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军小小说简论
吴小军说, 他喜欢文学,最早是喜欢读小说。小时候,父母的藏书有《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七侠五义》等。精神与肉体同样饥饿的少年时代,和几个爱书的小伙伴最大的乐趣,就是看谁能把唐僧师徒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水浒一百零八将的排名绰号和所使的兵器,一一铭记,比输比赢,乐在其中。
当年的文学启蒙为吴小军多年之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当他拾起创作之笔,思若泉涌,佳作不断,一发而不可收。他陆续发表了小小说作品近百篇,作品在金麻雀网上被反复解读,在《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等文学期刊上广泛转载。有的还被选为高三学生试卷的阅读文本,入选权威的全国性年度选本。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常说要有作为,作为是什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收集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一件一件解决。”我看完全可以。因为任何大的事业,都是由众多微小构成的。岗位不是驿站,为官者不是过客。《乡愁》把为官之地喻为为官之人的另一个家乡,将离任之后对任所老百姓的牵挂视为一种乡愁。父亲把工作过的六个地方记录群众疾苦的笔记本,送给了即将走上仕途的儿子,可以看成一种父爱,也可看成是对年轻人领导方法的交接和延续,在当下尤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为官者造福于民,一心为公的人民公仆,是当下小小说创作的一个热点。在写作的过程中,如何不落窠臼,值得写作者探究深思。本篇作品以“乡愁”为情感主线,用六本日记本串起一位退休老干部一生的政绩,道具选择巧妙,情感自然朴实,用一个惹人眼睛一亮、会心一笑的比喻,把工作过的地方喻作乡愁,贴切、亲切、绝妙,这种文学与生活的通感,乍看鲜活,又看形象,细想则韵味无穷。
《月亮村的月亮》,讲述了另一种萦绕不去的乡恋与乡愁。写离开月亮村的月亮,踏着一地银灿灿的月光,回月亮村接留守在村中的老父亲进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以各种身份涌入城市,他们对生养他们的故土故乡,有着复杂难言的感情。既想逃离,又有不舍。如文中的主人公月亮即是一位很典型的代表。老一辈人中则有誓死不愿意离开土地、故乡的,他们就成了让人心酸又牵挂的一个群体——留守老人。月亮的父亲,月亮村守祠堂的孤老头七叔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固守在乡村大地上,化成月光下一幅动人的剪影。
作品以时间、空间为序,移步换景,融情于景,描述了当下大批农民离乡进城、农村呈现出一种越来越空虚、寂寞,甚至是颓败的情景:曾经繁华热闹的乡村,现在却是墙塌瓦破,屋顶漏天,村里的庄稼地荒了,村中则是杂草丛生,大多屋子黑窗闭户,空无一人。村人都已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陆续飘进了城里、镇上。作品选择让主人公月亮在天黑时分赶到村里,让他在月光下打量月亮村,别有一番感染力。
月光与乡愁,自古是一对连体儿。以月光的清冷,来衬托寄予无限的乡愁,为古往今来多少文学作品所热衷。本文中的“月亮”,虚实相济,即是现实中月亮村走出的城市追梦人月亮,又是挂在空中俯瞰月亮村的月亮,更是萦绕在月亮村人心头的一缕乡愁。月光下两位留守老人孤守祠堂的细节,写得尤其动人心弦。“这一片亮汪汪的,全是碗、盘、碟、缸之类的容器,全都装着水,从风水塘的塘陂头一直排到大坪,整整齐齐地,足有几千个。”父亲把村里每家吃饭的碗盘都收来,几千个月亮就落在了这些碗盘中,那是一种怎样的寂寞与期待?读来怎不让人泪湿衣衫。
小小说《你们就是角峰上飘动的白云》语言如诗,描写似画,一改很多同类作品的沉重冷色调,写得明媚而快乐,通篇充满着一种希望与正能量。在一位年轻支教老师的眼里,灰色的教室是幸福的魔盒,弯弯的山路似快乐的五线谱,金黄瘦绿的是稻田与田埂,老师和孩子们每天踩着虫鸣啾啾泉水叮咚去学校,在那里开启每一天的快乐旅程。
如此诗意的发现,自然要来自诗意的眼睛,诗意的眼睛则来自于支教老师满心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对山村教育事业的爱。爱是教育的源泉,教育的最终目是开启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欲。一篇作文《有意思的一天》中,孩子们向老师坦诚地敞开心扉,尽管他们的描述极为稚嫩,甚至有些辞不达意,老师还是适时对他们进行了鼓励与引导。他打开了孩子们闭塞的心灵,让他们学会像角峰上飘动的白云一样,更高更远地看这个美丽的世界,立志走出山村,通过知识去改变命运,并回馈家乡。
这种充满爱与智慧的教育,最后收获的是孩子们的梦想成真,并学成归来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童话一样美好温情的故事,在现实中也许并不鲜见。因为我们的身边,确实不乏年轻支教老师这样的美丽教育者。
内耗内斗是许多官场小说的主题或重要题材,《吃瓜群众的美好时光》却另辟蹊径,在权力得失上做文章,生活气息浓郁,饶有情趣。古语云“居移气养移体”,老周老钱都“升半格”调任了“闲职”,从某种意义上说变成了“吃瓜群众”。彼此相见尴尬一笑,一种自嘲和善意的讽喻,消弭了以往的过节,探讨瓜蔓的爬架属于自觉反思。既知如今,又何必当初呢?
《七叔公嫁女》是一篇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烙印。七叔公嫁女,女儿出嫁途中与别的新人桥头相遇,两者互不相让——都不想为此错过自己的最佳时辰。双方僵持不下,大有剑拔弩张之势。七叔婆一个鱼篓,化干戈为玉帛,也自然勾出七叔公、七叔婆当年一段往事。两次新人路上相礼让,两辈人的高风亮节,在展现粤东沿海一带的婚嫁风俗之时,也对那里宽容互让的优良传统与民风进行了赞美。小说语言极具客家特色,方言俚语,信手拈来,生动活泼,又充满了原汁原味的客家风情,读来如临其境,颇有生活气息。
“写小小说,收获的不单是学养、能力,更多的,是亲切。”吴小军自幼博览群书,对文学有着一份特殊的厚爱。但小小说带给吴小军的,也许已远远超过文学创作的魅力之本身,他亲近小小说,沉醉于小小说带给他的美好,并不断这把这份美好的感觉,化成一篇篇小小说佳作,分享给更多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