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核酸检测

新型冠状病毒的“金牌探测器”——核酸检测
庚子年初,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然发生,形势严峻。准确检测该病毒是疫情防控的重点。
抗疫期间,全国多地多轮的全员核酸筛查迅速开展,将疫情扼杀在萌芽状态。核酸检测作为探查病原体存在与否的直接手段,可谓是新型冠状病毒的“金牌探测器”,在疫情防控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核酸由不同碱基排列而成,不同病毒核酸碱基排列方式,就像发报的密电码,各有不同。检测试剂盒里面有与密电码高度匹配的“密钥”。
核酸检测就像分析密电码,通过指数级扩增放大“密电码”,便于“密钥”识别并结合,“密钥”和密电码高度匹配决定了病毒核酸检测具有很好的唯一识别性。
理论上一旦检测到,即为“阳性”,证实了病毒的存在。

但在疫情期间,曾有患者存在核酸检测数次阴性后才出现阳性的情况。如此高大上、靠谱的检测技术怎么会存在“漏检”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01

患者处于感染初期时,仅有少量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如果没有采集到足够量的病毒可能出现假阴性。因此,感染“窗口期”须留意,必要时多次重复采样检测。
02
有些病毒更爱聚集在下呼吸道,但受限于操作复杂性及患者接受度等因素,病毒量较少的口咽或鼻咽拭子等上呼吸道标本仍是最常见的采样方式。如果采集的细胞量少,就很可能检测不到病毒核酸。因此,采样规范很重要。
03
患者处于不同病程,病毒所侵犯的器官不同,病毒量在不同部位也会有所不同。粪便标本的核酸阳性结果甚至可早于鼻咽拭子,且在病程恢复期仍可能持续阳性。因此,多部位采集标本很重要,粪便标本不可忽略。
04
每位患者的免疫力不同,若同为病毒感染者,有的免疫力好,能快速清除病毒,那么体内病毒量少,自然也就不易检出。因此,判读核酸检测的阴性结果时还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05
病毒核酸在体外较脆弱,采集完须低温、立即送检,否则病毒核酸会降解。因此,样本采集后运送流程须规范。
06
对于病毒含量较少的样本,目前RT-PCR技术存在灵敏度不足等局限性,也可导致假阴性。因此,检测技术还需要不断完善。
针对这些“假阴性”,联合检测IgM和IgG抗体是一个“查漏补缺”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核酸检测阴性但临床上疑似患者的确诊。
总之,临床上影响检测结果的原因众多,患者的自身情况又不尽相同,没有任何检测方法能做到100%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因此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作为判断患者未被感染的唯一标准,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更重要的是,进行核酸检测的检验科医生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骨干精英,他们通过不断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等举措最大程度地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疫情期间,他们担负着大量疑似病人的核酸检测工作,连续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他们是行走在刀尖上的防疫尖兵,是人民的“隐形”英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