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二水居士:从“体育”一词说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漾太极
《杨家传抄老拳谱·太极文武解》云:“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于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于心身也,为之武事。 夫文武又有火候之谓,在放卷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借形”。大凡借形有两种情况,其一,古汉语本来有该词,日本人借去后误解了或者赋予了新的含义,我们的留学生又从日文中借了回来。譬如“同志、劳动、封建、反对、博士、学士”等等;其二,日语借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我们的留学生们认为比较能够反映新生事物,因而也直接借用了。譬如“哲学、共产、政党、支部、反应”等等。倘若将前一种方法称作“借尸还魂”,那么后一种便有些“移花接木”的意味了。
“体育”一词,古汉语中原本没有,是日本人在翻译卢梭《爱弥尔》时,采用“移花接木”法,借用汉语材料构造的一个新词汇。这一词汇在日本的出现时间为1868年,也即日文版卢梭《爱弥尔》出版的时间。
从此节拳谱行文来看,“体育”一词与“武事”相对立,是两个有着完全不同深意的概念。这一对概念又与中国古典哲学“体”与“用”紧密相连。直接的字面理解是:“文”这一“体”,在“精气神”上的“用”,谓之“体育”;“武”这一“用”,在“心身”上的“体”,谓之“武事”。暂且不管拳论刻意将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企图说明什么,有一点,我们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拳谱中的“体育”二字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杨家传抄老拳谱》的成稿时间不会早于1868年。
对照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教拳生涯:
1850年,杨露禅从陈长兴学拳毕,在永年设馆传授“绵拳”,武禹襄等开始从学。可见,此时的杨露禅所传授的还不叫“太极拳”,理应不可能有系统的“太极拳谱”了。1854年,武澄清于舞阳盐铺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赠予其弟武禹襄,近代之太极拳,始得以太极拳名。
1866年,杨露禅经武汝清举荐到北京教拳,清朝王公贝勒从学者颇多,后任旗营武术教师。此时的杨露禅,应该知道了“太极拳”其名,而且也有了王宗岳《太极拳论》在手。所以,北京出现太极拳的时间,为1866年。其时,王兰亭等从其学。而王兰亭传下来的一脉,没有发现有系统的《杨氏太极拳谱》,却发现有班侯的几首歌诀,诸如《搬拦捶歌》等。可见,王兰亭等从其学时,杨家尚未形成《杨家传抄老拳谱》。这也反过来说明,在日本出现“体育”一词的1868年前,《杨家传抄老拳谱》尚未成稿。
1872年,杨露禅去世。1892年杨班侯去世。
在杨家两位大师去世前,《杨家传抄老拳谱》理应已经成稿。从吴本《杨家传抄老拳谱》的流传情况来看,说是该本由杨班侯送全佑云云。由此可见,《杨家传抄老拳谱》成稿时间应该在1868到1892这二十余年间。
晚清的中国,传媒不是十分的发达,一个新词汇的推行,大凡只能依靠有限的几份报纸和文人的书籍。即便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新概念的流行,也得经过许些年。而且,概念流行之前,还必须在一定的语意环境中生存一个过程。比如“美眉”的概念,在网上盛行了许多年,真正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还是没有普及。“体育”一词的推行,也一样需要时间和传媒的努力。
目前能够找到公开推行“体育”这一词汇的文字资料,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师范生陈懋治、杜嗣程、沈叔逵等编的《蒙学课本》。该书是我国自编的最早的教科书。其编辑大意说:“泰西教育之学,其旨万端,而以德育、智育、体育为三大纲。德育者,修身之事也;智育者,致知格物之事也;体育者,卫生之事也。蒙养之道,于斯为备。是编故事六十课,属德育者三十,属智育者十五,属体育者十五…”可见,“德育、智育、体育为三大纲”是“泰西教育之学”的概念。这里的“体育”已经接近而今教学意义上的“体育”了。之后,这一教学意义上的“体育”概念,便通过《蒙学课本》开始逐渐使用。然而,接下来多年的军阀混战,新的“泰西”式的教育体系,一直没有形成。“体育”一词,实际上没有深入人心。不要说老百姓不懂“体育”一词的概念,就是教育界人士也未免理解“体育”的重要性。
1912年黄炎培在《教育杂志》发表题为《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的文章:“析言之,即所谓德育者宜归于实践,所谓体育者求便于运用,而所谓智育其初步一遵小学校令之规定,授以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旨在向教育界人士阐述“德育、智育、体育”的分野,大意也没有脱离“体”、“用”二字。
