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利己主义话术——手把手教你把人卖了还让人帮数钱
有句老话叫做“被人卖了还要帮人数钱”,听起来可笑,可事到临头,帮人数钱的可能还会维护卖人谋利的。
先前发布了一篇精致利己主义有关的话题。读者里女性占绝大多数,而且多数声音是反对我将一位支持年近40岁的女儿单身的大学教授批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
——————
“没有啥该结婚的年龄,只有该结婚的感情。如果没有,自己一个人也能生活得很好也行,总比不如意的婚姻好。”
“包容、兼容才是和谐社会,允许并兼容多样性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观念才是这个社会进步的标志。”
“我觉得这位母亲说的没错,尊重孩子的选择。这个世界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一定只有结婚才能有幸福。”
——————
以上就是一些高赞和典型的发言。看起来说的都很有层次也似乎很有道理,这也正是媒体这些年孜孜不倦的灌输给我们的包容、多元、自由、尊重的观念。以至于很多人都可以张口就来上一串,比德云社的灌口水平还要高上三四层楼。
可是,这些观点又是什么人,因为什么样的目的发出的呢?很大一部分的始作俑者,就是所谓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们了。
“精致的利己主义”的说法来自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的一段话:“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句话定义了精致利己主义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高智商,另一个是利己。所以很多共情甚至自诩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女生还是看看自己是不是够得上人家吧(非讽刺)。
(以下把女性精致利己主义者简称“精利女”,并非是男性没有精致利己主义者。而是讨论女性精致利己主义者对普通女性竞争与食利的关系需要。男性精致利己主义者对女性婚恋影响这里且不做讨论)
精利女对普通女性的危害,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的渗入,无声无息难以发觉。以致造成了普通女被人卖掉还要帮着数钱的惨状。
有很多人认为我的看法是:主张不婚不育就是精利女。其实不然,不婚不育是极端女权的主张而非精利女的。
极端女权和精利女的区别之一就是:她们对婚姻的态度是绝对的排斥和指责。虽然很多普通女性在极端女权的带动下,也会对社会新闻吐槽和贬斥,甚至发出一些反婚反育的口号。但在很多女性来说,这更像一种显示自身力量和重要性的娇嗔。她们上班时可以在电脑上打出不婚不育保平安,下班后又可以奔赴婚介缴纳会费排期相亲。
而精利女的智商让她们看到了普通女对于婚姻期望而不可得的实际情状。而且精利女们自身也往往并不排斥婚姻,只是拒绝付出,由于不愿承担共同建设家庭的责任,就会付诸于高要求。所以她们提出了:没有合适的对象,还不如单身;没有合适结婚的年龄,只有合适结婚的感情等观点。
面对这种带有麻醉性,安慰性和欺骗性的话术,普通单身女没有抵抗力的全盘吸收并当场开始脑补:没错!我自己当然没有问题,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
仿佛她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马上就可以拥有完美的爱情和婚姻。
所以她们就此把自己没能走进婚姻的原因归咎为没有适合的感情对象。把自己单身的现状说成是自我的选择,以自我麻醉,掩饰了自身婚恋观的问题和经营感情不善的事实。也放弃了剖析自我,继而改善的机会。
可是,一个你觉得100%合适的人,他100%的看不上你(这话对男性还是女性都适用)。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会有100%合适的人出现。只有不断的去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理性和务实,才可以在未来的感情中更好的经营和磨合。进而把一个70%,80%或是更低合适度的人变得更合适一些乃至变成100%!
