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镌刻在平陆山石上的史书!黄河“三门” 漕运史...

卫 斯

导语:

它是一部镌刻在山石上的史书,真实而永久地记录了我国自秦汉以来黄河漕运的历史。它是一项旷日持久、宏伟浩大的工程,在历史上曾起过转漕东南租粟、以给长安京师,和转漕河东盐、以销往东南各地的作用。豫西峡谷黄河漕运古栈道的使用,实际上一直延续到1958年三门峡大坝修建以前,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它所留下的历史遗迹在豫西峡谷黄河北岸“平陆段”保留最好,战线最长。

三门峡原貌

三门峡在我国古代的地理图志上称三门山或砥柱山。它地处豫西峡谷。黄河过潼关,东流113公里,即到此地。三门峡谷,两岸夹水,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地势险要,河心有两座石岛把河水分成三股,分别称“人门”、“鬼门”、“神门”,故曰“三门峡”。砥柱正对三门,河水夺门而出,直冲砥柱,然后分流包柱而过,故曰“中流砥柱”。这就是古今中外著称天下的三门天险。郦道元的《水经注》云:然“自砥柱以下,五户以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三门峡”与豫西峡谷是黄河漕运的必经河段。

1.文献对黄河三门漕运历史的记述

三门漕运始于秦汉,至隋朝,已经有七八百年的历史。隋都长安,唐都仍建长安。唐朝的中央官僚机关比隋朝时更加庞大。官多俸多,关中虽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以不足以给京师。”由于关东与江南租粮西给京师的需要,和陆路运输受运输工具及崤函古道艰险难行的制约,黄河漕运就成了当时唯一的运输渠道。但是,这七八百年,年年不知有多少人送命三门漕运!不知有多少船只触撞砥柱,或翻覆河中。统治阶级只管漕运租米,以输京师,哪管“满路悲号,声动如山”。《新唐书》上说:“岁漕砥柱,覆者几半,河中有山号'米堆’。运舟入三门,雇平陆人为门匠,执标指麾,一舟百日乃能上。谚曰:'古无门匠墓’,谓皆溺死。”可见黄河漕运,逾越三门天险之难度。

山西境内考古调查发现的黄河古栈道地点分布示意图

为保证漕运的正常运行,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对黄河三门峡河道的疏治。据《平陆县志》搜括历史文献所载: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开始在“三门”人门岛河道北岸的石岸上,开凿一段栈道,用以挽舟而上。三国时,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二月,明帝遣都尉沙丘部、监运谏议大夫寇慈,率工匠五千人,修三门至五户滩一带航道,清除河道礁石,削平险滩19个。晋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正月,武帝遣监运大夫赵国,率工匠五千人,继续清除三门下游礁石险滩,疏浚河道。晋太康元年至九年(公元280-288年)又调用大批劳力,在人门北岸开凿栈道达625米。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高宗发六千人“整修人门栈道,开砥柱三门,凿山架险。”于河岸低处架木为桥,连结各段栈道,借以挽舟而上。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则天重修人门栈道,道侧石铭为“垂拱四年正月十六日,上柱国马大凉当开三门河道”。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裴耀卿任河南转运使,奉玄宗诏令在三门峡东置集津仓,西置盐仓。为避三门之险,并沿三门北岸,即今平陆县粮宿村至米汤沟的山崖上开凿陆道十八里,以供漕粮陆地转运。唐贞观元年(公元785年)七月,又沿十八里陆道旁,再开一条专走返回空车的便道,称为“上路”。宋乾德元年四月,太祖下诏:“重疏三门”。继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重修三门栈道。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御史余光、河津知县樊得仁,重整人门北岸栈道,并在四十余丈险崖上凿石插入柏木桩,然后锻造铁链,系于木桩,供纤夫以铁钩挽索而上。此乃治理相当成功之范例。
对于黄河古栈道与三门峡漕运遗迹的考古调查,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即1955年至1957年为配合三门峡大坝的修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黄河北岸、平陆县境内的“三门峡”长达625米的12段人门栈道和散落在大坝下游的7段栈道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黄河漕运栈道西起三门峡人门栈道,东到渑池县与新安县交界处的“八里胡同”。

