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16 中国王姓三大支 三槐王氏苏公赞

乌苏16  中国王姓三大支 三槐王氏苏公赞
从之前两天讲的《思堂记》可以看出,在对待命运的问题上,苏轼持淡泊人生、随遇而安的态度,但是,在看待因果报应这件事上,他呈现出一种非常积极和肯定的态度。
苏轼在到任湖州后写过一篇文章,通过对好友王巩的祖父北宋名相王旦这一支王姓家族族势兴旺的实例,进行了非常系统的阐述。
湖州十八景图  明 宋旭
王巩生于庆历八年前后(1048),算下来比苏轼小了近一轮。苏轼初识王巩,是在嘉祐三年(1058)回蜀为母守丧期间,向时任成都太守的王素提出治蜀之策时,认识了仅十岁的小朋友王巩(定国),由此开启了二人一生的绵长友谊。
前文《徐苏篇》中讲到黄楼初成时,王巩曾到徐州访友,这次苏轼南下湖州,王巩也一道陪同。到了湖州后,王巩请求苏轼为祖宗祠堂三槐堂写一篇铭文,苏轼欣然落笔。
在讲这篇文章前,必须先要把三槐堂的背景交代清楚。
王巩的祖父王旦是北宋初年名相,再往上溯,王旦之父王祐(后世亦称王祜)曾在五代乱世于多朝为臣,太祖开国后归宋,拜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廉明。
开宝二年(969),太祖派王祐到地方上查办后周宋初名将符彦卿谋反一案,临行前暗示此事办妥将许以相位。
若是揣摩上意的小人,定将干净利落地替皇帝拔除眼中钉,可王祐深入调查后认为此事有假,回京如实汇报,自然也就没有升任宰相。
此后,太祖对这位秉公执法的大臣心生不满,把他外放出京,到襄州(今湖北襄阳)为官,王祐从此也逐渐淡出了权力中枢。
到任襄州后,王祐对于仕途上的挫败心有不甘,在宅院内手植三棵槐树,并留下一个神奇的预言:我王家子孙后代必有位列三公之人!
(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所谓三槐,缘自周代典故。周代宫廷之外有三棵槐树,百官上朝时,三位最重要的大臣所站的位置正好了面对着三棵槐树,因此后世一直以三槐代指三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