失了。在2030年的建设工地上,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工程人大多是乘坐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从家到工地,从车后备箱取出佩戴式智能工装和安全帽进入现场;现场门禁系统自动识别出入现场;每天的任务都有指令和配套的作业工序随时通过智能工装和安全帽向作业人员发出指令;高大建筑物安装工艺已经进入“倒装和自提升”模式,再也没有超过20米的高空作业,现场升降机和高空作业车林立,现场已经没有脚手架的影子,因为大都是在标准的作业平台上作业,安全带已经很少使用,危险的操作项目大都由智能机器人去做;由于电池技术的突破,施工用的机械设备器具都采用电池供电,施工工地触电伤害事故已经从事故类别中删除;作业人员一上班先要到工具室领取工具和配备的电池再去作业点工作;需要负重作业就穿上“机械骨骼”。工程建设工作不再是危险的”特殊作业”,而是正常的建安工作。我们现在孜孜追求的安全目标“零事故”在2030年已经成为现实!

如果现在不去做高技术的工程,不去使用新技术机械设备,如何去适应2030年的建安新技术。为什么一定是2030年呢?因为到2035年,我们国家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实现这些目标,2030年的工程建设一定是“人工智能”赋能的机械化、自动化的工地,一定是建安新工艺的工地。

潮流来了!就一定势不可挡!当下二三十岁的“工程人”,做好适应这个新时代的技术能力准备了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