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6774- 于立群与郭沫若过了半辈子,在郭去世后,为何选择自尽?

于立群在得知郭沫若生前所犯下的事情之后毅然决然选择自杀的选择,对于于立群而言,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结局对其而言是一个最好的归宿,但同时也是一个最无力的内心反抗表现形式。“于立群自缢死亡于北京故居”的真实原因在历年的大众探讨中,早已不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了。

她身为郭沫若这一生中的最后一任妻子,只身陪伴了郭沫若先生近乎40年(1939年~1979年),直到郭沫若去世后(1978年6月)的生活中,于立群再也没有了往日平常的生活(于立群仅在郭沫若去世8个月后便自缢而死),面对着两个儿子的先后离世,再紧接着,于立群又在整理丈夫郭沫若遗物之时所无意发现的“隐藏了多年的秘密”,于是于立群便在综合因素之下,无奈选择自缢。当时乃至如今对于于立群的真实死因都以“抑郁症自杀”来公之于众,但我认为,这样的原因是否有些太过泛泛而谈了呢?

仅以我个人观点来评价郭沫若先生的话,如果不是肆意将其“风流情史”揭露开来,那么独独凭借其于文学上的价值和对新中国的社会价值而言,郭沫若先生必定会为国人所景仰,但同“新时期”的徐志摩一样,郭沫若也具有其自我的一部“滥情史”,有甚者竟为之所咬牙切齿。于是我便这样来概括之:世人皆知郭沫若在文学上的斐然文才,但却唯独了解不了属于他自己的爱情。

郭沫若的一生中总共经历过三段正式婚姻,期间还夹杂伴有着风流情史。他的原配夫人张琼华在他游学至日本后为其坚守68年,在日本的郭沫若随后又寻至了第二任妻子郭安娜(佐藤富子),结婚之后,郭安娜为郭沫若诞下了四男一女,但郭沫若旋即又抛弃郭安娜和几个孩子,转身回国结识了于立群,也就是他的第三任妻子。这期间,还有与他同居数年的恋情女友于立枕。

其一:丧夫之痛,孤独伊始

1978年6月,郭沫若先生终因重病而长期治疗无效逝世于北京,享年86岁。郭沫若的逝世,对于家国的损失是实为巨大的,但在此我们抛开其于国家的损失,单单谨先将视角回归到家庭方面。时隔郭沫若先生去世,年过花甲(62岁)的于立群夫人此时再也难以抑制自己对于丈夫去世的悲痛情绪。身心本就患有严重疾病的她,在丈夫去世的那一段时间里开始变得魂不守舍,她作为郭沫若的最后一任妻子,陪伴其至40年,她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和人生的最后时光都毫无保留地留给了郭沫若,这40年来,两个人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两个人之间有着相同的文学嗜好和生活乐趣。如今突遇猝世、先行离别的丈夫,对于于立群夫人而言,无疑于是巨大的精神打击。

其二:丧子之痛,孤独倍增

在丈夫郭沫若离世之前,于立群最先遭到巨大精神打击的事情便是——两个儿子的先后离世。于立群夫人在和郭沫若先生结婚同居后的40年里,先后总共为其诞育了四男二女(儿子郭汉英、郭世英、郭民英、郭建英,女儿郭平英和郭庶英),其中两个孩子仅相差一年先后死亡的现实对于立群和郭沫若产生了深远且巨大的打击,当时的于立群常年患病,如此一来,身心愈加俱疲、雪上加霜。

旧情曝光,悲痛交织

于立群的去世是缓慢的,但又是突然的。“缓慢的”是因为于立群在此之前便在原本疾病的基础上先后屡屡遭受到了两个儿子和丈夫的去世,这种压抑和折磨是长久积累而成的;“突然的”则是因为“40年前一封长信”的无意重见天日,加剧了于立群精神崩溃的速度,最终致其自缢而死。这封书信的发现就是40年前“丈夫郭沫若和胞姐于立枕的无果恋情”,想必大家多多少少也都有所涉猎。来自台湾的谢冰莹是于立枕的生前挚友,她曾于1984年发行过《于立枕之死》的文章,文中大致如此提到:1937年谢冰莹前去医院看望正在产房当中的于立枕,此时感情激动的于立枕刚刚打掉腹中胎儿,而这胎儿的生父,正是始乱终弃、不负责任的郭沫若,而后面对着郭沫若的滥情抛弃,孤立无援的于立枕无奈之下选择了自杀。

但是这种说法在经过后世学者的相关探讨一下未免漏洞百出,只是谢冰莹的一篇《于立枕之死》并不能够甚为完全的说明问题。对之最为官方的说法是:于立枕于1934年被以报社记者的身份派往东京,随后便与早就相识的郭沫若来往甚密,至于两人之间发生过何事,确实没有存世资料可以参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