对精利女来说,往往学历,收入,职业都处于优势地位,单身压力相对小很多。所以她们对于婚姻的渴望与迫切也小很多。这就让她们可以有底气拒绝付出建设家庭的努力,提出对婚姻对象的高要求。
“如果结婚就是为了付出,那这场婚姻有什么意义?”——精利女们解释自己的高要求而说出这样的观点时,又有很多普通女性恨不得伸出手指按上一个赞。
对于普通女性,婚姻的本质是寻找一个生活和生育的合作者来对抗未来人生中面临的各种危机和压力。
对于精利女这些压力并不大。她们往往有令人羡慕的身份和收入。可普通女性干了这样的一碗鸡血,兴奋之余,把自己的择偶条件又提升了一个档次。这样,她们终于和精利女在婚恋市场中站到一个组别里同场竞技。
精利女的优势往往是学历,职业,人脉和才华,而劣势多是高要求。现在普通女受到蛊惑而把自己的要求拉高到和精利女相近,却无法和她的客观条件相提并论。这样,精利女的婚恋机会陡然就大了许多。
精利女并不需要把婚姻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类似于“如果不努力就只能回家继承家业了”,她们拥有着一个稳固富足的后路。所以,这是一场不对等的竞赛,精利女输掉的可能只是一场爱情,而普通女性输掉的往往就是人生。
而大量已婚的精利女,实际上也在散播着同样的思想。虽然没有竞争的需要,但是她们和未婚精利女同样可以在这场洗脑中得到切实的利益。因为她们的观点迷惑性强,洗脑给力,就会得到大量的受害者和附生的追捧者。最终形成新女性代言人,从流量,地位,收入和商业价值上都会得到提升。卖会员,卖课程,卖书,带货……食利的流程一个也不会少。
并且因为精利女的观点,不同于毒鸡汤的世俗粗鄙,而是包裹着兼容博爱,清新雅致的外衣,又恰到好处的迎合了普通女性内心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情绪需求。所以市场不免越做越大,乃至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共识”。
一边从普通女性身上赚名气赚钱赚流量:一边和普通女性争夺优质男性。所有的这一切归纳起来可不就是“被人卖了还要帮人数钱”这话么?
回到之前说的那篇教授和大龄单身女儿的文章。教授对于女儿的单身毫不在意,并且大谈特谈单身怎么了?然后就被原文的作者好一通吹捧。
和上面说的比对一下。这位教授母亲的话和原作者的吹捧都是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常见话术。这篇不知真假的文章实际上就是一幅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自画像!对于不婚的支持和宣讲,在轻松化解女儿不婚的尴尬时,又会影响多少普通的女性呢?而原文的作者的一通叫好,只怕更是会火上浇油。
有些事是说得做不得。而有些事是做得说不得。静静的过好自己的日子可以,高调的宣传就是一个问题。
然而,受她们熏陶已久的普通女性,对于这套理论已经是深信不疑。殊不知所有的理论和观点都有适用的时代,场合和人物。
每一个不婚的普通男女,未来面临的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都会较一般家庭大上许多。
一个衣食无忧,收入丰厚,未来可期的人说单身也没坏处,这没问题。——可是月收入四五千的月光族也来这样说,这没问题吗?
现代社会就是要每个人都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社会是多元化的,要包容。——是的,每个人也都有拥有选择贫困孤单和无依无靠的自由。在美国有做流浪汉的自由,可在中国你想要做贫困户。也要被扶贫行动活生生的拖起来。这难道是中国不够多元化吗?
没有什么该结婚的年龄,只有该结婚的感情。——没错,婚姻没有年龄的限制,但生育有。普通婚姻绝大多数还是经济共同体,生育合作社的模式。有点LOW对吗?可爱情不过是两个合作社股东的粘合剂,并且保质期很短,如果不能转化为亲情,那这个合股也容变得不那么牢固。这是现实。
结婚也未必就幸福。——当然,上大学也不一定就出息,可是毕竟好的几率会大。买彩票也可能会发财,只是概率接近于零。
…………
撒贝宁说北大也还行。大家都笑了。一个技校生说北大也还行。大家也笑了。
了解和践行适合自己的观点和理念,虽然不一定能够实现阶层跃迁,却很可能会让你过得更舒服一些,跃迁的几率更大一点。
最后我只想说:追求美好是每个人的权利。但追求美好的能力却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果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可能进行改善。如果沉浸在别人构筑的幻境中无法自拔,就像沉迷在美颜相机里的人一样,总会有见光死的一天。
人不自省,良言难劝。言尽于此,也是有关此事的最后一篇。
上面所说的网络原文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