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三十五】韩淑霞:“家”的变迁

家”的变迁

文/韩淑霞

  《说文解字》上说:“家,居也,从宀。” “家”字的外部代表房子,意味着家首先是一个可以遮风避雨、让人安居栖身,感受到温暖的地方。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是在树上“架木为巢”的。大约七千多年前,他们转到地上盖木房为屋。自此,人类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记忆里最早的“家”有两座房:一座南房,一座北房。两座房子都是土坯房。南房是木头棂子的窗户,用纸糊起来,虽然挡风但透光性极差,低矮且昏暗。春冬两季狂风大作的时候,窗户纸便呼啦啦作响。每年进入深秋,为了防风御寒,父母就用纸把窗户糊严实,屋里光线愈加暗淡了。后来条件好了,就改为订塑料,比先前明亮了许多。父亲母亲带着我们姐妹五个住在这里,因为房子窄小,盘的土炕也窄,我们小的时候,勉强能睡下。长大了些,一个炕上挤不开了,父亲就请人在西屋里盘了一个小土炕,大姐和二姐搬到那边住,总算是各得其所了。可是据二姐说,刮大风的时候,屋顶上会呼呼地掉土块。幸而我那时年幼,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惊吓。

  北房和南房的构造一样,但相对来说,要高大宽敞些,祖父祖母住在那里。后来,祖父去世了,祖母也上了年纪,需要人照顾。父亲就请人把北房修葺了一下,祖母住东里间,我们一大家子就住在了西间,这里成了我的第二个家。虽不甚宽敞,但比南房亮堂许多,倒也安然。此时大姐二姐都已去城里住校读书,父亲去农技校上班,也不经常回来。一盘炕说上,母亲带着小妹睡,我和三姐打通腿。所谓通腿儿,即两人合盖一条被,这头一个,那头一个。大部分时候我们相安无事,偶尔有一个心情不好,这个不小心蹬了那个,或是那一个碰了这一个,也起些波折。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结束了,三姐也离开家去了城里读书住校。

  第三个家,是两间简朴的房子。1997年,我和老公结婚后,单位分给两间房。简单粉刷了一下,请人从中间的墙上凿出一个门,门上挂一门帘,一间做卧室,另一间是多功能室:做客厅,还兼做厨房、书房。老公在窗外种了丝瓜,在门前的空地上种了扁豆、油菜等。夏季,丝瓜蔓经过窗户爬到屋顶上,藤蔓上开满了金黄的花儿,形成天然的屏障,既可遮阳,又有可观的景儿,甚是惬意。菜多得吃不完,就送给别人。现在想来,这个“家”虽清寒些,却为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后来,我们有了爱情的结晶,我就告别了这里,到离婆家近的中学任教。

(本次活动赞助商)

  学校离婆家大约有二三里路,我们就与公婆同住。所住的五间砖房,也算宽敞,但因已修盖年久,记得夏天半夜里下雨,雨下得又快又急,炕的一角开始漏雨,赶紧接了盆子,突然又觉得脚的那边也凉森森的,又急忙接了一个盆。听着窗外哗哗的雨声,屋内滴滴答答雨滴落盆里的声音,心里竟有些悲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诗句不觉涌上心头。雨后,我们请人修葺了房子,瓦了屋顶,终于免除了雨夜挨淋之苦。过了两年,稍稍有了些积蓄,我们就请工匠师傅用水泥砌了房子,把原来的土墙改成砖墙,还修了起厦的大门,镶了瓷砖壁画,记得那画是黄果树瀑布,颇为壮观,引得邻人围观,都赞叹不已。我们还在院内砌了花坛,院子里铺成了砖地。院子修好那一年,是2005年,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通过了县中学教师选招,来到县城。

  进县城第二年,在亲友们的资助下,又借了一部分贷款,我们搬进了小区的商品房。这是两居室,约81平,两室一厅一卫。儿子独得一卧室,高兴得在新屋里来回跑。终于在县城有个安定的居所了,我和老公也相视而笑。十年前,我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好日子,禁不住为今天的幸福生活儿感慨:时代进步了,国家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普通老百姓也住上楼房了。

