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路堤挡墙病害处治
图2 挡墙为伸缩缝张开
图3 挡墙下部泄水孔出水
图4 区内粉土
现场咨询时,笔者认为:
1、挡墙病害主要为路堤填方加载后,造成内侧村道部位地表水汇渗流入路堤,以及填方加载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导致挡墙地基的碎石土和粉土在地下水作用下承载力降低而使挡墙出现下沉变形,并有局部的外移。因此,挡墙病害的治理应首先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治理。
2、挡墙病害主要表现为承载力不足,因此,对墙基进行注浆是可行的,但考虑到注浆效果,建议应将大直径注浆管留于孔中,从而有效结合注浆提高高挡墙的地基承载力。
3、目前挡墙抗滑、抗倾覆总体上较好,但由于挡墙出现沉降病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挡墙的稳定性,且墙前为居民区,故对挡墙稳定性进行必要的加固是可行的。但不宜采用支挡规模较大的抗滑桩工程,防止过高造成工程造价上升。且抗滑桩的施工容易影响下部居民的正常生活,形成阻工,加之抗滑桩的开挖宜影响挡墙的稳定性。
4、不建议在墙后设置三排钢锚管注浆的加固方式。这是由于隧道弃渣中注浆是个无底洞,且容易形成阻水作用。关键是注浆后的支挡效果较差,故不宜采用。
基于此,特提出如下咨询建议:
1、在路堤内侧部位设置截水沟,有效截排后部自然斜坡或村道汇水渗入路堤。
2、由于墙前无法设置仰斜排水孔疏排填方体下部积水,故在民居后部设置多个约6m左右深度的渗水井对填方路堤和民居部位的地下水进行降排,这样也可为居民的日常用水提供一定的方便。
3、保留技术人员的墙前基底注浆,但将注浆管留入孔中,以补偿提高挡墙的地基承载力。
4、在挡墙顶部每隔5m左右设置两排钢管桩(为防止与基底注浆管干扰,钢管桩呈矩形布置,不宜为梅花型布置),在对斜向注浆效果进行再次提高的基础上,利用钢管的抗剪力提高挡墙的抗滑、抗倾覆稳定性。
图6 优化的工程地质断面图
该方案施工相对较为简单,干扰少,且工程造价大幅降低,工程针对性强,有利于路堤的长期稳定性和确保民居的长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