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只有31套房”:那个在家长群里高调炫富的人,后来怎样了?
01
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组聊天记录截图。
一些喜欢在家长群里高调炫富的家长,每天变着花样在群里彰显自己的家底。
比如说,有把奢侈品包包挂在嘴边,声称自家女儿顿顿都要吃海参的:
“国庆随便买了个LV的包包花了小一万”;
“孩子他爸带我去爱马仕的店里买了鳄鱼皮的包包逗我开心,挺贵的,好几万呢”;
“女儿在家顿顿都要吃海参的,就怕她不习惯学校的饭菜,中午麻烦老师单独给她加点菜”。
有带孩子剪头发就花了300,找代购买进口玩具就花了3万块钱的:
“我一个晚上坐在理发店看孩子剪头发花了300,好像是什么上海过来的发型师”;
“我六一帮他买了好多玩具,找代购买的,美国货,花了3万,进口电子东西。”
有直接说自己家里条件好,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丝毫没要求的:
“我孩子家境好,她现在成绩不好又怎样!我不在乎啊。”
最秀的,要属这个为了竞选家委会、声称家里只有31套房的家长:
“我竞选家委会,主要优势是我没有工作,家里只有31套房,每天需要花几分钟时间查看房租是否到位,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协助班级工作。”
家长群,原本的作用是连接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辅助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管理。
然而,总有人喜欢暗戳戳地在群里炫耀、发表凡尔赛言论,让家长群变味,引起其他家长的反感。
这样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究竟会有着怎样的三观?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
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也不管合不合适,都要花式秀一下自己的优越,企图凌驾于他人之上。
然而,越是内心匮乏的人,才越喜欢拼命显摆自己。越是用力过猛,越显得低级。
02
前几天,一篇名为《年薪300万的男人,买不起爱马仕》的爆文,在各个平台刷屏了。
作者是时尚杂志的前CEO于小戈,她老公自己出来创业,俩人年收入加起来有500多万。
然而,于小戈却说:“就算是俩人年薪五百万,养孩子养老人养自己养家都紧巴巴的。”
她是怎么哭穷的呢?
早餐要吃考伯沙拉、草莓酸奶、1片香蕉蛋糕,105元;
每天上下班打车费200多,午饭吃个高档便当也要将近200了;
下午茶请同事们喝点星巴克、喜茶啥的,一个会议室一两百没了;
水果得吃吧?回家到楼下买一盒车厘子一盒草莓,180没了;
好像每天什么都没买,只是维持日常生活,就随随便便花了1000多块钱。
这还不算家里其他人的伙食费。保姆每天要买多宝鱼、银鳕鱼、西兰花、毛豆等做饭;
小孩的辅食则要吃清远鸡、三文鱼等顶级食材,还要用上最好的尿布奶粉。
他们家还在顺义买了套小房子,首付一千多万,每月还贷款6万多。
因此现在只能租房,每月房租3万多,“已经将就了”。
一家三口,再加上阿姨和小孩的外婆,住188三房两厅,“真的很挤了”,还要养3只猫。
因此他们决定去新租一套房子,租金要4万6一个月。
除了这些,保健品要买吧?别管是不是智商税,燕窝、海参、花胶都安排上,怎么贵怎么来。
生小孩住个“性价比算高”的月子中心,也要花个20万,还得买上一堆吸奶器、哺乳内衣、月子服。
健身可不能落下,瑜加年卡加上私教,也要花个3万多块。
行吧,如果这都叫紧巴巴,那我等凡人都不要活啦。
住着几百平的豪华住宅,吃穿用度都是高级进口的,都这样了还要卖惨哭穷,图啥?
她想要的,不过是用看似烦恼的文字,来炫耀自己的优越条件罢了。
凡尔赛文学的本质就是炫耀,用抱怨、吐槽的形式,不遗余力地展现着自己的出身、职务、金钱、身材、名望、品位......
等围观群众们抱着看好戏的心态凑过来看热闹,却发现热闹没看着,自己反倒被秀了一脸。
也难怪评论区里,大部分人都在对这个老凡尔赛的卖惨冷嘲热讽:
“年薪五百万过得紧巴巴?理解,毕竟全家住ICU确实得花这么多钱。”
“只要你足够装逼,年入1亿也可以活得紧巴巴的。”
你到处秀自己的优越感,并不会让你显得比别人更高贵,反而大概率会沦为别人的笑柄。
03
当有人在抱怨自己年薪500万还活得紧巴巴的时候,有人却为自己每个月3200的工资开心不已。
看过这样一则帖子,治愈了很多人:
“今天发工资了,3200到手,好开心。准备买50块钱的排骨炖了吃。”
博主想起自己的爸爸,想着3200估计是他当年种地一年的收入了。
当时猪肉6块钱一斤,家里穷,一个月都吃不上一次。
而现在,他不但吃上了排骨,下个月还打算买个游戏机,不用蹭别人家的孩子玩了。
小时候喜欢吃苹果,但家里没条件让他经常吃,而现在他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博主真的为自己的工资感到开心、满足,唯一遗憾的就是爸爸和奶奶不在了,没法让他们多吃点肉和水果。
其实,我们的生活何必通过优越感来装饰,这些点点滴滴的小确幸,才是维持我们内心秩序的关键。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解决一个人焦虑和痛苦的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去通过成功和优越感去消灭痛苦,而是通过做更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把快乐放大。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分析过,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人对我们的评价。
我们的“自我”,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经不起哪怕是针尖麦芒大的刺伤。
我们的很多欲望总是与自己真正的需求毫无关系,过多地关注他人,特别是那些在我们的葬礼上不会露面的人对我们的看法,使我们把自己短暂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
假如我们不能停止这种焦虑,我们将会用生命中大量的光阴为错误的东西而担心,这才是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
与其总是想着高人一等、随着外界的评价起舞或沉沦,不如学着看清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毕竟,“朗朗乾坤,岁月如流,你我都只是天地一渺,时光一刹。”
共勉。
本文由小椰子专栏原创,欢迎关注,椰子带你每天一起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