黄河古栈道文物保护标志碑

2.秦汉至宋黄河漕运栈道遗迹的调查与发现

1997年春季至秋季,为配合小浪底水库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织力量对豫西峡谷内山西平陆、夏县、垣曲三县沿河百里地段的黄河栈道遗迹进行了详细考察,发现黄河古栈道遗迹40余处,累计5000余米长。1998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河南新安县八里胡同峡长约5.5~6公里的黄河南北两岸,又发现古栈道遗迹14段。这一成果与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对位于小浪底水利枢纽上游的汉代大型建筑遗址的发掘成果一起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黄河古栈道遗迹主要分布在平陆县境内,计有32段,累计长约4032米。故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三门峡”长达625米的12段人门栈道,因1958年修三门峡大坝已不复存在。

平陆县西寨地点黄河古栈道遗迹

199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现的40处黄河栈道遗迹,由西向东,依次主要散布在平陆县境内的五一石膏厂、关窑、杜家庄、大集、西寨、东寨、粮宿、老庄、冯家底、张岭村溜溜窝、煤窑凹、西河头渡口、老鸦石,夏县的任家堆、小堆、大堆,垣曲的鲁家圪塔、五福涧、安窝、马蹄窝等20个村庄厂矿的范围之内。栈道依山旁河,蜿蜒如蛇;时断时续,气势磅礴。栈道上残存的壁孔、底孔、桥槽、壁槽与立式转筒遗迹,类型各异,数量繁多。
何谓栈道?《韵会》说“小桥曰栈”;《淮南子》称“飞阁复道相通也”;《辞海》释“栈道”:“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的一种道路”。由此看来,栈道,就是在悬崖绝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通道。用这种办法辟出的道路,堪称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个奇迹!

平陆杜家庄地点栈道遗迹

栈道大多依山开凿,其外侧临河,内壁为岩。顶部一般呈弧形,高距路面3米左右,成“凹”形通道。其路面宽窄不一,保存较好者,现存宽度可达2.5米多。栈道的走势基本呈水平状,有些地段也有起伏,这主要依古代的地形走势而定,同时考虑到节省功力、材料等原因,所以,栈道面距河面的高度在2米至10米之间不等。栈道由岩石上开凿的方形壁孔、牛鼻形壁孔、底孔、桥槽等,然后再插以木梁,梁上铺板而形成。

平陆张岭村溜溜窝地点栈道牛鼻孔、壁孔遗迹

现在,栈道上的木构件虽荡然无存,但各种壁孔和底孔仍残留于通道的岩石上。据初步统计, 1997年平陆、夏县、垣曲三县境内发现的40处黄河栈道遗迹中,尚有大、小方形壁孔1000余个,牛鼻形壁孔600多个,大型槽孔60余个,立式转筒工程遗迹21处,历代题记和石刻画40余处。题记中所见年号有:建武、贞观、总章、太和、绍圣、元熙、崇祯、道光、宣统等,其年代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建武十一年,最晚可延续到清朝末年。
所谓方形壁孔:其作用是固定横列在栈道路面上的木梁,故开凿在贴近栈道路面的岩壁上,且以尺寸不同而大小有别。在一些地段,有时只有一种壁孔,而在另一些地段,则有两种壁孔。无论是大方形壁孔,还是小方形壁孔,其间距都大致相等。个别特殊地段,间距稍有不同。在同一地段出现大、小方形壁孔同时存在的现象,笔者认为,这是其两种方形壁孔开凿时代不同所出现的差异。
牛鼻形壁孔:是以其形似“牛鼻”而命名。一般凿刻在距栈道路面1米高的岩壁上,其主要是供纤夫挽船时手拉助力的。其排列状况可分五种情形:1、两孔呈左右排列。2、两孔为上下排列,鼻梁为横形。3、两鼻梁左右排列三孔。4、两鼻孔左右排列、紧紧相连。5、两鼻孔上下排列,紧紧相连。其中以第1种情形最为常见,数量也居多,占牛鼻形壁孔发现总数的90%以上。

牛鼻形壁孔

平陆县古栈道遗迹

栈道上的底孔大小不等,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多数排列有序,如与方形壁孔在一条直线的底孔,是用来支撑和固定路面横向木梁的;与方形壁孔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凿在栈道外侧,间距也相差不多的底孔,就是固定路面纵向木梁的,或者是护栏的底孔。两个一组排列的大型圆底孔,可能为建筑柱洞。

