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坑陶马的品种
【秦俑百问微讲堂】秦俑坑陶马的品种陕西学习平台2021-02-19订阅
河曲马三座秦兵马俑坑共埋藏陶马600余匹,其中骑兵乘用的鞍马116匹。将这些陶马的形象特征与中国原生马种的体型作对照,学者们认为秦俑坑陶马所模仿的真马,应当是很早以前就生活在今甘肃洮[táo]河流域的河曲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呢?秦代以前,产自西域的大宛马和原产于中亚的汗血宝马还没有引入中原,华夏地区驯养和使用的马匹都是境域内和周边地区的原生马种。再具体一些,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使用的马匹主要为两种,一是蒙古马,二是河曲马。而河曲马的原产地为今天的甘肃洮河流域,即就是秦人早期居住生活的地方。以此推理,秦国使用河曲马当是必然选择。再看秦俑坑中的陶马,身长普遍近2.1米,通耳高1.6—1.72米,肩高1.3—1.34米。将秦俑坑陶马体型大小,与秦始皇陵两座马厩[jiù]坑出土的大量秦马骨骼尺寸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得知秦马的体型尺寸与河曲马近似。再从马的体型特征、身体各部位的比例和马头的形状看,秦俑坑陶马的形象也更接近河曲马的体型。秦人是一支有养马传统的部族。周灭商后,秦人被西迁到犬丘,即现在的甘肃天水礼县一代,过着与戎人争夺土地、半农耕半游牧的生活。《史记》记载,秦人的祖先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后秦人善于养马一事被周孝王知道,孝王召秦人“养马于汧[qiān]渭之间,马大蕃息。”汧渭之间,指汧河与渭河的汇合处;马大蕃息,即马匹肥壮马群大增。因养马有功,周孝王将“犬丘”正式封为秦邑,“号曰秦嬴”。回到问题本身,秦人早期的居住地“犬丘”在天水礼县,随着秦人势力的扩张,其领地已延伸到河曲马的原生地洮河区域,同时秦人又是善于养马的部族,从而秦人与河曲马之间形成双重交集关系。据此可知,秦人居天水时所养之马自然是当地的河曲马,而秦人进入关中平原后,必然将河曲马作为饲养和使用的马种,这也是秦俑坑陶马所模仿的战马应当是河曲马的有力证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也将秦国的马匹来源指向河曲马。秦兵马俑坑发现后不久,考古人员又在始皇陵发现两处大型马厩坑,坑内埋藏有大量真马骨骼。将秦俑坑中的陶马与马厩坑的真马骨骼比较,发现陶马与真马的高低、体长以及各部分的比例大致相同。需要提出的是,在秦始皇陵东侧上焦村马厩坑出土了多件刻有文字的陶器和铜器,刻文中有“大厩”“小厩”“宫厩”“中厩”等属于秦宫廷马厩的厩名。由此推知,秦俑坑中的陶马与秦宫廷马厩的真马应是同一类型。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而良马駃騠[jué tí]不实外厩”,意思是良马駃騠不能被养在宫廷之外的马厩中。《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駃騠”时写到:駃騠,“北翟[dí]之良马也”;《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的记载。(翟,字同“狄”)北翟、戎翟,均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说明秦俑坑中的陶马和秦宫廷马厩饲养的马,都是来源于西北戎狄地区的良种马。早期秦人正好居住在文献所说的西部戎狄地区,长期与戎人杂居,那里既是戎人游牧的地方,也是秦人养马的地方。由此,原来是戎狄放养的河曲马,在秦人东进后便成了秦国的战马和贵族挽车的马。秦国地处西北,环境适宜养马。因为秦养马业的繁盛,军马供应充裕,从而为秦与东方诸侯国的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秦人发展壮大和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也成就了体型并不高大的河曲马种。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