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坎

本来计划着写一篇三年级的作文指导课,结果就发现都在讨论那个可怜的跳楼的孩子.

好像,在任何事件里,死亡是一张最大的牌.

因此,又有很多育儿专家来挑家长的错了.

但我想的是:

大概没有哪个父母一开始是不爱孩子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是谁?剥夺了父母最初的爱.

是的,就是剥夺.

这里面首先是一些不作为.

在很多家庭里,孩子的父亲不作为,中年人都在拼事业,要养家糊口,那个可怜的老母亲,除了接受自己工作上日复一日地平淡混日子,还要管孩子,没办法,母爱是天然的,社会还不断地以舆论增加这种爱的强度和粘性.

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在我看来,根本不是智力影响,而是让母亲跟孩子产生矛盾时,没有一个很好的润滑剂,能有情商去化解妻子的怒气,能够带着孩子去楼下单独聊聊.

大多数时候,他们要么不知情,要么就被告知教育孩子时要阵线一致,哎,他们的角色也很无奈,只因为他们从不觉得养育孩子这件事情是需要学习、思考以及改观的.

他们选择听从别人的建议,或者从自己的成长过程里提取经验,却从不愿意只是做一个感性的父亲.

我只是站在母亲的角度,其实误伤了一些真正在管孩子的父亲们,抱歉.

我其实想说的是,大多数孩子,并没有体会到完整的父母之爱.

还有另外一个不作为,是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里被吓着的老师.

老师不敢管孩子,一怕孩子报复,二怕孩子心里脆弱,三怕家长.

曾经,我们不免感慨,小时候我们的父母真狠啊,在学校被老师罚了,打了,父母看见老师还会说一句“打得好”.

那时候,父母不管我们,因为忙着生存.

到了学校,一切交给老师,交给孩子自己,你能学成啥样就啥样.

心里想,真羡慕我爸妈那会儿.

现在,回老家一交流,农村的教育跟城市如出一辙,孩子有任何事情,老师都负责反馈给家长.

所以,教育原本还有内外战场,现在战场只剩下一个了,就是亲子关系啊。

第一责任人,第一抚养人,首当其冲.

管过孩子的家长,被老师找过的家长,大概深有体会吧。

教育原本应该是一种配合工作,孩子成长需要管理,其中需要有人严厉,有人温和,她有时受伤,有时能有鼓励.

但要让这些情绪,这些面孔,集于一人之身,想想都可怕.

我每天不知道要看多少书,心里按摩多少遍,才能让自己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机构的老师因为要考虑续费,只给积极反馈,到了学校,老师有要求,但一方面作用于孩子,同时还作用于家长,也就相当于,孩子犯一份错误,要面对两份责难,他几乎是无处可逃的,因为学校和家庭,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啊。

而在全部的生活里,他竟得不到对于自己的中肯全面的评价.

一些本来是三角力量中的其他力量,都放弃了支撑作用,自然结果很难有稳定性.

我们的孩子,究竟应该谁负责?

如何才叫负责?

我于是又开始想,我们小时候,是怎么扛住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棍棒的?

我记得我每次即使挨打了,含着眼泪也还是要把饭给吃了,我们同学里也没有一个因为被体罚而寻了短见,反而那些也被体罚重的孩子,长大尊师重道,还特别孝顺.

很重要的一点,父母打完就不管了,想哭的可以到屋后草坪里哭一下午,反正也没人会来找你,到吃饭时间你自然会回去.

再不然,跟小伙伴疯玩一阵,等你回去,父母也早忘了这事儿了,你身边的小伙伴,也没有不挨打的,所以,挨打这件事,跟面子无关,跟你自己、父母的面子都无关.

所以,肉体的痛感,其实是很容易过去的.

难的是心里的痛感.

说了那么多,怎么办?

其实没办法啊,育儿书里告诉你要给孩子爱与自由,现实告诉你竞争无处不在,生存是一切的基础.

无处不在的悖论,无处不需要的平衡.

老母亲们只好继续进行精神抗抑郁心理建设,努力做一个孔子口中“温而厉”的君子.

其次,我觉得每个家长都可以给孩子读《孝经》第一章: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要做孝顺孩子,先把自己完好无损地保管好.

跟你为我养老送终好像没什么关系.

但我更想说的,是暑期时候跟即将上初中的外甥说的话:

“有时间多读点书,即使你觉得老师教不了你,爸爸妈妈教不了你,还有书可以教你,那里面都是最有智慧和能力的人,向他们靠拢,向他们学习,找自己的路去.”

这个社会状态不好改变,你的父母也不能选,成长是不易的,艰难的,但你自己可以进步,可以向上,这是唯一的路.

当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

所以,亲子阅读,是双赢的路.

心疼那个可怜的孩子,更心疼他的父母,死的报酬,是不必再死一次,而活着的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是日夜相继永不停息的痛苦、内疚和想念.

这是人世间最残酷的刑罚.

因此,教育的坎,必须跨过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