平陆古栈道路面上的桥槽

桥槽:即栈桥两端的槽孔。所谓栈桥,唐代又称栈梁。就是在栈道断裂的岩石两端,开凿出一种近似长条形、尺寸也大的槽孔。然后槽打破岩壁上的绳槽。如果将这上、中、下三部分现象联系起来考虑的话,就会得出:在壁孔、底盘、安放纵向木梁,再在梁上铺板,搭成连接两端的栈桥,供纤夫从上面通过。黄河栈道的桥槽遗迹,有两槽并列,也有只见一端一槽的现象。在桥槽底部中间,往往有套凿一个小底孔,用以安装木楔固定桥梁。

平陆张家岭煤窑凹地点栈道立式转筒遗迹

栈道拐角处转筒

21处立式转筒工程遗迹,均发现于山崖凸出的栈道拐弯处,通常这里的栈道内侧岩壁上都有数道深浅不一的绳磨槽痕,最深的可达30厘米左右,系纤夫挽船时绳磨所致。立式转筒工程遗迹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是在距栈道路面1.5米左右的岩壁上,凿一个或大或小的方形壁孔。下部是在与此壁孔垂直相应的地面岩石上,凿有一个圆形底盘,底盘中间又凿一个或两个浅圆窝,窝呈锅底形,且被磨得十分光滑,这说明是经过重物长久旋转所致。此外,在方形壁孔与圆形底盘之间紧贴栈道路面的岩壁上,有一半圆柱形壁槽,此壁和半圆柱壁槽之中,原当有一种立式转筒状的机械装置的结论。

栈道双转筒遗迹

其作用是避免纤绳直接磨在岩壁上。多数发现地点,转筒遗迹只有一个,然在栈道转弯度较缓的地方,也有两个甚至三个转筒遗迹并存的情况。这一发现,无疑对研究黄河漕运设施与古代科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在40余处历代题记中,题记多者200余字,少者仅1字。字体有篆、隶、楷三种。内容分4种情况:1、与修筑栈道有直接关系;2、唯与黄河漕运有关;3、事关黄河军事布防;4、内容无定指。4种情况题记中,1、2种题记数量最多,有些可以与历史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有些可以补历史文献记载之不足。题记中所见年号有:建武、贞观、总章、太和、绍圣、元熙、崇祯、道光、宣统等,其年代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建武十一年,最晚可延续到清朝末年。

平陆县曹川乡老鸦石地点的宋”绍圣“年题记

平陆县五一石膏厂地点的唐“总章三年“题记

如此恢宏的历史画卷,在2000多年的反复凿刻、反复修改后,历经风雨沧桑,今天仍能展现在世人面前,实属不易!它是一部镌刻在山石上的史书,真实而永久地记录了我国自秦汉以来黄河漕运的历史。它是一项旷日持久、宏伟浩大的工程,在历史上曾起过转漕东南租粟、以给长安京师,和转漕河东盐、以销往东南各地的作用。豫西峡谷黄河古栈道的使用,实际上一直延续到1958年三门峡大坝修建以前,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三门峡大坝景观

正如史念海教授所云:“从秦始皇开始,由关东转输粮食时,运粮的船只就已经通过三门峡了。西汉初年,张良劝刘邦建都关中时,就曾经说过:'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正道出了那时的情况。”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关于三门峡古代漕运遗迹的调查报告发表后,史念海教授根据当时的考古资料所提供的证据,指出:“现存的栈道遗迹至迟是在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以前开凿的,魏晋时期继续开凿的栈道,绵延分布在黄河的左岸,大致已足够供这段挽船之用。这种开凿工程在隋初还进行过,成就可能不大。”但1997年所发现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题记,又比东汉桓帝和平元年提前了115年。何况这些题记都是镌刻在重复凿修过的栈道岩壁上的。说明黄河栈道的开凿至迟在西汉时期就已开始。
据《新唐书·食货志》所云:高祖、太宗之时,水陆漕运长安之粟,“岁不过二十万石,故漕事简。自高宗以后,岁益增多,而功繁兴,民亦其弊也。”

