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白馍馍”//刘波涛
两个“白馍馍”
文/刘波涛
现在经济条件好啦,吃米饭吃白馒头,那是家常便饭随时就有。然,改革开放之前的七十年代,对生活在农村的众多老百姓来说,早晚能遇到吃一顿“米饭”和“白馍馍”,那可是谢天谢地过上大年啦!真穷啊,想想就流泪!
当今好多年轻人,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社会上,没有受过苦遇过难,所以对来之不易的好生活不珍惜。平时对吃剩的好菜好饭随手一扔,表现出非常潇洒的样子,“有面子、好看、光彩”,除不知,他们却忘了老祖宗常说地一句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回顾七十年代,我在老家官湖镇生活期间,那时没有分田到户,尚处于在生产队大集体劳动,人人都是靠挣公分吃饭。我们一家六口人,父亲在上班,大姐刚刚下学并参加了工作,二姐和我及弟弟都在求学中,所以我们全家挣公分的任务,全部都落到了个子矮小身体瘦弱的母亲一个人身上。我母亲是一位勤劳、能吃苦、持家有道、大字不识一个、标准的农村妇女。日常生活中,母亲做事干净利索,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条条是道。虽说母亲身体单薄,可是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从不歇力,经常受到同队社员和队长称赞。
平时我母亲一边不仅辛苦地操持着家务,一边还要积极地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有什么办法呢?家里全靠母亲一人去挣公分来照顾家庭。还别说,那时大家在一起劳动,有说有笑有打有闹,虽说累些,精神还是很愉快的。我们生产队如遇到那天生产劳动工作量比较大或队长心情比较好,说不定就奖励社员“白馍馍”吃呢。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麦收刚刚接近尾声,社员们一边忙于把刚刚脱粒好的小麦进行晾晒,一边把打下来的麦草垛起来。快到中午吃饭时,队长看到社员们劳动比较出力辛苦,又看到丰收的小麦马上要归仓,心里一高兴说:“今天中午大家不要回家吃饭啦,生产队管你们白馍馍吃”,在那个年代能吃上一顿“白馍馍”,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大家听后都欢声雀跃,别提有多高兴啦!可是当我母亲领到两个又白又大的“白馍馍”时,自己却舍不得吃,趁大家不注意便偷偷跑回家中,把两个馍馍送给刚刚放中午学到家的我和弟弟两人吃。
虽说我们家在当时生活水平,与左邻右舍相比还是好的,起码来说是没有挨过饿(因那时我父亲从部队转业回家,手里积攒一点资金,再说当时还在上班,所以经济条件要好一点)。就是这样,一年到头我们家也不能吃上几顿“香米饭”和“白馍馍”,日常所吃煎饼,都是一大半山芋干兑一点小麦和一半山芋干兑一半玉米而成 ,就是这样在我们那一片,生活还算是好的,那个年代的艰苦生活,现在想想都想哭!难受!当时因为年龄小不懂事,天天都在琢磨怎么能吃点好的,太馋啦!所以当我和弟弟看到母亲送给我们俩“大白馍馍”时,激动地一蹦多高,兴奋不已,接过馍馍就往嘴里塞,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
却不知,这是母亲用她辛勤汗水换来的,因心疼儿子,自己宁愿挨着饿,也没有舍得动一口!
个人简介:
刘波涛,喜欢文学,江苏省、徐州市及邳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徐州杂文协会会员,大运河研究会理事,邳州文化协会会员,《家乡》《作家前线》杂志签约作家,邳州文化网执行总编辑,《岁月流韵微刊》编委,华夏思归客诗文学会特约作家。从事电业工作,自1985年开始习作,作品先后在《中国电力报》、《华东电力报》、《江苏电力报》、《徐州电力报》、《徐州日报》、《邳州日报》、《邳州经济报》、《江苏民间文学》、《徐州杂文》、《乡土汉风》、《大运河文化研究》、《邳州文化》、《农电管理》、《农村电工》、《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中国当代诗文名家代表作》以及多家网络媒体、报社、杂志社等发表文章
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
版权归 华夏思归客所有
主编:思归
关注微信公众号!
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精彩!
·end·
—如果喜欢,快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我们一起愉快的玩耍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