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多维教学法的实战案例

博物馆在为中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课活动中发挥自身优势,将多媒体课堂教学、参观展览、互动实践三个部分有机结合,营造一个多维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认知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我们把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形式称为“博物馆多维教学法”。

如果我们跟随一个小学生团队去参观一座非儿童类综合性博物馆,并对参观效果进行调查的话,就会发现,在没有任何讲解的情况下,孩子们会像一群群正在四处觅食的小鸟,忽而东、忽而西,不停地变化方向。

他们的参观路线是跳跃的、点状的,对展览的印象是模糊的、支离破碎的,大部分记忆是来自适合他们的互动展项及视觉冲击力较强的景观、展品。虽然讲解员可以将他们组织起来用因人施讲的办法拉近学生与将展览之间的距离,弥补非儿童类展览的不足,但对于任何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无穷奥秘的展品或展览来说,只有几十分钟的横向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就某一个展品或展项进行纵向剖析,围绕孩子们的兴趣和已掌握的知识,旁证博引,追本溯源,真正将博物馆变成中小学生的学习课堂。

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传播知识,这种以“闻式教育”为主的教学方式虽然高度浓缩、整合了知识体系,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于某一学科,但是由于这种知识大多都是“听”来,不能及时地与实物、实践相结合,变得抽象、模糊,失去了知识鲜活的原生态,令不少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博物馆是一个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场所,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以直观性、互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育形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用自己的眼睛近距离、多角度观察实物,也能够身临其境地与文物的替代品及遗址零距离接触,通过多种互动形式了解事物演变的全过程,发掘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无穷奥秘,探索古今关联,为日后的生活学习培养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蒙古博物院属于综合类博物馆,有着极其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历史文物和民族文物等资源优势,展览涉及内蒙古古生物化石、自然环境、草原历史、民族风情、古代艺术品等内容,堪称一部浓缩了中国北方亿万年来生态变迁与草原文明发展史的“百科全书”。

目前推出的十四个展览均与中、小学生教科书内容相关联,通过大量直观性展品及互动展项,更加全面、立体、生动、有趣地反映学生课本上无法反映的知识和内容,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变复杂为简约,变死背硬记为灵活应用,是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不可多得的立体教科书。

近年来,内蒙古博物院运用博物馆多维教学法原则为中小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课活动,拉近了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距离,赢得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赞誉。现以古生物类的“恐龙化石的发掘与包装”、考古类的“考古知识入门”、民俗类的“蒙古族围鹿棋”,以及科技类的“航天知识入门”为例,谈谈博物馆多维教学模式在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课上的应用。

案例
《我们一起去考察----恐龙化石的发掘与包装》

(一)策划背景

1、内蒙古是我国及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之乡,尤以中小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恐龙化石最为丰富,大量珍贵的化石标本都被完整地保存于内蒙古博物院《远古世界》展厅,这里有亚洲白垩纪早期最大的查干诺尔龙,也有白垩纪晚期形态各异的古似鸟龙、鸭嘴龙、原角龙、甲龙,以及恐龙蛋、恐龙足迹化石等,同时还设有化石发掘互动区,是一个为中小学了解古生物知识,提供综合实践课活动的理想场所。

2、内蒙古博物院《远古世界》陈列面向大众,许多基础知识,诸如恐龙考察简史,恐龙化石的形成、分类、命名,以及化石的野外发掘与包装等内容,均不能在有限的展场内向观众一一展开,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学生了解恐龙及其相关知识的关键,是中、小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

3、多维教学法所要求的三个条件均易于实现,即多媒体课堂教学、参观展览、互动实践。

(二)教育目标

本课程结合中学生生物、地理教科书,通过多媒体教学、模拟发掘、化石包装、修复与鉴定以及展厅参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恐龙知识与考古方法,唤起学生探究古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教育对象:呼和浩特市名都小学五年级学生

(四)教学步骤

第一节:多媒体授课——指导教师结合计算机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优势,向学生介绍恐龙知识、地层与化石的关系,挖掘与鉴定等内容。

地点:内蒙古博物院多媒体教室

第二节:现场模拟发掘——进入内蒙古博物院远古世界地下展厅,在博物院教师指导下,分组进行化石的挖掘、清理、包装及鉴定等工作。

地点:内蒙古博物院远古世界地下展厅

第三节:参观与讲解——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由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参观并讲解《远古世界》展,并重点介绍展厅中各类出土文物的出土背景、发掘经过、价值与意义等。

参观内容:《远古世界》

教学过程图解

第一节:多媒体授课

《我们一起去考察-----恐龙化石的发掘与包装》

主讲教师:李雅洁(内蒙古博物院专职讲解员)

播放片头

一、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化石鉴定:从给出的物件里找出化石

▲用腌制咸鸭蛋的办法讲述化石的形成过程

▲遗体化石:恐龙骨架

▲遗物化石:恐龙蛋

▲遗迹化石:恐龙脚印

▲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人

▲最早为恐龙命名的人和最早的恐龙考察队

▲最早走进蒙古高原发现大量恐龙化石的考察队

▲用模型的形式认识恐龙

▲用图片的形式认识恐龙

▲亚洲白垩纪最大的恐龙——查干诺尔龙

▲恐龙化石的发掘与包装过程

▲教师演示并讲述发掘过程

▲现场发掘

▲发掘、清理恐龙化石

▲已出露的恐龙头骨化石

▲绘图

▲上隔离纸

▲裁剪包装布

▲包裹上半部

▲如何为发掘品编号

▲图片展示:翻转化石袋

▲装运发掘品

第二节:走进展厅近距离感悟真实的恐龙发掘现场

第三节:带领学生参观古生物化石陈列,有针对性地讲解恐龙化石

(五)教学效果

学生系统地了解了恐龙知识及恐龙化石的发掘与包装的全过程,感悟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古生物化石及古生物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既定的教育目标。兴趣度及关注度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他们盼望着下节课早些到来!

作者单位:内蒙古博物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