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灸:一篇文章弄懂三伏灸
什么是三伏灸
三伏天指的是夏至过后第三、四个庚日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具体到今年:
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20日
这四十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三伏灸的最佳时机。
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早在清朝初期张璐的《张氏医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具体做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穴位贴上中药,以达到灸治的效果。
三伏灸的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祖国医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
三伏灸是天灸疗法中的一种,因其选在每年的三伏天进行治疗,所以称为三伏灸。天灸则是中医传统灸法中非火热灸的一种,又名为自灸、冷灸,也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该法选用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敷贴于人体的穴位,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充血,甚至起泡,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天灸疗法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北宋年间,民间广泛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各种疾病。目前最常用于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
操作方法
选取玄胡、白芥子等多味中药按比例研末,用姜汁调成膏状,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每伏各贴药一次,贴于相应穴位,各种病症所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成人一般贴2~4小时,儿童贴1~2小时,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但以能耐受为度。敷贴之后,一般人的局部皮肤都会有灼热和红润,如果穴位上的皮肤起疱,效果会更好,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贴敷疗法三年为一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适应证
三伏灸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以预防和减少病症在冬季发作。
三伏灸是广受好评的传统中医疗法,但并不能包治百病。
它主要适用于两类疾病:
- 一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
- 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为什么要选在这个时间来做灸法呢?
它的原理就是我们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
一般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大都由于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气候的刺激而发作。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最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另外,天气热,人体毛孔大开,药性容易渗透进去,三伏灸借助天时, 能一举扫荡体内的阴寒之气,防止冬季复发。
三伏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伏灸乘其势而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
三伏灸指南
三伏灸适用的症状
- 呼吸系统: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 消化系统疾病:肝炎、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等。
- 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
- 皮肤病:白癜风、银屑病、荨麻疹、硬皮病、神经性皮炎、寻常疣、斑秃等。
- 其他病症:梅核气、痛经、痹证(包括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等。
三伏灸适应症
很多疾病都能用三伏灸的方法治疗,除了上面提到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以外,还包括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阳虚寒凝范围的疾病。所谓的阳虚寒凝,主要是指有怕冷、鼻涕或痰液白而清稀、受寒后症状会明显加重等表现。
三伏灸主要是在人体穴位上贴敷药物,因为很多药物都有刺激性,所以贴敷的穴位一般都是选择在背部。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所用的药物和穴位也不尽相同,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要“辨证”选穴、选药。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病的三伏灸法。
1、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咳痰或气喘的症状出现在两年以上,每次发作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作,春夏缓解。
穴位:初伏取天突穴、大椎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育俞穴;
中伏取双侧定喘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
末伏取膻中穴、双侧百劳穴、命门穴、双侧肾俞穴。
药物:白芥子、生甘遂、延胡各一份,细辛半份,烘干磨粉,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饼状,备用。
具体操作:把做好的药饼放在上述穴位上,用30×30mm橡皮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病情轻重而定,15周岁以下和病情较轻的贴4~6小时,其他的贴6~8小时。从初伏的第1天开始贴,然后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贴药1次。
2、哮喘:
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表现。最典型的症状是呼气的时候很难受,发作性的时候有哮鸣音出现。严重的需要坐起来才能正常呼吸,经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哮喘容易在夜间及凌晨发作,秋冬寒冷的季节常常会病情加重。
穴位:取大椎穴、双侧肺俞穴。
药物: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疗前1天用姜汁及凡士林调成膏状备用。
具体操作: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在穴位上放约2.5×3cm、厚约0.3cm的鲜生姜片,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cm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然后把调好的膏药贴到穴位上,一般贴4~24小时以后撕掉即可。
3、过敏性鼻炎:
症状: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堵是最常见的四大症状。通常是突然和剧烈的打喷嚏;鼻痒,鼻涕多,但是经常是清鼻涕;鼻子不通气,还常伴眼睛发红、发痒以及流泪,甚至头晕、头痛等症状。
穴位:初伏取双侧百劳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肓俞;
中伏取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
末伏取双侧大杼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肾腧穴。
药物:甘遂、麻黄、细辛、半夏、麝香,各等分研成粉末,加新鲜的姜汁调匀,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膏药饼,备用。
具体操作: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贴药,穴位按照上面的次序,每次贴药保留4h左右。
