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值得反复看十遍的茶学课
上海一个大学教授在电视台教授茶文化,宣传茶叶,这是好事,教授讲,说普洱茶有一千年的历史了,云南人喝了一千年的普洱茶。
一千年的历史,一千年的文化,这实在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这实在是应该让云南人骄傲的事情,只是,又实在没办法骄傲。
我们先来复习一遍毛茶的制作过程。
一采摘,二,摊晾,三,杀青,四,揉捻,五,干燥。
其中的杀青是需要工具的,也就是铁锅,元代之前都没有铁锅,怎么杀青?何况是元代时期的云南呢。省略掉杀青环节,就接近于白茶,揉捻了就接近于红茶。当然,那时候的云南茶,按照记录,是“采造无方”。
所以,当时的云南茶没有制作的好方法,是一种初级的采下来晒干的茶。就算按地名而命名茶叶,当时也没有“普洱”这一地名。
既没有地名,更没有工艺,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普洱茶出现了一千年的历史。无独有偶,台湾有本茶书,作者一本正经的说,普洱茶起源于周代。
2018年召开的首届普洱茶核心文化高峰论坛,茶学大家刘勤晋教授纠正了这种错误,正解是普洱茶的历史只有500年。
实话,会比较尴尬。
刘师母在论坛间隙说刘老师是直性子,容易得罪人。
我是这样来看,性格是一门大学问,学,是学不来的。
现在的茶叶,文化非常多,茶叶却是非常少,文化已经过剩了,文化人也显得很多余,何况,拼命想钻进这个圈子的茶商们,非要带一顶“茶人”的帽子,那不是更多余?
刘勤晋简历:
刘勤晋,男,1939年7月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南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首届茶学学科带头人。西南农学院园艺系茶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现代化学系(应化系)进修,曾为日本国立静冈大学农学部访问学者,曾先后赴韩国、日本、泰国、越南及我国台湾、香港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主编高等学校教材《茶文化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茶馆与茶艺》、《中国普洱茶之科学读本》、《茶·茶文化·旅游》论文集,是高等学校教材《茶叶加工学》副主编。
主编参编《中国茶叶大辞典》、《茶文化学》等近10部专著与教材。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一级核心刊物30多篇。
编写教材与著作:
1、 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主编
2、 茶叶加工技术(四川科技出版社) 主编
3、 名、优茶加工(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编
4、 茶、旅游、茶文化(重庆出版社) 主编
5、 改造古老的西南茶区(西农出版部) 主编
6、 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轻工出版社) 分部主编
7、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国农业出版社) 参编
8、 中国茶经(上海科技出版社) 参编
9、 制茶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参编
10、茶叶加工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参编
11、茶、咖啡的现状与展望(日文)(日本东京工业会志社) 参编
12、中国普洱茶之科学读本(广东旅游出版社) 主编
13、古道新风 ――茶马古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编
14、普洱茶的鉴赏与冲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主编
15、茶馆与茶艺(中国农业出版社)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