3.集津仓、盐仓、十八里路道考古之发现

永徽初年,“江淮漕租米至东都输含嘉仓,以车或驮陆运至峡。而水行来远,多风波覆溺之患,其失尝十七八,故其率一斛得八斗为成劳。而陆运至陕才三百里,率两斛计钱千。民送租者,皆有水陆之直,而河有三门砥柱之险。”到唐高宗“显庆元年,苑西监褚朗议凿三门山为梁,可通陆运,乃发卒六千凿之,功不成。其后,将作大匠杨务廉又凿为栈,以挽漕舟。挽夫系二鈲于胸,而绳多绝,挽夫辄坠死,则以逃亡报,因系其父母妻子,人以为苦。” 唐开元二十一年,裴耀卿为京兆尹。“京师雨水害稼,谷价踊贵,玄宗以问耀卿,奏称:'昔贞观、永徽之际,禄廪未广,每岁转运,不过二十万石便足。今国用渐广,漕运数倍,犹不能支。从都至陕,河路艰险,既用陆运,无由广致。若能兼河漕,变陆为水,则支有余,动盈万计。……臣望于……三门之东,置一仓。三门既水险,即于河岸开山,车运十数里。三门之西,又置一仓,每运至仓,即搬下贮纳,水通即运,水细便止。’”玄宗听后大悦。于次年八月,“置三门东集津仓,三门西盐仓,开三门山十八里,以避湍险。”并“拜耀卿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江淮都转运使,以郑州刺史崔希逸、河南少尹萧 炅为副使,凡三岁,漕七百万石,省陆运庸钱三十万。”开元二十五年,运米一百万石,“其后以太仓积粟有余,岁减漕运十万石。”

黄河纤夫——粗野质朴的黄土高原世情风貌

其实, 唐“开元二十九年,陕郡太守李齐物凿砥柱为门以通漕,开其山颠为挽路,烧石沃醯而凿之。然弃石入河,激水益湍怒,舟不能入新门,候其水涨,以人挽舟而上。”
李齐物在三门峡左岸人门半岛上开凿的这条长三百多米,深、宽各六米多的人工运河,即“开元新河”。原想“辟三门巅, 逾岩险之地”,以通漕运。但凿了人工运河之后,黄河水大,运河河水湍急;黄河水小,运河河道干涸,船只仍要过三门旧道。至唐贞元时期,舟船漕运经砥柱,仍然多覆。
《新唐书》上说:“岁漕砥柱,覆者几半,河中有山号'米堆’。运舟入三门,雇平陆人为门匠,执标指麾,一舟百日乃能上。谚曰:'古无门匠墓’,谓皆溺死。”历史上的的黄河漕运,不仅仅是从下往上,转漕东南租粟以给长安京师;而且也自上而下,转漕河东盐以销往东南各地。《大唐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颂并序》碑就有河东盐“其漕砥柱”的记载。据笔者研究,唐德宗以后,河东盐固定地向洛阳、开封等地运销的路线,主要是通过“三门”转漕而到达的。就是运至集津仓,卸船装车,经18里陆运至盐仓,再装船运至长安的。有人认为:“安史之乱”后,转运使刘晏采取“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的分段漕运方式,“岁转粟百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创造过黄河漕运史上的奇迹。

黄河纤夫在栈道上拉船时的场景(雕塑)

关于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裴耀卿任河南转运使,奉玄宗诏令在三门峡东置集津仓,西置盐仓。为避三门之险,并沿三门北岸,即今平陆县粮宿村至米汤沟的山崖上开凿陆道十八里,以供漕粮陆地转运。以及唐贞观元年(785)七月,又沿十八里陆道旁,再开一条专走返回空车的便道,称为“上路”考古之发现。据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三门峡古代漕运遗迹的调查,开元二十二年八月所置“三门东集津仓,三门西盐仓”的遗址及所“凿十八里陆道”的遗迹已经找到。下面援引中科院考古所调查报告中对“集津仓遗址、盐仓遗址、十八里陆道”考古发现之描述。
集津仓遗址:“自三门峡沿黄河北岸东行,沿岸皆峭壁峻岭,道路狭窄。走过了大约16或17华里的路程,便有一小片台地,三面环山,南面临水,地势比较低平。这是三门以东第一处勉强可以建仓的地点。这里,地面散布着许多汉代的灰色绳纹瓦残片,……此外,还有少量的唐、宋白瓷片,……其范围东西约120余米,南北约40余米,南距黄河约200余米。”

