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认为自己是负责的父母,给孩子的伤害却不止一点

除天性之外,一个人的成长与他所处的环境,以及后天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现代社会,对成人和孩子来说,家庭是情感陪伴的主要源泉。

家是一个亲密的小群体,父母通常都很积极,对孩子怀有热烈的感情与动力。孩子常常在这种依赖关系下,将父母看做是人生中的权威。可是,父母很少借助明确的训练,来对孩子进行社会化的引导,所以家庭并不总能很有效果、有效率地完成相应的功能。

对儿童来说,如果缺少父母的关爱,会导致其智力、感情、行为等方面的成长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接触到一些在儿童青少年期发病的患者,他们的发病与原生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MORE  LOVE
留守儿童的心灵困境

13岁的小宁在读初一,同时也是一名留守儿童,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已经有半年的病史。尽管他的身高有1米7多,瘦弱的身体却承受了太多的负担。小宁的父亲常年在北京承包工程,经济条件不错。小宁的母亲怀孕分娩前回老家待产,自此开始了夫妻两地分居的生活。

小宁是家中的第二胎。在小宁2岁前,一直是母亲在家中照顾他们姐弟俩,但是在小宁快2岁时,父母离婚了。小宁的母亲离婚后就像消失了一样再未出现。小宁和姐姐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和他们一起生活的还有大伯和姑妈家的哥哥姐姐们。

对于母亲,小宁没有任何印象,而父亲也就是过年的时候会回家半个月左右,平时大概一两个月通一次电话。

半年前,小宁开始出现幻听,常常独自一人自语自笑,学校老师将小宁的异常行为反映给他的父亲,父亲回家带着小宁断续看过几次门诊,不规律地服药,病情没有改善,此次门诊在医生的反复劝说下,终于答应住院治疗。

询问病史的时候,小宁的父亲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称职的父亲,因为自己一直在外面辛苦挣钱,就是为了以后孩子能过上好的生活。

问及平时与孩子们的交流时,父亲一脸茫然地说:家里的孩子不都这么带大的吗?父母在外面挣钱,孩子们交给祖辈照顾。别人家的孩子都正常,为什么我的儿子会出现精神病?还能不能治好?当问及小宁的母亲时,也是一脸的不耐烦,不愿意提起孩子的妈妈。

小宁的父亲已经重新组建家庭,再婚的妻子也有自己的孩子,他们常年在北京工作生活。住院需要陪护,小宁的父亲表示自己很忙,多待一天都耽误挣钱,最终留下来陪护的是孩子的继母。

经过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小宁的病情有所改善,但是对于孩子今后的康复之路,我看不到希望,在小宁的家庭中,父母角色完全缺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着6个孙辈,目前唯一能支持小宁治疗的父亲,却对孩子的疾病一无所知,一味地指望孩子的病能尽快完全康复,对于自己的失职一无所知,不以为然。

MORE  LOVE
逃避现实的父亲

其实,儿童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难度很大,大多数预后不理想。但是,孩子的父亲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一味地逃避,认为自己很负责任,甚至对于孩子治疗过程中的波折还嫌麻烦。

孩子在3岁之前的安全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今后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弥补这个需求的空缺。

而男孩在6岁以后的生活中,需要父亲更多的参与和指导,给男孩子树立正面的成年男人的形象,将男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外部广阔的世界,让他们去探索外部世界。而在这些成长的关键时期,小宁恰恰都处于空缺状态,最终只能把自己封闭起来,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MORE  LOVE
强迫性洗涤背后的家庭裂痕

小茹是一个可爱的高中女生,父母离异后,母亲独自一人带着她生活。两年前,小茹开始出现强迫性洗涤现象,症状逐渐加重,反复在多处就医,但是症状反反复复。访谈中,小茹告诉我,小的时候一直是由外公外婆抚养长大的,她的童年生活无忧无虑,那时候舅舅还未成家,就像父亲一样照料着小茹。

印象中父母亲总是吵架,妈妈总是认为爸爸不体贴自己,自私自利,后来爸爸就一个人到外地去发展了,虽然在5-6岁的时候,妈妈曾经带着小茹去爸爸那里住了一年,但是最终还是无法和睦相处,在小茹10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了。小茹感觉父母离异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影响。

然而,在她12岁的时候,舅舅有了自己的孩子,小茹感觉很失落,但是又觉得自己不应该去抢夺舅舅对自己的关爱。此时母亲一个人独自抚养小茹,压力很大,就开始联系小茹的父亲,向他讨要女儿的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这时,小茹的父亲已经有了新的家庭,不过,父亲也承诺担负小茹的所有费用。

小茹在中考里取得了优异成绩,考上当地最好的学校。但是在初三的时候,小茹开始出现怕脏的心理,担心同学在耳朵里掏过的手碰到自己,只要看到掏过耳朵的同学就想远离,但是迫于在学校,自己没有能力与这些同学保持自己理想的距离,为此她的心中很痛苦。

小茹的母亲反复催促小茹,要她联系父亲讨要治疗费用等,曾经有半年,小茹到父亲生活的城市安顿下来,定期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因此她的病情有所改善。但是不久,小茹得知年近五十的父亲又生了一个儿子,大受打击,她认为自己再也不是父亲唯一的孩子了,再也没有资本再找父亲谈条件了,自己唯一的依靠也破灭了。

MORE  LOVE
无法融入社会的母亲

小茹的病情很快加重。小茹的母亲也很失落,整天生活在痛苦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单亲家庭,我请来母女俩一起聊聊,结果整个交谈的过程中,小茹的母亲全程哭诉,诉说的内容就是自己多年来忍受的各种苦楚,指责前夫如何不负责任,自己怎样被小茹的强迫症状折腾等等。

在她叙述的时候,小茹几次情绪失控和哭泣,希望妈妈不要再反复诉说之前的琐事,还是没有打断妈妈的控诉。按照小茹的说法,妈妈从来不会考虑她的感受,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在妈妈的看来,自己的美好生活都是被前夫和女儿破坏了。现在前夫再婚了,而自己怕对小茹影响不好,不敢再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去过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其实成年人的生活都是不容易的。小茹的妈妈可能从小就没有经过社会化的训练,对于如何与人合作没有形成概念,总是固执活在自己的想法中,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这样的人很难与人共同生活,最终只能自己一人独居。可怜的是孩子,在这样固执的家长的陪伴下,最终成长为一位强迫症患者,甚至在住院期间,妈妈还是整日指责小茹日常琐事。

MORE  LOVE
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从家庭开始

从事儿童青少年科工作的人都知道,从来没有一个患儿的家庭是健全的,背后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的问题,一定是这个家庭的问题,比如家庭氛围差,夫妻关系紧张,父母角色缺失,家庭成员角色混乱,亲子关系僵化等等。

很多父母不能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一味地指责孩子。几乎所有刚开始来就诊孩子家长,都会认为自己很好,自己的家庭很健康,出现了问题,就是孩子的问题。

一个家庭如果不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而不断地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必然会形成一个问题儿童。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专门机构,去为新手父母们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探索如何更好地成长自己,才能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

专家介绍

徐慧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心理治疗师 儿童青少年科负责人 科副主任 安徽省心理健康服务分会常委 安徽省睡眠协会青年委员 芜湖市心理学会理事 芜湖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理事长 芜湖市睡眠协会理事 弋江区人大代表;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曾经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及爱尔兰圣帕克大学医院进修,参加多项精神科相关科研项目,发表多篇相关论著及科普文章,擅长治疗儿童青少年心理精神疾病、情感障碍、神经症分裂症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