4、预防感冒:
症状:平常体质虚弱,气候稍微变化或到寒冷季节极易感冒的人。
穴位: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肺俞穴、双侧定喘穴、双侧膏肓俞穴。
药物:生白芥子、细辛各1份,甘遂、玄胡各半份,烘干研成粉末,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0 cm,厚约0.5 cm大小的药饼,正中放少许麝香,备用。
具体操作:将新鲜生姜切成5分硬币厚,2 cm×2 cm大小的姜片,放在大椎、风门穴上,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cm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然后把做好的药饼放在穴位上,用风湿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15岁以下者贴4~6 小时,15岁以上者贴6~24小时,从初伏的第一天开始贴,中伏、末伏各贴药1次。
以上这几种疾病是三伏灸中最常见的,其实,凡事属于阳虚或者寒凝的疾病,都可以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来治疗。
三伏灸注意事项
提前问诊再贴天灸
中医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淤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中体质,天灸对阳虚质和气虚质的人效果很好,但对阴虚质和体质湿热的人就不适合天灸,天灸所用都是性温通、温阳的药物,体质湿热的人一旦贴药,就像火上浇油。所以,在决定做天灸前,最好先到医院问诊,询问医生是否适合做天灸,看自己有哪些对应症,主要贴哪些部位,这样在贴药当天可使医生迅速完成贴药,节约问诊时间。
贴药期的饮食禁忌
贴药的当天以及次日不能吃生冷、海鲜、辛辣食物,还有易化脓食物,如牛肉、鸭、鹅、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贴药10小时内不能洗澡。治疗的同时应戒食如牛肉、鸭肉、鹅肉、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敷贴期间应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贪凉,不要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禁食海鲜、虾等易发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贴药后的注意事项
天灸疗法又称“发泡灸”,贴药后起水泡是正常现象。成人一般贴2-4小时,儿童贴1-2小时,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但以能耐受为度。敷贴之后,一般人的局部皮肤都会有灼热和红润,如果穴位上的皮肤起泡,效果会更好,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但瘢痕体质的患者起泡后可能留下瘢痕。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重在坚持
一般来说,三伏天灸一年至少要做三次,分别在初伏、中伏、末伏各做一次。也可在入伏前10天和出伏后10天做加强。天灸的作用是防病保健,并不是治疗疾病。一个天灸的疗程是三年,主要目的是防病保健,如果半途而废,做一年停一年,效果肯定会打折扣
三伏灸禁忌
患咳喘但是伴有发烧的患者、肺结核活动期伴有咯血的人都不能用“三伏灸”法治疗,从中医角度说,患有这些疾病的人,或者阳盛,或者阴虚,总之体内都存着不少的“火气”,如果再用热性的药物,会使阳更盛,阴更虚,不仅会加重发热、咯血等病情,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可能。还有,皮肤娇嫩或有破损,以及少数极易过敏的患者也禁止用“三伏灸”,药物贴敷之后会使皮肤发热、充血,甚至起泡,就是皮肤正常的也要细心护理,否则容易引起局部感染。另外,患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人,也不能用“三伏灸”来治疗。因为药物贴敷后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如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速度等,这些反应会加重心肺的负担,引起水肿、心慌、气急,严重的还会发生心衰。心肺功能不全在老年人中多见,所以建议老年朋友们在选择冬病夏治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规定: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
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
中伏:
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
末伏:
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20日
三伏定义
“伏”可称“长夏”,“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其中“伏”为“土”。“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详细介绍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寅、庚辰……每年的《农村年书》中登载着这样的日期。
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于是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
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多少有些出入,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要注意防暑降温。
三伏养生:扶阳去火,多酸多甘
夏令三伏,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汗液增多,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体质特征,此时如果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易致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更衰。
另外,夏季暑湿对脾非常不利,所以夏季应适当多吃一些味甘、酸宜脾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菠萝、西瓜等;
炎热的天气还容易导致人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有绿豆、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食物;
在祖国各地,因地域的不同,流行着在入伏的当天吃点什么的说法。比如在华北地区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民间谚语。我想,这种说法的产生,可能是在历史上的农耕时代,物质匮乏,缺少精米细面,伏期正值新麦收获不久,找个理由解解嘴馋。
数伏养生,重在护阳。起居宜晚睡早起,并且中午睡眠很重要!夜晚睡觉空调温度不能太低。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
三伏天适合吃的东西
1、西瓜:我国民间早有一句谚语:“热天吃西瓜,不用把药抓。”西瓜性寒,味甘,归心、胃、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常吃西瓜能清火解热。
2、薏米:是清除体内湿毒的好食物,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时节阴雨连绵,空气湿黏,很多人都会“伤暑”,这时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的作用。
3、黄瓜:夏季对人体最重要的影响是暑湿,暑湿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造成气虚,还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适当摄入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
4、鲤鱼:夏季气候温热潮湿,适当喝些鲤鱼汤,有助于祛湿开胃、利水消肿。而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极易被消化吸收。
预防中暑的方法
1、首先要尽量避免受到阳光的直接曝晒。但我们不可能一整天都在家里呆着,所以如果我们要出门,那么我们一定要打伞或者是戴遮阳帽。这样可以避免太阳的直接曝晒,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2、适当饮水也是不错的方法。因为天气炎热人体因出汗水分流失很快,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多吃水果。喝一些酸梅汤、银耳汤、苦瓜汤之类的饮品。
炎炎夏季,特别是三伏天,什么最旺?
