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思维:你的顿悟,很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好的艺术家复制作品,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乔布斯传》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这真是一个来自灵魂的发问。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正在通过说教的方式建议朋友读书。

她问了我这样一句话,我瞠目结舌,好久说不出一句话来,现在我想我可以用这篇文章来回复她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而已。

人生短暂,容不得你一一经历‍

我们人的成长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亲身经历,自我反省;一种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野蛮生长。

这两种哪种更好?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它们其实是缺一不可。

我曾好奇的问过一个朋友,她特别反感读书这事儿,于是我就问她原因。

她给我的回答是“我只相信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那会让我更踏实,而且我有底气这样也能走出一条路来。”

朋友的回答代表了我们的第一种成长方式,那就是通过自身经历,然后反省获得成长。

这种成长确有它的好处,因为是亲身经历,我们更知道其中细节,做起事来也更得心应手。

但是不幸的是,我们的一生太过短暂,算上我们能活到七老八十,也仅仅只有900个月。

一个月你能经历多少事情呢?大多数时候,一个成长就需要花费我们几年时间,甚至一生,才能明白。

如果仅仅是靠亲身经历,那可能是远远不够的,除非你能像上古大椿者那样,以八千岁为春、秋。把世间的一切都体会一遍,也许这样你可以获得所有的智慧。

只是你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我们的一生大概只有900个月。

除去时间这个天花板,还有一个就是资源与机遇,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换句话说,就是即使你现在已经知道了阿里巴巴,但是让你穿越回20年前,你也复制不出阿里巴巴,即使让马云现在穿越回去,哪怕一个小小的改动,他也无法复制。

我们人的一生,由无数细小的因果交织而成,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因的改变,你的人生也会截然不同。

这就导致了,即使你有八千岁的寿命去经历,有很多东西你也是永远也无法悟到的,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牛顿的力学,达尔文的进化论,老子的道德经等等。

因为,每一个领悟,都与你所遇之人,你所见之事,你所处的时空,息息相关。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行远

现在我们已经达成共识“仅仅是靠亲身经历来成长,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加上第二种成长方式,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很好理解,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

我们的智人祖先发现了一个牛逼轰轰的规律,但是只能自己知道,别人无法知道,于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天花板,那就是自己的寿命。

后来就有一个聪明的祖先,他开始在一些骨头、龟壳、沙地上写写画画。并告诉同伴,这是啥啥,我发明的,以后我们就用它来交流。

那就是后来的文字。

我们智人这支之所以能进化到今天,原因有很多,比如直立行走,比如学会用火,但是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发明了文字。

有了文字,我们才能把前人的经验和发现流传下来。

不论是早期西方的神话、古希腊哲学,还是东方的周易、道德经、论语等等,都是因为文字才得以代代相传。

否则我们人永远有一个天花板,那就是我们的寿命,我们一生中所懂的东西也仅仅只有900个月所经历的东西,我们仍是未开化的智人。

牛爵爷有句话,直到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突然明白它的真正内涵。

那就是“If I have been able to see further, it was only because I stoo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一直以为重心在“巨人的肩膀”,于是就极其反感,因为面对那些比我们厉害的人,我们总是抱以恶意的嫉妒。

今天我才发现,其实重心在那个“further”,在“更远”两个字上。

你可以嫉妒巨人,也可以不学习他,甚至对抗他。

但是如果你有,哪怕一丝丝,想要走得“更远”的心,那么收起傲慢,站到他的肩膀上去吧。

这也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不谋而合。

什么是创新?是那些前无古人的发明吗,那算一种,但这极难。

熊彼特说,还有一种创新,就是资源的重新组合,你不用自己创新,你只需要把那些已经有的资源,那些商业模式,拿过来重新组合,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

这点被乔布斯(Steve Jobs)发挥到了极致,其实不论是苹果电脑还是iphone,都不是他的原创。

有一次他去施乐公司参观,发现一种GUI技术,通过一个小盒子就可以直接实现输入问题。乔布斯当时看到这个技术,就立刻被震撼住走不动道了,员工形容他回到公司后,手舞足蹈得像个孩子。

他回来之后就立马着手开发,并使它变得更加简单好用。可怜的是施乐公司还全然不知这项技术的伟大,它将改变整个电脑行业。

你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那次“窃取”,现在我们还在用指令来操作电脑是个什么鬼感觉。