  又过了十年,而今,我们的父母都搬进了拆迁小区,安度晚年。此刻,我正坐在宽敞明亮的书房里,书写着我的幸福生活。前年,我们家改善了居住条件,在我工作单位的附近买了一套三室的电梯房。在这里,有宽敞明亮的客厅、卧室,还有令我梦寐以求的独立的书房,大书案的一侧,靠墙的位置,我们摆放了三个书橱,我和老公心仪的书原来堆放的到处都是,现在都整齐地摆放在书橱里。闲暇时光,我大部分时间在这里消磨,独享坐拥书城的感觉。看风从窗外吹过,听雨声敲打窗台,伴着古朴典雅的乐曲,挥毫泼墨写几个字,心清气爽。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由低矮窄小的土坯房到青砖瓦房,再到如今高大宽敞的楼房,成长岁月中不断变化的房子,印证了百姓的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我们这代人是新时代的见证者,我为能生活在这个盛世而感到无限欢悦,更为我们日益富强的祖国而自豪。让我们爱家爱国,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到国家梦民族梦中,在追梦的路上留下无悔的足迹。

审稿:丁松   编辑:夏显亮

作者简介

  韩淑霞,女,山东省平原人,中学一级教师。酷爱读书,喜好文学。性格沉静,情感丰富,文风朴实。工作之余,写点文字,自娱自乐。有多篇论文在全国、省市、县获奖。散文《悠悠故乡情》获“全国校园文学大赛教师组一等奖”,教育手记《“差生”不“差”》刊登于《德州日报》,《没有电的夜晚》《母亲》《心中有个桃花源》发表于《德州晚报》副刊。

有奖征文链接

【征文选登】李智海:小市腰鼓队

【征文选登】祝宝玉:在繁茂的春天想到伟大的祖国

【征文选登】超英:母亲的笑容

【征文选登】 潘强国:一心为民好书记——潘国平

【征文选登五】 郑生发:独秀山下老家美

【征文选登六】 黄靖:盛世欢歌

【征文选登七】橘子:祈雨

【征文选登八】吴金萍:白云深处小山村

【学生征文一】 姜伯玉:祖国在我心中——一家人的童年

【学生征文二】潘奥阳:失而复得的鞋盒

【征文选登九】超英:我喜欢唱这首歌

【征文选登十】飞俗:祖国,你是我的荣耀

【征文选登十一】诺父:戏与戏乡同涅槃

【征文选登十二】曹顺利:伯伯今年八十

【征文选登十三】陈启忠:我家交通工具的变迁

【征文选登十四】李学民:卖豆腐的老人

【征文选登十五】陈淑华:村官也是官

【征文选登十六】唐先高:我希望,世界没有国界,人类是一家

【征文选登十七】 秦玉河:我的第一辆自行车

【征文选登十八】平凡:表哥进城

【征文选登十九】潘强国:种粮大户高小朋

【征文选登二十】邱立富:妈妈的手

【征文选登二十一】李学民:小城吃的记忆

【征文选登二十二】赵秀永:记忆中的母亲老盐豆

【征文选登二十三】路志宽:窗户的变化

【征文选登二十四】晓风:黄梅声声是见证

【征文选登二十五】路志清:吃猪油的那些年

【征文选登二十六】何声静:好日子

【征文选登二十七】陈宗来:桥

【征文选登二十八】李观飞:两次赴北京

【征文选登二十九】王世国:晨曦再也无法透进的山村

【征文选登三十】陈友云:我的老师刘泗江

【征文选登三十一】邱立富:儿时,灯光如豆

【征文选登三十二】李学民:小城电影点滴

【学生征文三】赵萌:阿中上学记

【学生征文四】刘金凤:我的祖国是中国

【学生征文五】刘心月:十六岁少年的心声——写给祖国70岁华诞

【征文选登三十三】程惠:那些年的艰难岁月

链接:

“孔雀文化”公众号国庆有奖征文

(征文本微刊不支付稿酬,奖赏款100%归作者所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