当然是天上的太阳最旺,人体阳气也到了最旺盛之时。
那么,此时该用什么来给阳气再加把劲儿以祛除陈年寒湿?
当然是——地之阳:艾灸
中医认为:寒则瘀、瘀则凝、凝则堵、堵则造成酸麻胀痛,严重些易积成炎症,再严重些就会导致肌瘤、囊肿、癌症!
艾之火是纯阳之火,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艾灸称之为地之阳。
三伏天,在阳气最旺的夏季,利用天之阳、地之阳、人之阳三重力量,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固本扶阳,此时治疗可以最大程度治愈“冬病”。
这就是“冬病夏治”的道理,除了三伏贴,懂艾灸的朋友可别忘了手里的艾条,做好三伏灸,效果看得到!
保健穴位
足三里(补气血、健脾胃)
关元穴(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
神阙穴(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命门穴(升阳气补肾虚)
出于保健目的,以上穴位可根据自身需要任选1-2个进行三伏灸。
妇科病取穴
经期怕凉、痛经,总感觉小腹凉凉,宫寒不孕,伴有性冷淡、月经错后、稀发,经量少,经色暗,腰部冷痛。
取穴: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
作用:温补肾阳,温宫散寒。
慢性咳嗽
痰多清稀,面色白,舌淡苔白腻,或滑腻苔,或伴有打喷嚏、流清鼻涕,遇冷则咳嗽哮喘加重,怕冷。
主穴:肺俞穴(根据个人症状配定喘、中府、肾俞等)
作用:温肺止咳,化痰平喘。
腹泻
脾胃虚弱,经常便溏者,或贪凉太过或饮食不洁,导致寒湿或湿热内生,诱发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
取穴: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
作用: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美容养颜
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皱纹松弛、色斑、皮肤萎黄等问题。
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神阙、中脘。
作用:补足气血、加速血液循环、培补阳气,以达到延缓衰老、青春永驻的目的。
空调病
长期呆在空调房,室内外温差大,易引发肩颈椎病。颈部正中属督脉。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寒邪入体太阳最先受之。而督脉则主“一身之阳”。
取穴:大椎穴
作用:温阳利湿。
骨关节病
夏季是治疗各种骨关节病的良好时机,效果显著,不要错过。
取穴:阿是穴、大椎穴、命门、肾俞
作用:培养固本、温肾壮骨、活血化瘀
皮肤问题
夏季是皮肤病成为高发疾病。对于内有湿浊,外受风寒引起的舌苔白腻、怕冷,甚至便溏型荨麻疹、湿疹等瘙痒性皮肤病可采用艾灸来治疗。
取穴:曲池、血海、合谷、患处
作用:疏风止痒,温阳利湿。
暑湿症
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作用: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三伏灸具体操作方法
每伏当天或前后共三天施灸最好。
温和灸:每穴15分钟左右。
隔姜灸:每穴3-5壮左右。
疾病轻者:伏前加强一次、入伏后每伏不少于两次艾灸,伏后加灸一次。
疾病重者:伏前加强两次、入伏后每阶段不少于三次灸,伏后灸两次,更可选择连续灸。
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所以艾灸时间、疗程、取穴要自己灵活掌握,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最重要。
三伏灸注意事项
1、艾灸时风扇和空调尽量不开,尤其不要让冷风扇直接对着艾灸者吹。
2、艾灸后2小时内不要碰凉水、不要吃冷饮、不能洗澡。
3、初学者、出于保健目的,可以自行艾灸。较重的慢性疾病患者,若想彻底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最好就医诊治、辩证配穴,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三伏灸。
4、艾灸只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正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5、慎灸人群:正在发烧的病人、肺结核、感染性病、行经期且月经量多的女性、孕妇、严重过敏体质、溃破性皮肤病、阴虚火旺、心脏病患者等等。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伏天艾灸,为身体补阳气,扶正气,轻轻松松养出好身体!
