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篇 图腾崇拜与原始岩画中的生命意识1
X
摘要:本文从图腾崇拜与原始岩画艺术关系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了动物图像、半人半兽图像、女阴图像、脚印、蹄印图像、人兽交媾图像,并且指出,原始先民创作出大量图腾题材的岩画作品,目的就是通过沟通、协调、联结主体与图腾的内在亲和统一关系,求得图腾神对人类生存与繁衍的佑助。
已有资料表明,图腾崇拜在中国古代呈现出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氏族直接认同动植物,崇拜它们,与它们建立幻想中的血亲关系;第二阶段是在人兽同祖的观念上建构半人半兽的图腾形象,开始重视母祖,但母祖与兽祖是结合的;第三阶段是部分重要图腾随着氏族和部落的融合而不断被综合化、艺术化,失去氏族宗教的严格性质,演变为华夏民族文化的象征。当然,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来说,这三大阶段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前后相承关系,常常互见交叉,平行发展,它们在岩画艺术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1、动物图像与图腾崇拜
到母系氏族社会,虽已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经济,但先民们的生活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狩猎、采集和家畜饲养,人类仍需依赖于动植物(主要是动物)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因此,对动植物的崇拜心理仍很盛行,先民们多把与其生活休戚与共的动植 物(主要是动物)和其它自然物(如太阳)奉为图腾。在原始艺术中,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是至为普遍的现象,岩画艺术也不例外。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北方系统的岩画艺术。北方系统的岩画,素以动物形象为主,只不过在动物崇拜阶段,动物的形象多为野生动物。到了母系氏族社会,原始畜牧业的产生则导致了家养动物形象在原始岩画中的大量出现。位于内蒙古阴山以北的乌兰察布草原,那里地势平缓,水源充沛,就在草原中排排堆积的石块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万幅以上的岩画图像。题材以表现畜牧为主,其中,比较常见的动物有马、牛、羊、狗,尤以山羊最多。至于阴山岩画群,尽管其凿刻年代最远可追溯至1万年前,但出现最多的岩画图像仍为羊、马、牛、鹿等,这些动物多数亦为家畜。诚然,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后,经济活动以农业和饲养家畜为主,但渔猎仍是一项重要的副业生产,猎取各种飞禽走兽,在水上捕捞渔虾,特别是在北方草原森林地带,仍是先民们重要的食物来源。因此,反映先民渔猎生活的作品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岩画中是屡见不鲜。东北牡丹江岩画位于江面的天然峭壁上,面南向日,距离江面约23米,画面系朱红色涂抹而成,共分为6个部分:左边上部绘一只鹿,中部为一人欲伸手牵鹿,下部为一直立的黑熊。右边上部绘一枝叶繁茂的大树,一男一女并坐于树下;中部的动物腹部鼓胀,似为一怀孕母鹿;下部为一叶扁舟,舟左一人,从背部动作看,似在划船或把舵,中间一人,双手高举过头,正在撒网,船右有一鱼鹰,引颈昂首站立于舟头。从画面内容分析,作品的绘制当为满足本氏族成员祈求捕鱼和狩猎丰收的愿望,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巫术目的。其中,黑熊和鹿约为本氏族的图腾。尽管对于这一岩画的创作时代,学界颇有争议。但根据齐齐哈尔附近昂昂溪史前遗址的出土遗物,将其判定为新石器时代早期还是稳妥的。1928年和1930年考古学家在昂昂溪先后发现了两座墓葬,从中出土了细石器、骨器、陶器等,以及蛙、鱼、猪、鹿、兔、狗等六种动物的碎骨。从这些遗物看,当时的人类依靠渔猎为生,还没有出现原始农业的萌芽。昂昂溪遗址隶属于新石器时代,这对于判定牡丹江岩画的创作时代,进而解析画面内容无疑是有帮助的。熊作为森林之王,狩猎时代就是阿尔泰语系民族崇拜的动物神灵之一。原始先民对熊的崇拜,一方面固然是敬畏其神奇的力量和凶猛的性情,另一方面还与熊所具有的人类特征有关,“它没有尾巴,能后肢直立,也能用前肢作阳蓬观察周围动静,它的生殖器与人基本相似。熊也有乳房,并且能爬树”。这些近似于人类的诸多特征,又唤起了人类与熊异常亲近的感觉,于是,他们将熊奉为图腾,将之视为祖先。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满族人都有相同的人熊成婚,繁衍成族人的传说。作为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内猎手们喜爱猎捕的动物,鹿亦是他们的图腾对象。如蒙古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由苍狼与白鹿相交而成。满族中的一些氏族也将鹿作为氏族神来祭祀,并且还亲切地称之为“抓罗妈妈”。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以图腾作为陪葬的习俗,如昂昂溪遗址中,鹿骨和鸟骨和殉葬物混杂在一起,放在人骨架的脚端,鹿腿骨的两端,还有切锯的痕迹,是埋葬时肉祭的残余。内蒙古额尔古纳左旗的的两处崖画中则分别描绘了马鹿、驼鹿、麋鹿、驯鹿和猎人围猎驼鹿的情景,其中,阿娘河崖画中还出现了萨满法器。位于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处的白岔河岩画,它所表现的动物也以鹿为多。其次则是野猪、斑虎以及猎犬、马、牛、双峰驼等家畜。鹿的数量在所有的动物中占据压倒的优势,不仅说明当时狩猎的对象以鹿为主,鹿很可能亦为图腾。在内蒙古中部大青山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包头塬上文化遗址的墓葬中,几乎每一座墓葬中都发现有殉葬的鹿头,少则七、八个,多则可达四十多个。这些遗物充分证明,鹿当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图腾。西南系统的岩画主要集中在云南、广西、贵州及四川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一系统的岩画主要以人物图像为主,但动物的图像也不少。可以辨别的有牛、马、狗、象、猪、猿猴类、虎豹、鹿类、鸟类、野猪类和蟒蛇等。这些动物,“无论是野生的,还是驯养的,都是作画当时即已存在,今天也还存在的动物,没有发现古代存在、现在已经绝迹了的动物”。因此,和北方游牧民族相比,西南地区岩画的创作年代普遍晚于它们,有关于图腾题材的作品自然也多为后进民族所为。后进民族表示图腾的方法,多是在人头上加动物形,以表示当时人们所之图腾或代表某一图腾集团。古代越人以鸟为图腾,在广西左江流域扶绥县岜来山的崖壁画中,氏族首领头顶绘一鸟,鸟的形状似凤或乌,下方是跳舞的人群,看来,他们正在首领的带领下举行鸟类图腾祭典。在古代,鸟代表太阳,因此,头上有鸟形动物的舞者或许属于凤氏族或太阳氏族。宁明花山崖画中,出现的动物图腾物则为犬,显然,创作氏族隶属于犬图腾集团。在云南沧源岩画中,也发现了头顶有动物形的作品。如第七地点三区有一人形,无头,顶上以一直线连接一动物,动物有些象牛形,如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