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评价自己“毫无价值”,问题到底出在哪?

幕后黑手
是你吗?

一个妈妈给我留言,孩子时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自我评价很低。

这样的自我认知在青春期的孩子里并不是个例。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概念形成最重要的时期,他们通过一系列持续的行动来验证,以达成自我认同和对自我认同的校准。他们正在思考自己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并不是仅靠单方面的主观意愿和强大的自我意志就能达成的。当孩子觉得自己毫无价值的时候:

责备他——你怎么可以这么想呢?

安慰他——谁说的,你最棒,你看你有那么多优点啊。

感到焦虑——我的孩子未来该怎么办呢? 还有未来吗?

或者自责——是我没有做好,都是我毁了孩子。

这些都无济于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的低自尊?我们可能是那个幕后的黑手吗?尽管我们是完全无意识的。我们是不是曾经一心只想孩子更好,所以眼里都是他的弱点——那些需要提高的地方?

当我们总在孩子的耳边说:

你看,你这儿不行。

我就说吧,你没有能力管理好自己。

你学不好这门课就是因为你没有努力。

那他得付出多少倍的努力,用多大的力量才能首先与那些粗暴的负面评价抗衡,从负到零,再到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加二”

说明“其实你并不差”

美国教育家丽塔·皮尔森教授,是一位有40年教龄的老师。她在TED演讲《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冠军》中分享了她的教育之道。

《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冠军》TED演讲视频

她给学生做了个测试,一共20道题,有个学生错了18道。丽塔·皮尔森教授在他的试卷写了个+2,还在旁边画了个笑脸。

学生来问他:“我是得了F吗?”

“是的。”

“那你为啥要在我的卷子上画个笑脸?”

“因为你在进步啊,你还做对了两题呢!现在你再看看卷子,是不是可以少错些呢。

“是的,老师,我下次一定会考得更好。”

丽塔·皮尔森教授总结说:

显而易见,“减十八”会让你的心灵造成致命的打击,但如果用“加二”的话,说明“其实你并不差”。

同样如果你的孩子偶尔还需要你帮助他批改作业,你发现他错误率有些高,你手里的红笔该怎么做呢?在做错的地方愤恨地打上叉,一个比一个更用力?还是试着在他做对的区域,把一个大勾分解成每道题的小勾?

打更多个叉也不能改变卷面的结果,但多打一个勾,却可能改变孩子的心态和状态。你会怎么选择?

还剩下一点点水
我可以走出沙漠吗?

你会说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我欺骗吗?他明明就是做得不对,难道不应该让他去面对那个真实的赤裸裸的结果吗?

图源|网络

他确实需要面对真实的自己,但可以以更积极的策略。行走在沙漠 ,身边唯一的矿泉水瓶子里,还剩下一点点水。你希望你的孩子如何思考:

太糟糕了,所有的水都喝完了,我再也走不出沙漠了。

VS

幸好,我还有一点点水,我一定可以走出沙漠。

同样是“需要走出沙漠”这个艰难的课题,心态不同,结果也会截然不同。看到自己不曾具备的,更要看到已经拥有的,这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将已经拥有的作为一种资源,它甚至可以成为孩子最重要的力量。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也有相信自己有可以“拥有”,可以“变好”的能力。

这种自我肯定是一种胜任力的信念。胜任力不是高高挂在墙上的奖状,而是相信自己有做好这件事的能力。具备胜任力的孩子有更强烈的成就动机,遇到艰难险阻不会轻易放弃,在任何时候都更相信自己的价值。

对于绝大部分孩子来说,智商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缺的不就是这种相信自己、不折不饶的意志吗?

我们赋予孩子的刻板印象

就成了孩子的模样

青春期的孩子对外部反馈非常敏感。他们不仅会高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语言评价,也会揣摩表情、语音、语调里隐藏的意义。这是他们构成自我认知很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对于他们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

“我们眼中的孩子什么样,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孩子会践行我们赋予他的刻板印象——如果我们认为他是积极进取的,他更容易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如果我们总是抱怨他的坏脾气,他的脾气也真的会越来越差。

以我们传递出来的信息为参照,孩子不断进行自我认知的校准。在一次又一次验证之后,他们的“模样”就变得越来越清晰。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做一个那样的人,以那样的方式去对待他。

END

高品质通识杂志《好奇号》正在团购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