中医有“夏养三伏”的说法,“伏”的原义是隐伏、藏伏的意思,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到地下,反映了三伏天的阳气之盛。
即将到来的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时期,这时利用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也处于易解的状态。
中医强调“春夏养阳”“夏养三伏”,正所谓“热能温阳、阳能祛寒”,三伏天艾灸的温热刺激容易渗透进经络、脏腑深处,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01/
这10类人很需要三伏灸
1. 上班久坐族
每天久坐少动,气滞血瘀,经常腰酸腿困、四肢乏力。艾灸可疏通血气。
2. 熬夜党
经常熬夜,身体透支,气机壅滞,经常感到疲惫、注意力不集中。艾灸可调理气机。
3. 空调党
暴露在办公室空调下,寒湿侵体,易患风湿、关节炎病,出现关节疼痛等。艾灸可祛湿驱寒。
4. 体寒女性
体寒、气虚,经常手脚冰凉、痛经、月经不调,或受妇科病困扰。艾灸可以滋阴护阳,呵护女性胞宫健康。
5. 肾虚男性
肾气虚弱,经常腿困腰酸,性生活不和谐。艾灸可培补肾气。
6. 老人
年老体虚,元气不足,走路吃力,爬楼梯费劲。艾灸可填补阳气,使老人身强力壮。
7. 小孩
体质虚弱,易生病,脾胃功能不佳,不长个儿等。艾灸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增强体质。
8. 慢性病一族
鼻炎、哮喘、支气管炎、肠胃炎、咽喉炎、高血压等慢性病人群,脏腑功能衰退,气血亏损,阴阳不调。艾灸可平衡阴阳,调养脏腑,调动人体机能,对调理身体很有优势。
9. 易敏体质者
卫气不足,容易过敏。艾灸可益气固表,调畅气机,增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10. 亚健康人群
体检正常,但气血阻滞、不通畅,总感觉身体不舒服,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造成身体损耗的亚健康人群。艾灸可通经络,理气血。
/02/
为什么要做“三伏灸”
①冬病夏调
一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虚寒性疾病(也叫“冬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等。
在病情缓解的夏季,采取艾灸的方式来调整体质、以热驱寒,可起到减少病情发作机会或减轻其症状的作用。
临床实践表明,有些冬病,冬天调理效果较差,而在夏天进行调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排出积寒
三伏天阳气隆盛,人体腠理开泄,此时在体表穴位施灸,有利于使艾热纯阳随着气血经络温煦脏腑,驱散人体内积累的阴寒、湿邪之气。
同时,也有助于调节脏腑功能,恢复机体阴阳平衡,使机体的卫外能力得到增强。
③强健体质
夏令三伏,机体各种机能条达、经络通畅之时,正是扶正培本、滋养阳气的有利时机。
根据“春夏养阳”的思想,通过艾灸培本以扶助正气,以艾火的纯阳,结合三伏天时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腧穴,有加强养阳通络、调理气血之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3/
今年三伏灸是什么时候?
【2021年三伏灸时间表】
伏前调理灸:6月15-6月30
伏前培元灸:7月1-7月10
初伏灸(10天):7月11-7月20
中伏灸(20天):7月21-8月9
末伏灸(10天):8月10-8月19
伏后固本灸(10天):8月20-8月29
/04/
这样做效果会更好
① 最佳时间:伏日期间每日上午11-下午1时,其次是上午10-11时。
② 循序渐进:量由小而大,时间由短渐长。因此初伏日之前就可开始行灸(即伏前灸),让身体逐渐适应。伏日结束后,再加以巩固(即伏后固本灸)。
③ 连续巩固:虽伏日第一天为最佳,但把握好整个三伏,期间根据自身体质适当持续施灸更好。(每伏日间可适当停歇)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