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磷脂抗体
抗心磷脂抗体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CA)是一种以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上带负电荷的心磷脂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该抗体与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自然流产或宫内死胎关系密切。自1983年Harris等建立了测ACA的方法以来,有关该抗体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并迅速发展。
中文名抗心磷脂抗体
属 性自身抗体
实验室指标IgG-APL IgM-APL LA阳性
包 括狼疮抗凝物 狼疮抗凝物
简介
ACA是 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kantibodies,APA)的成份之一。APA抗体是一组能与多种含有磷脂结构的抗原物质发生反应的抗体,其中包括 狼疮抗凝物(lupusanticoagulant,LA),抗磷脂酸抗(anti-phosphatidicacidantibody)和抗磷脂酰丝氨酸抗体(anti-phosphatidylserineantibody)等。
抗心磷脂是 pangborn 1941年从牛的心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具有 抗原性的磷脂,并加以命名,其在哺乳动物心肌中含量最高,每个心磷脂分子包含4个不饱和的脂肪酸,极易氧化。ACA是与心磷脂分子中带负电荷的磷酸二酯基团结合,但这种结合必须要有心磷脂分子中的甘油酯部分,如果以苄环取代引甘油酯部分,心磷脂的抗原性则消失。ACA分子中的脂肪酸部分为其抗原性的必需成分;ACA与其它分子中带负荷的磷酸二酯基团并不结合,而只与磷脂分子中的该成分起反应。近年Hotkko等研究发现,ACA仅与已氧化的心磷脂结合,而并不能进行氧化的还原性的心磷脂类似物结合。Koike认为心磷脂与ACA的IgG结合需ACA的辅因子β2糖蛋白I(β2-GPI)的存在。Harris建立的ACA固相放射免疫法(RLA)所检出的ACA现认为是针对心磷脂与β2-GPI的复合体该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以后经Loizou等改良成与放射免疫法效果相同而更为方便的ELISA法。由于该法具有高度敏感性,可定量、可检测抗体类及亚类、易于标准化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定量测定ACA的世界性标准。ACA的免疫学分型有IgG和IgA和IgM三类,ACA的发生率男女无明显差异。研究证实,许多因素与ACA产生密切相关,常见的原因有:
(1)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硬皮病等;
(2) 病毒感染:如腺病毒、风疹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感染;
(3)其它疾病:如支原体系统疾病等;
(5)少数无明显器质性疾病的正常人,特别是老年人。
抗磷脂综合征概述
抗磷脂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指由 抗磷脂抗体(APL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征象的总称,主要表现为 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等。在同一患者可仅有上述一种表现,也可同时有多种表现。APS是一种 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公认的诊断标准是病人具有下列临床特点之一:全身各脏器动、 静脉血栓:复发性流产;胎儿死亡以及由于胎儿宫内窘迫提前分娩致新生儿死亡;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上述临床表现同时伴有病人血清中出现APL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CA)和狼疮凝血因子(LA)。在临床上由于抗心磷脂抗体的特异性更强,与上述临床表现关系更密切,因而也称为抗心磷脂综合征(anti-cardiolipin syndrome,ACS)。APL是一组对机体带磷脂负电荷的蛋白复合物产生的特异性 自身抗体,机体内某些 血浆蛋白如β2糖蛋白(β2-GPI)的分子上带有ACA的抗原决定簇,ACA与β2-GPI结合后能识别带负电荷的磷脂复合物,并使β2-GPI的表面结构发生变化而出现被ACA识别的表位,β2-GPI具有抑制凝血酶原、抑制二磷酸腺苷(ADP)等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其表面生成凝血酶、并阻滞磷脂依赖性凝血反应,当ACA与其反应后易形成血栓。因此,当ACL结合到细胞上通过蛋白上的结合磷脂诱发促凝活性,磷脂在APS 栓塞的发生机理中起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出现这种综合征时称为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而在非SLE患者中出现者称为原发性磷脂综合征。
抗磷脂综合征临床表现
血栓形成
抗磷脂综合征中最突出表现是 血栓形成,可以发生在动脉,也可在静脉。其中最常见是反复深静脉血栓、包括肾,视网膜和下腔静脉血栓,但对患者威胁更大是动脉血栓。在ACA阳性的SLE患者组织病理中发现非炎性阻塞性血管病变呈节段性,病变虽少,却很严重。心肌内动脉有纤维性血栓形成,并引起 心肌梗塞,毛细血管和小动脉被纤维性物质阻塞,这些病理改变很可能都是APL抗体作用的结果。
