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记忆·古 道]东坪古道:山清水秀树葱茏
都说东坪古道的秋景美不胜收,如今虽是夏季,但有机会去那千年前的古道,不去走一遭,实在遗憾。
千年来,东坪古村中,有多少人走向外面的世界呢?他们会是些什么人?也许,会有进京赶考的学子、做生意的商贾、挑担的货郎、寻幽的情侣、忧郁的文人,当然,一定还有如我们般的旅者……统筹:许彤策划:沈庆文执行:衢报传媒集团文艺副刊中心
崔经琦
东坪古道 资料图片
东坪古村落。 资料图片
衢江区东坪村的唐时古道,是登临该村最为陡峭的一段山路,到达顶端,便是海拔500多米的村址所在地。历史上,东坪村的居民中就有唐高宗第七子李烨的后人,那是为了逃避武则天的迫害,远离繁华的帝京之地,来此穷山僻野安身立命。那么,古道是怎样修建起来的呢?这里的石级宽平达一米多长,结构坚固,历时越千年,不见残缺。
显然,凭山民的财力是难以为继的。很可能是武则天结束了武周政权(690-701)还政于李唐宗亲,由官方修建而成的,故称唐时古道,现在则称为东坪古道。
另外,古道的石级不多不少,正好1118级,符合古人懿言嘉行、好事成双的美德。穿越时空的隧道,据《百家姓姓氏大典》记载,从姓氏的传承看,李姓的第一人是老子李耳,唐时李氏族人赖为国姓,地位显贵,开始大规模南迁,自福建乃至日本等海外国家,明末从粤闽,陆续移居台湾。
唐时吉道,令人悠然神往,古道旁那一片苍天吉木,兰桂腾芳,百乌鸣唱,更是令人心旷神怡,真是“青山似欲留人住”,成为一方胜境。
如此形胜之地,险被毁于“大办钢铁”的那个年代。有人早已觊觎这片古木,意欲前来伐木建窑,给遍地林立的小高炉烧炭炼钢。消息传来,时任村支书的黄宗寿,数次前往申言万万使不得,此系东坪村的屏障,毁林即毁村。但此人置若罔闻,竟率伐木队直奔而来。黄宗寿一跃而起,腰佩短刀,手持长矛,群起响应与之抗争,险象环生,幸亏领导及时赶到,一场不幸得到了及时制止。
古道悠悠,林木葱葱,如今的东坪村迎来了盛世年华。一条盘山公路和唐时古道相向成辉,见证了历史的昨天和今天。村里70多户人家,多数人的房屋古色古香的原貌依旧。春联上那些“耕读传家”“书礼传家”的横批随处可见。
东坪村自然环境状如山区中的盆地,虽说是四周环山,但村址周边有不少能保水的缓坡和梯田供栽种,水利条件不好的地带也种上旱地作物。这里光照充足,柿树科果木的栽培便是一大特色。对柿树的栽培历来以有机肥为主,果大质优,名声在外,有客柿、西瓜柿等十多个品种,面积400多亩,年产量达20万公斤。树龄在300年以上有9棵,其中一棵树龄竟有500多年,长势依旧不衰。去年,有文化公司对柿树进行了品牌策划,这棵“树中之王”被称为“百树大吉”,琅琅上口,给人以无限遐想。十月间,东坪村又举行了有史以来的首次“柿子节”,车如龙、人如潮,别开生面柿树竞拍会此起彼落,“柿树王”以13.8万元的高价被杭开控股集团拍得。根据约定拍卖所得全部供村里办公益事业。
如今,东坪既是历史名村又是当代文明之村,村容村貌昔非今比,应运而起的多家农家乐,一次能接待上千人。
这里空气新鲜,环境优美,山登绝顶我为峰,登高之乐油然而生。
望天空,离天三尺三,诗人李白更说:“连峰去天不盈尺”,仿佛已经到了“去天一握”的高度。美哉,东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