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金瓶梅》(4)西门庆的房产有多少?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见一篇文章,叫《全职太太潘金莲》,文中说:

“事实上,武大郎就是一个残疾人个体户,靠每天卖点炊饼,都能住上独门独院的复式小楼,尤其令人羡慕的是,还可以养着一个漂亮得一塌糊涂的、不要上班的老婆潘金莲。除此之外,武大郎的老婆潘金莲还是个全职太太,光凭这两个条件,就能跟当下中国高级白领有一比,更别提武大郎的幸福指数有多高了。”

接下来作者就开始论证宋朝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多高,政府的各种保障体系有多到位,福利制度也是刚刚的,其实这么说是有问题的(文章作者八成是宋粉哈哈哈,嘘)。

在《水浒传》里,武大和潘金莲在阳谷县是“赁房”居住,注意,不是买房。当然,水浒作者关注的不是市井生活,而是梁山好汉的快意人生,研究房价和幸福指数,不能参考《水浒传》。君不见,《水浒传》里的平头老百姓是最苦的吗?不是被官府盘剥,就是被二龙山少华山抢劫,后来又有一个梁山组织,经常下山掠夺粮草。就连当吃瓜群众,都被李逵举着板斧追杀到江边……连最起码的生命权都没有。

对于日常生活,《水浒传》是失焦的。要看人间细节,还是看《金瓶梅》。作者视线下沉,看见的生活更具体,更结实,上到朝廷的邸报,下到民间借贷的文书,猪蹄多少钱,金华酒多少钱,买一个丫头多少钱,作者就像账房先生,记下满篇的“老婆舌头”,还有西门庆家日常消费流水账……绝对的明代浮世绘。

他把武大和潘金莲的住房情况,交待得格外清晰:武大先是租张大户的房子,平时卖炊饼。潘金莲嫁给武大,张大户也给了陪嫁,还额外给武大做生意的钱,方便自己“看望”“偷”金莲。后来,张大户死后,武大两口子便赁了紫石街两间房子住。临街住家门户浅,金莲又异常美貌,一些浮浪子弟常来聒噪。还是潘金莲拿出钗环让武大变卖,凑了十数两银子,典了一套四间的复式房屋。

此处的“典房”,是“买”那种没产权只有使用权的房子,通常有期限限制。那么,是不是政府的廉租房呢?史书上说宋代有这种福利(普通人能享用这种福利?我表示怀疑),明代似乎没有。那么这种典房是这样的:房主缺钱但不想卖房,没房的人便出一大笔钱(一般是房价的一半),把房子典下来,按照约定期限住。所以,武大和潘金莲的两层小楼不是买的。

即使如此,也不能一厢情愿地就此证明宋代人民的幸福指数,因为《金瓶梅》表面写宋朝,其实写的明代。

咱们来看清河的房价。王六儿和老公韩道国一开始住在牛皮巷(韩道国确实好吹牛皮),只有两间,客厅、卧室和厨房柴房挤在一起,冯妈妈说她“住这个僻格剌子里”,勾搭上西门大官人,没准可以换一套好房子。可见屋子又小地段又偏僻,典型的城市贫民住宅。果然,西门庆很快帮王六儿在市中心繁华地段狮子街上,买了一套房子,门面两间,到底四层,一共花了120两银子,妥妥的城市中产住房。

那么,西门庆的房子有多值钱呢?他住的房子,门面五间到底七进,阔气大宅院了。后来又花了540两银子隔壁花子虚的房子买了下来(还是李瓶儿给他的钱),打通后连成一片。又花700两买了对门乔大户的房子,再加上狮子街原来李瓶儿的房子250两,算是一大一中一小三套房子,参照清河房价,西门庆自己住的房子大概有1200两,按照购买力折算,1两白银大致相当于人民币1000块吧(这个数字是浮动的,算法不同),西门庆的房子一共有200多万人民币左右。

如今,这笔钱即使在郊区也很难买到一套像样房子了,这么一看,明代中晚期的房价确实不算贵。

清河也算一个发达的北方城市(旁边的临清是明代八大钞关之一,相当于北方的深圳),那么,西门庆为啥不投资房产?

首先,楼市火爆是现代产物,只有近十几年才有的现象,背后有复杂的时代因素;其次,在清河县,房子还算不上稀缺资源,也不容易变现;再次,清河县虽然流动人口多,但南来的客商有青楼可以住,还有酒店歇息(后20回的故事经常发生在临清的大酒店里),租房市场并不活跃。

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西门庆选择不买房,去做贸易。 这不仅是西门庆个人的商业选择,也呈现了商业思维的嬗变,以及时代人格的转换。

明代中叶最有名的商人形象是徽商,徽州人能吃苦,腿脚勤快,头脑灵活,从南宋以来,就有外出经商的传统。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发了财一定要衣锦还乡,在家买田买地盖房子,做一个乡绅地主才是他们的最高理想。他们的根,还是深深地扎在农业社会里。

清河县的西门庆们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这样的乡土情结,唯一一次修祖坟上祖坟,也是锣鼓震天,车马喧闹,没啥敬畏,跟平时的饭局宴饮没什么两样。他们是无根的,没有故乡的一代,城市就是他们的家,他们是天生的城市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