目前认为ACA引起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是:ACA与血小板或血管 内皮细胞的膜磷脂发生 抗原、抗体反应、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前列环素(PG12),从而使血栓形成的因素增加;ACA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后,使其释放纤溶酶原致活物减少,纤溶活性减低,从而使血栓倾向增加;ACA-IgG亦可对内皮细胞造成直接的 免疫损伤,从而触发血小板粘附、聚集和因子Ⅻ活化;ACA能抑制血栓调节素,使活化蛋白C减少,体内凝血活性增高,促使血栓形成。妊娠合并APS大约有1/3无症状,1/3患者被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3表现为复发性流产、 死胎、早产或IUGR等。其中LA 阳性未治的病例复发性流产、胎死宫内发生率达90%以上;CA阳性者死胎发生率为76%左右;患APS分娩的成活婴儿中IUGR占60%。妊娠合并APS发生 妊高征先兆子痫的机会增加,而且在先兆子痫的病人中发现APA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有报道1例APS伴复发性流产和二次分娩肾萎缩、口腔颚部发育不全的畸形儿,认为APS妊娠有可能引起 先天性畸形。
胎儿妊娠丢失
ACA引起胎儿死亡的机制
可能为:
(1)ACA可引起 子宫肌层内PG12水平下降,使胎盘容易发生梗 而导致流产。
(2)ACA引起胎盘血管炎,致使胎儿氧供及营养不足而死亡。
(3)ACA作用于胎盘 血栓形成和血管收缩,胎盘血流量减少,致使儿窘迫、死亡。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是APS表现之一,APL是直接针对细胞膜的抗体,可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报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中30%APL阳性,APL与血小板膜磷脂结合,能激活血小板,使其集聚加速,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ACA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ACA与血小板内膜磷脂结合,增加单细核 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吞噬和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ACA促使血小板激活,从而易于形成血栓,同时血小板消耗性减少。
其他临床表现
ACA致神经系统病变的机制准则
(1)是由于 血栓形成致脑组织中微梗死灶形成,少数则因大动脉栓塞而出现脑组织大片梗死引起偏瘫。
(2)可能是ACA与神经细胞的磷脂发生交叉反应,从而引起神经系统损伤。
(3)SLE患者神经病可能与ACA对 胶质细胞的抑制引起的 血脑屏障破坏及ACA对神经细胞和神纤维的作用有关。
抗磷脂综合征治疗原则
1、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阿斯匹林
2、抗凝治疗;华法令及 肝素
3、促进纤溶链激酸
抗心磷脂抗体与原因不明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的关系 妊娠合并抗磷脂综合征(ADS)常引起妊娠丢失、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其发生机理一直有争议。现认为体内产生的 抗磷脂抗体诱发血栓的形成是胎盘血栓的形成是妊娠失败的主要因素。妊娠合并APS常引起母体出现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复发性流产、胎死宫内、早产、IUGR等不良的胎儿预后。这些表现与胎盘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关,当患APS妊娠时,可继发性出现胎盘发育不良和胎盘功能不全。APS引起的胎盘病理组织学变化包括、 子宫胎盘血管交换异常、胎盘形成缺陷、胎盘慢性炎症等,而胎盘的病理改变与胎盘血管栓塞有关。在所有APS的胎盘组织中发现纤维蛋白样物沉积在绒毛滋养层表面,且随孕龄而增加,可导致子宫胎盘血管从部分性到完全阻塞。在子宫胎盘血管处可发现螺旋血管结构模糊、嗜伊红细胞增多、管壁发生 纤维素样坏死和粥样化,由于这些血管受损可引起 胎盘早剥、绒毛梗塞、终端绒毛纤维化。胎盘内部的绒毛管亦发生纤维蛋白沉积、管壁增厚甚至管腔阻塞,使毛细血管阻塞甚至仅出现厚的无细胞嗜伊红基质,致胎盘交换功能下降。
研究资料提示,由于子宫胎盘血管栓塞致子宫胎盘低灌注引起细胞受激惹, 内分泌功能障碍甚至 细胞死亡可发生 胎膜早破或早产,APA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组织缺血或低灌注所致的组织损伤可诱发凝血从而加重栓塞。由于一些具有抗凝功能的胎盘蛋白联系在滋养细胞膜的磷脂上致使胎盘蛋白对ACA特别敏感,ASA还可通过减少合体细胞的融合,影响绒毛滋养层的生长成熟。在IUGR的慢性绒毛炎症组织中已证实抗体对滋养层和磷脂产生的 细胞毒性,在APS致胎死宫内的病人中发现抗滋层抗体。ACA可作有于 胚胎血管内皮细胞使胎儿发生 先天畸形或死亡。ACA损伤的靶器官有胎盘儿、胎儿及宫壁等,使其发生广泛的胎盘梗塞、绒毛老化、子宫胎盘血管纤维素样坏死。妊娠合并APS的妇女如不治疗,其每一次胎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可能相似,如第一次妊娠因绒毛间质炎失败,则下次妊娠失败的原因同样是绒毛间质炎。在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上,孕妇在妊娠早期对ACA作常规筛查比选择性筛查更有益。Yasuda等,通过对860例孕妇妊娠早期ACA的ELISA筛选,ACA 阳性率为7.0%,阴性率为93%。在ACA阳性组中,IUGR的发生率为11.7%;显著高于阴性组的1.9%(P<0.01)。吴佳捷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胎儿宫内生长迟缓(IUGR)孕妇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探讨IUGR与ACA的相关性。结查显示:①IUGR组正常妊娠组比较,ACA-IgM和ACA-IgA结合指数显著增高(P<0.05)。②IUGR 组ACA-IgM增高与其C3及C4下降呈负相关(r=0.4108,-0.4029,p<0.05)。提示ACA的产生参与了IUGR的发病过程,其检测有助于IUGR的早诊治。众学者认为血液中ACA与 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并认为ACA是在血栓形成过程中产生的 自身抗体。ACA具有亲膜特性,并通过细胞膜上的磷脂起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与血管内皮磷脂结合损伤血管内皮,阻止内皮细胞释放花生四烯酸,使前列腺素12合成减少,胎盘和蜕膜血管病变及体循环血栓形成,故认为ACA是通过损伤内皮细胞而参与IUGR的发病过程。UGRC3,C4降低,可能是ACA与血小板、内皮细胞等膜磷脂发生 免疫反应,激活 补体导致C3,C4被过多地消耗所致。妊娠合并APS时ACA的出现能敏感预测治儿死宫内和 胎儿窘迫,血清中高效的IgG预示有更严重的APS症状,认为IgG ACA与栓塞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有实验室用从APS病人纯化的IgG ACA注入孕鼠能引起鼠胚胎死亡,在这些死亡的鼠胚胎组织中发现蜕膜严重坏死。