1916,教育家梁鸿卓认为,应在塾舍附近选择废园荒祠,或邻舍平坦空旷之地,作为游戏运动的场所。他认为,作为私塾办理者,不知体育者是不配为塾师的。作为现代培养人才的机构,不提供学生体育运动场所,也是不配称学校之名的。积极推行“体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图77
1917年4月1日,作为一名“新青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图77),从“释体育”、“体育在吾人之位置”、“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体育之效”、“不好运动之原因”、“运动之方法贵少”、“运动应注意之项”、“运动一得之商榷”等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体育”的重要性。行文之中,虽力图推行“体育”这一洋概念,不经意中还是喜欢老祖宗自己的词汇“运动”。
更有意思的是,孔祥熙于1907年在山西太谷创办铭贤学校(山西农业大学的前身),力图推行“英语、体育、辩论”,当地人都说铭贤学校的学生是“三长一短有味道”,带有讽刺意味。认为体育不是正道,哪能叫课,只能算是玩玩。人们在背后责骂孔祥熙:你一介孔圣人的后代,居然搞起了这一套,真是辱没祖宗,不成体统。至于说铭贤学生有“味道”,其实是学生讲卫生。当时,孔祥熙要求铭贤学生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并鼓励大家多从教务处领用肥皂。看来,在老百姓的眼光里,“体育”还是被当成“洋皂”一般,被歧视为有怪味道的洋玩意儿。
而上列拳谱“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于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於心身也,为之武事。夫文武又有火候之谓,在放卷得其時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于对待之际,在蓄发适当其可,武事之根也”中的“体育”概念,即便在上述各位力图推行“体育”概念的文字中,也是没有涉及到的。
在1868-1892这二十余年间,“体育”一词,尚未在国内“推行”,教学意义上的体育概念也没有被教育界重视前,而《杨家传抄老拳谱》的捉刀者,便已经运用中国哲学“体”、“用”概念为“体育”下了定义,并试图区分“体育”与“武事”。而且从行文来看,作者不但能够熟练驾驭这一新生词汇,而且对中国古典哲学也驾轻就熟。而杨家从杨露禅到杨澄甫,祖孙三代尚武寡文,籍凭杨家的功夫,自然能够博得“杨无敌”的美名,但要为“体育”下一个定义,则是万万不能的。何况当时这一新的词汇,或许还只是在一定的社交圈内盛行,不置身该语意环境中的人,即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是不可能写出这篇拳论的。
值得一提的是顾留馨先生选录沈家桢先生的《杨家传抄老拳谱》。沈家桢先生从杨澄甫老师处抄得《杨家传抄老拳谱》,内有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等,原书题名为《王宗岳太极拳谱》。该谱中《太极文武解》一文,与他本《杨家传抄老拳谱》殊异。意味深长的是,文中除了改编了内容外,还将所有“体育”置换成了“文体”。二水猜度,或许沈家桢先生也注意到了“体育”一词与王宗岳的身份不相吻合。可谓用心良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江澜 ,自号二水居士,奉化棠溪人,寓居嘉兴。1987年从王清发老师学习杨式李雅轩老师一脉太极拳,1992年从蔡光圻老师学习推手。2003年初,因缘结识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及教学体系至今。创立嘉兴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受聘于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担任武术顾问。创立马来西亚槟城一多庐太极拳协会、马来西亚雪隆一多庐拳艺工作坊、马来西亚砂拉越古晋一多庐太极拳协会,担纲总顾问暨总教练。手谈之余,勤于笔耕,陆续在《武魂》、《太极》、《精武》、《武当》、《武术家》等杂志刊发文章数十篇,出版有《一多庐太极体悟录》、《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探究》、《<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校注》、《<太极法说>校注》、《陈微明武学辑注》(包括陈微明《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三册的校注)等。
【声明】作者系漾太极网站、公众号特约撰稿人,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漾太极公众号无涉,本文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