包括后来的智能机,有人说它是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其实它哪是发明,乔布斯只是把电话功能、MP3功能、电脑的上网功能结合起来,再加上他那魔鬼的产品理念,就组成了一个伟大的产品。

正如乔布斯自己所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要种粮食给自己吃,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自己穿的衣服,我们说着别人发明的语言,使用别人发明的数学……我们一直在使用别人的成果。使用人类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苹果的Mac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的创意来源于一群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和历史学家。

这也恰好符合熊彼特的理论,把现有的资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就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同样,我也不觉得吸收借鉴他人优秀的发现有什么不好,因为如果不这样做,人类永远还是未开化的智人。

只是我们需要尊重版权,如果需要付费,我愿意用钱来买。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关于为什么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行远,还有第三个原因。

那就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现在发生的,过去早已发生,将来还会发生。

不要觉得你的经历很独特,你的发现无人知晓。其实前人早已经历过,一模一样,反反复复。

因为事物的本质是不变的,这也正是历史的价值。

比如说人性,千万年来,我们的生活充裕了,科技发达了,但是人性却一直从未变过。

我们依然贪婪、懒惰。

历史上那些王朝的更迭,一个昏庸的君王被推翻,明君打开开国盛世,可是有一天他的王朝又会重蹈覆辙,重新回到荒淫无度,小人弄权,民不聊生的时代,直到被新的明君所替代,然后又开始轮回。

这有一度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的出现昏庸的君王?明明前朝已经有无数的前车之鉴,为什么他还会故步自封,喜欢听信谗言,荒淫无度呢?

后来我才理解,这就是人性呀。

王朝更迭,科技发展,但是人性始终从未变过。而且我也不认为,它会在今后很短的时间里立马改变。

如此种种,类似人性,其实还有很多东西,也都是在重复发生着,比如商业模式,比如国家的博弈。

如果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能利用那些曾被经历过的东西,拿来帮助你走得更远。

如何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首先我希望你打破固执心的藩篱。

前面写的这两千多个字,就是想让你意识到一件事,不要觉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一件羞耻的事。事实上,人类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否则我们绝无可能进化出文明和科技。

如果你想要走得更远,走得更快,那么光靠自己去经历是远远不够的,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去吧。

给你讲讲我的两个体会吧。

第一件事是排版。

我至今还记得推出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兴奋不已的样子,除去对文字的喜欢,还有排版,那时候是真心觉得它好看,五颜六色的。

今天我再回去看第一篇文章的排版时,真不想跟她有一点关系。

而你们现在看到的排版,是我这一年多去各个公众号鬼混,看到一个喜欢的就借鉴过来,今天觉得它的字体不错,明天觉得这个间距不错,后天觉得它的图片不错。

如此慢慢调整,所以才有了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么舒适的排版。

第二件事是,昨天我在有道英语学了几节课后突然的感悟。真心发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多么必要,靠自己去领悟那些英语的规则,真的太缓慢了,而且往往误入歧途。

啊,突然想起以前自己花过的那些冤枉的时间,心好疼。

好了,现在固执心打破了,接下来怎么办呢,我可以有哪些巨人?

第一个推荐的巨人,就是阅读。

阅读能获取一个人毕生的智慧,想想看当你同时获取了几千年来所有智慧的人他们所有的感悟,你将会多么牛逼。

但是这个读书可不是乱读,一定要读巨人的书,因为书籍太多,而且杂乱不堪。

你要读那个领域奠基性的著作,比如心理学,那么弗洛伊德、阿德勒、马斯洛、荣格等人的书你要读。

而且读书不能只读你喜欢的那类书,之前校园君在《多元思维模型》里写到了,每个领域的书你都要读一读。

当然了,不只是读书,现在新媒体的兴起,有很多很棒的课程也可以去看看、去听听。

比如我除了读书还会看“混沌大学”“有道英语”“生命觉者”“十三邀”,会听“吴伯凡认知方法论”“蔡康永的情商课”“樊登读书会”“一千零一夜”。

区别在于,读书更系统,学习时间长,颇为枯燥;媒体更碎片,需要加工整理,需要你自己去系统化。

最后是知行合一了,知有捷径,可以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行却是没有捷径的。

所以我从来反对那种只学习不实践的人,如果不实践即使学再多,你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当你死后,你对世界没有一点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