一般认为ACA 阳性的孕妇不需特殊处理,特别是不宜采用糖皮质激素。对于ACA阳性的IUGR病人的治疗,国内外文献报道极少。可选用 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并加用静脉营养药物治疗。
妊娠合并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
特别介绍妊娠合并 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 妊娠合并APS的治疗和疗效与胎盘的病理组织学有关,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抗栓塞、抗凝、 免疫抑制等,下面分述各种治疗方法。
阿司匹林
泼尼松
泼尼松从妊娠开始应用,40-60mg/d,连续用药至妊娠24周,以后逐渐减量至10mg维持到分娩,同时配伍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率达70%以上。但泼尼松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多如胎膜早破、早产、妊娠 糖尿病等,因此使用应谨慎,有报道有小剂量泼尼松每日5mg和阿司匹林配伍能减少不良反应且不影响疗效。
肝素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治疗妊娠合并APS给药方法在妊娠的早、中期的第一个月用免疫球蛋白400mg/kg.d-1,连用5天,同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80mg.d-1。经过治疗后病人血清中IgGACL效度下降,基本上都分娩出健康婴儿,分娩后检测治盘组织亦无明显组织学异常。
抗心磷脂抗体与乙型肝炎感染
抗心磷脂抗体是一种 自身抗体,常见于自身免疫病及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中,但也在许多传染病特别是病毒引起的疾病如HIV感染,腮腺炎、甲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中检出。
有学者研究 抗心磷脂抗体(ACA)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流行情况,结果表明,HBV感染者ACA 阳性率(15.43%)与正常对照组(3.92%)相比有显著性升高,在HBV感染中,肝功能异常者ACA阳性率明显于肝功能正常者。结果提示,ACA可常见于乙型肝炎感染者,并可能与乙型肝炎的病情有关。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的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于机体的 免疫应答所致。已有的研究表明,HBV可引起一系列的自身免疫现象。正常人群的ACA阳性率仅为0%-7.5%,可见ACA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抗体,可能参与了HBV感染者的自身免疫反应。 陈智平等通过对HBV感染者不同肝功情况下的ACA阳性率检测,发现肝功能异常者ACA阳性率(21.51%)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者(7.25%)和正常者,而肝功能正常者ACA阳性率和正常结照组相近,认为ACA升高可能与HBV感染无关,而与HBV感染者的病情严程度有关。 ACA是一组异质性抗体,主要与心磷脂的磷脂部分结合,但对其异质性的本质,作用的靶 抗原及其致病机理仍未十分清楚。有研究表明,ACA可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磷脂成分结合,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也可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磷脂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从而造成其损伤。由于带负电荷的磷脂是肝细胞膜的主要构成成分,因此,在肝功能异常的HBV感染者中ACA 阳性率较高,可能是ACA与肝细胞膜的磷脂结合,从而破坏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也可能与肝功能异常者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ACA和HBV在 肝细胞损害过程中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或者ACA仅是HBV引起机体自身免疫反应的伴随物,值得进一步研究。曾报道在ACA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病人中,血小板减少、 血栓形成、肝硬化和 门脉高压的发生率较高,在乙型肝炎患者中是否存在这种现象,ACA阳性能否作为乙肝病人出现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等征候的指征,亦有待进一步研究。
ACA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 自身抗体,由于带负电荷的磷脂是单位膜的主要构成成分,在体内分布很广,ACA可能在某些疾病发病过程的多个环节中发挥作用。HBV感染者血清ACA的检测为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