平陆集津仓遗址出土的宋代白釉瓜棱形侈口束颈鼓腹圈足瓷罐

“从遗址再向东行2华里许,有小村名龙岩(又名鳖盖),村中居民相传当地乃秦代的运粮城。……根据三门以东的黄河北岸的地形观察,在20多华里的范围内除上述台地之外,别无它处宜于建仓,而且流传的龙岩村为'运粮城’之说,应即渊源于漕运,所以这片台地大约即为集津仓的故址。建仓时裴耀卿说:'今汉、隋漕路濒河仓廪遗迹可寻’,唐代的集津仓很可能是建在汉隋遗址上,这也正和地面有大量汉代瓦片遗存的现象相符。”
盐仓遗址:“从三门峡沿黄河西行约五华里,在一处台地上散布着许多唐代的灰色素面布纹瓦片与白釉瓷片,其瓷片与龙岩(集津仓)遗址所出相同。这片台地东西约100米,南北约20—30米,紧挨河滩,是第一层台地。……台地西北方有小村名下仓。这里原名仓里,因有上、下两村,此村在下,故名下仓。……文献记载:东、西二仓的距离为18里,唐代的1里为540米,折合今日华里,为19.5里左右。假定龙岩遗址确系集津仓故址,则盐仓遗址应在三门峡以西3.4里左右。下仓遗址时代既属唐代,里程亦大体符合,而其地名又似与仓址有一定的渊源,可以推测它就是盐仓旧址。”
十八里陆道:“在三门峡北岸,今日有一条小道通往东、西二仓旧址。从三门峡向西的一段,才出峡即走入河滩,旁边是峻峭陡壁,别无道路。这一带因受黄河冲刷,地形变化较大,唐代旧道大约早已毁坏。……唯一保留着唐代旧道的部分,只是三门峡地区内短短的一段。”

“十八里陆道”米汤沟段现状

关于三门东、西的集津仓和盐仓的建造形式,在调查过程中虽未见到,但从当年裴耀卿的奏语里知道,漕运所负担的巨大费用,除民夫之运脚外,还要付出一笔建造仓窖的开支。他说:“今天下输丁约有四百万人,每丁支出钱百文,五十文营窖等用。”故当时有“营窖”之名,可见唐代建造此两仓时,也是采取地窖形式储粮或储盐的。

平陆集津仓遗址出土的唐代黄釉小蟾蜍

据笔者调查,开元二十二年八月所置“三门东集津仓”的具体位置在平陆县三门乡龙岩村西南脚下临河的一阶台地上。“三门西盐仓”在今三门峡大坝西1.7公里的平陆县三门乡仓里村的“下仓”地界。“十八里陆道”在三门峡北岸“米汤沟”仅保留短短一段。
当年江淮来的漕粮就是运至集津仓,卸船装车,经18里陆运至盐仓,再装船运至长安的。而输入盐仓之盐主要是通过虞茅道再入平陆沿河古道运抵,即:自运城磨河村抵虞版入平陆境,经卸牛坪、候王、张店、軨桥、太宽、八政、圣人涧、茅津、西延、东延、黄堆、席家坪抵盐仓。或通过牲口驮运,走沿山古道由卸牛坪经候王、上吉、姚巴山、狮子沟、过村、三门岭抵盐仓。
历史上的的黄河漕运,不仅仅是从下往上,转漕东南租粟以给长安京师;而且也自上而下,转漕河东盐以销往东南各地。《大唐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颂并序》碑就有河东盐“其漕砥柱”的记载。唐德宗以后,河东盐固定地向洛阳、开封等地运销的路线,主要是通过“三门”转漕而到达的。
黄河古栈道的发现,印证了历史文献对黄河漕运的记载,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同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待于进一步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说明:

(此文原标题:《关于豫西峡谷中古黄河栈道的调查与探索——话说黄河“三门”漕运史

刊于《历史月刊》2006年10期,有插图7幅。此次修改,文图稍有增配)

转载:陕西法制网文明资讯官方账号

(0)

相关推荐

  • 黄河平陆段河水变湛蓝,网友看到后直呼:这还是黄河吗

    上周六,摄影师在黄河山西平陆段看到,平时浑黄一色的黄河,在阳光照耀下竟呈现出一片湛蓝,站在河边,可看到清澈河水下岸边浅处的沙石,将所拍摄图片发朋友圈后,网友惊呼:"这还是黄河吗?完全变了模样 ...

  • 秋行大禹公园

    秋行大禹公园 疫情期间,省际旅游切断了,也不能成天窝在家里啊.突然想到去年学会曾经组织去三门峡大坝的大禹公园采过风,当时干得热火朝天,现在应该差不多了吧. 在去的路上,妻突然问了一个问题,大禹当年治水 ...

