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对西藏三名小孩“叼而不杀”,娃娃脸效应能解释这一原因吗?

西藏三名小孩失踪到找回的整个过程,就让人感觉到很谜,按道理他们只是三岁小孩,根本没有能力独自跑到那么远的高山之上,根据被找回的小孩模模糊糊的描述,应该是被某种大型动物叼走的。

在小孩失踪之前,人们曾在农场附近目击了三只豹子,因此大家纷纷猜测,被豹子叼走的可能性极大。可是如果是豹子叼走了小孩,为何又“叼而不杀”呢?

豹子是自然界中的顶级捕食者,是大型食肉动物,很难想象它们会放弃到嘴边的肉。

豹子在印度很常见,即便是在孟买这样的印度大城市里,到了晚上,豹子们也会偷偷溜进街头,捕食流浪狗。在印度,豹子伤人的事件也频繁发生,远的不说,在2021年3月11日这天,中央邦的一只野生豹子逃出了保护区,在它逃跑的过程中,先后连伤5人。

当代我国的豹子数量比较稀少,所以与人偶遇的概率不大,伤人事件自然也鲜有发生。但在川西一带,豹子进村捕食家禽家畜,却偶尔有发生。

婴儿图式,一场可爱的“阴谋”

相对于老虎来说,豹子对人类的攻击性的确没那么强,在日常生活中,它们也会主动回避人类,但大部分时候,这个定律都是针对成年人的。

捕食者都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判断对手实力高低的方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参考标准,就是体型。比如为何小孩、女人更容易受到流浪狗的攻击?主要是因为狗判断对手强弱的方式,主要是水平视线,比自己视线越高,就觉得越不好惹。

一些野生动物专家们,也建议在野外遭遇狮虎豹等动物时,尽量张开双臂慢慢后退,为的就是让自己在它们的眼中,看起来更加庞大。

对于豹子来说,三岁小孩,从来都不是强者,它们敢将其叼走,就说明了一切,可为何豹子没有将他们吃掉呢?不少网友分析,或许是因为“娃娃脸效应”,豹子觉得小孩可爱,不忍伤他们。

“娃娃脸效应”指的就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洛伦兹在1943年提出的“婴儿图式”这一现象,大致意思就是婴儿的身上有一些典型的特征,比如凸凸的前额、小小的嘴巴鼻子、大大的眼睛等等,这些特征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形象,让人看了会感觉到愉悦,觉得他们无比可爱,进而会产生想要保护和养育的冲动。

这是一场可爱的“阴谋”,也是婴儿的一种先天保护机制,能诱发人们的积极情绪,从而减少对他们的伤害。比如狮子在小的时候,是有斑点的,有助于它们更好地隐蔽自己,长大之后,实力增强了,就不需要了,斑点也会渐渐褪去。在这点上,与婴儿的可爱有共通之处。

“婴儿图式”并不是人类婴儿的专利,如果小猫、小狗的身上也出现了婴儿图式的特征,也会诱发人们的积极情绪。

正是基于“婴儿图式”这一概念,有人猜测,或许这一现象在动物世界里面也适用,比如我们看小猫小狗就比大猫大狗可爱多了,保护欲望也更强。

那么对于豹子来说,人类小孩的可爱,是不是也能让它们产生保护和养育的冲动呢?另外,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大猫的幼崽夭折之后,会将其他动物的幼崽当成自己的小孩抚养的现象存在。

种间竞争,残酷无情

“婴儿图式”在豹子身上适不适用?目前无法验证,但从动物本身的行为特征出发,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

在动物世界里,种间竞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很常见的一个行为,就是相互杀死对方的幼崽。在非洲大草原上,小狮子通常是鬣狗们捕杀的对象。在森林中,老虎会排挤豹子,对于豹子来说,打不过成年的老虎,就会向小老虎下手。显然鬣狗不会觉得小狮子可爱,豹子也不会觉得小老虎可爱。

上个世纪50年代过后,由于虎患严重,国内掀起了一股大规模捕杀猛兽的狂潮,豹子也是人们主要捕杀的目标,对于豹子来说,人类也是它们的天敌,那我们又有何底气,觉得它会认为天敌的幼崽很可爱呢?

另外,豹子的常规猎物里面,的确不包含人类,但是在世界上,也有食人豹的出现,表明它们是会捕食人类的,用“婴儿图式”来解释豹子对西藏三名小孩“叼而不杀”的现象,过于牵强。

目前关于这三名小孩究竟是如何被带到高山上的,整个事件还有待调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