  • 古代三门峡与黄河漕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哺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同时,黄河又是运输大通道,秦汉隋唐时期,大批漕粮通过黄河源源不断运往京城.黄河三门峡天险是整个黄河漕运的咽喉要道,要发展黄河漕运,三门峡至关重要 ...

  • 河洛二章(黄河行36) 冯并

    冯并 经济日报 2021-5-14 .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之河,她与我们一道经历昔日的苦难,更经历了苦难中的抗争.黄河,有数不清的历史和现实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 . ...

  • 山西运城60公里“黄河1号路”沿线自驾游攻略(附地图及路书)

    黄河最后一个几乎呈直角东去的华丽转身,将山西运城牢牢地揽进臂弯,加之屏蔽河南洛阳与陕西潼关的中条山脉,在拱卫西安的同时也俯瞰着晋南与豫北.此程,驱车行于运城段的"黄河1号路",可以 ...

  • 平陆二日游(下)

    30日晚上,夜宿平陆县城三和宾馆,双人间收费98元,价格不贵,早餐免费,实在不赖. (三)黄河古栈道 31日早上,驱车20余公里,来到了三门镇杜家庄,这里有建在黄河岸边悬崖下的古栈道.古栈道的入口封闭 ...

  • 中原密码 | 神秘的虢国,似乎只是三十六计“假道伐虢”的一抹印象

    这个中原古国的记忆之门,步入河南省三门峡市黄河畔的下阳城遗址附近,残存的星星点点史迹,印证着春秋时期虢国的往事. 春秋战国的风云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哪里有虢国啊?的确,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争霸 ...

  • 一部镌刻在山石上的史书

     导语: 它是一部镌刻在山石上的史书 真实而永久地记录了我国自秦汉以来黄河漕运的历史 它是一项旷日持久.宏伟浩大的工程 在历史上曾起过转漕东南租粟.以给长安京师 和转漕河东盐.以销往东南各地的作用 豫 ...

  • 细思极恐!一部躺平放在桌子上的手机可能正在偷拍你

    各种五花八门的偷拍器 让人意想不到 而偷拍设备在形式上的更新换代之快 也让网友直呼"防不胜防" 一部躺平放在桌子上的手机 你会意识到它有可能正在偷拍你吗 近日,有网友揭露了一种新型 ...

  • 面对西方媒体,白罗斯女造反派领袖“尖叫求救”…那表情可能要上历史书,同行者承认他们将组织武装叛乱

    花小蜜 太阳系科普精灵 白罗斯的颜色革命,可能要算是佩洛西和四小花旦在2020-2021最失败的一场投资.她们估计没有料到普京会动用军队支援卢,所以撤资后造反派的领袖们跑的跑.抓的抓,现在却只剩一群傻 ...

  • 假山石上惊现乾隆御笔

    符望阁俯瞰碧螺亭 在盛夏的北京,又一次穿过东华门,来到故宫东北角的乾隆花园,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胡洁已经记不清这是9年来的第几次了. 和过去不同,这次包里放着的是一本即将正式出版的图册,它用数 ...

  • 镇山石上听鸟语(散文)

    家乡尽是山.山多自然鸟类也多.鸟类多,自然鸟的鸣叫的声音也多,有的清脆,有的短促,有的嘹亮,有的婉转,有的还拖长音调回环,有的竟然明白得像人语一样. 小时候做放牛娃,我就爱听鸟语,牛放牧在山林,林间鸟 ...

  • 贾玲一部电影,抵得上冯小刚一辈子总票房,大导演真的过气了?

    2021年春节档,贾玲导演处女作<你好,李焕英>创造了新的票房奇迹,30亿.40亿--只用22天就突破50亿票房,直追影史记录,将无数大导名导的票房总成绩都甩在身后. 而此时很多人惊奇发现 ...

  • 年少时候谁没有梦?一部新电影居然用上了这首歌

    最近一首老歌被记了起来,作为一部新电影的推广曲,由一名校园民谣时期的符号式歌手重新演绎,还为此写了一篇同歌名的回忆文章,把人们的记忆一下带回到我刚听歌的90年代初. 就是这首歌,<年少时候谁没有 ...

  • 国画山水系列:山石上挖掘出来的路该怎么落笔去画

    国画山水系列:山石上挖掘出来的路该怎么落笔去画

  • 山水画绘画技巧:侧锋点画山石上的丛树,注意疏密有致,高低错落

    山水画绘画技巧:侧锋点画山石上的丛树,注意疏密有致,高低错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