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含而不露”——傅山经典书法作品雅赏

傅山(1607-1684),著名思想家、艺术家,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为山,改字为青主,字号很多,据宣统三年的《丁谱》中辑录则有真山、浊翁、石人、公之它、丹崖翁、青羊庵主、傅侨山、侨山等三十四种之多。最常用字号为青主,在傅山的自作诗中有这样两句“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就是对“青主”的注脚。

傅山身处明清之际,社会动荡。他出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一户书香人家,先祖与藩王有过联姻的关系,所以傅家在当地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为傅山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青年时期,其妻张静君染病离世,留下年仅五岁的儿子。妻子的离去给傅山的心灵造成了深深的创伤,并立下誓言终身不娶。时隔十四年后,见到妻子所绣的《大士经》,仍不尽感伤,写下悲怆的诗句:“断爱十四年”,“人生爱妻真”。

在清王朝度过的四十年里,他与一部分明王朝的知识分子一样,期望恢复明王朝的统治,不符按参加抗清运动,一直拒绝进入清廷为臣,可王朝的更迭是无情的,傅山意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已然无可反转,心中爱国之情无处安放,便沉浸于书法创作,把喜怒窘穷、怨恨思慕、报国无路之情倾诉于笔端,书法也成为了傅山困苦生活的一种精神安慰,所以傅山的书法创作注定将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晚明时期的书法受到晚明时期文学思潮、个性解放升华以及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开始逐步偏向于“奇”一类的审美,一部分晚明书家,开始以通过自由的挥洒,抒情达性、表现个性。青年时期的傅山正是在这种学术环境中逐渐成熟起来的。傅山将书法艺术用一种怪异、支离、破碎的艺术手法来暗喻社会现实的丑恶,并给予深刻的批判,通过把丑引入审美范畴,并赋予其深刻的内涵,这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手段。他的作品从而透露出一种不屈而坚韧的反抗精神,甚至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激励作用。

而谈到傅山的书法,就不得不提及他“四宁四勿”的书法观,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则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四宁四勿的书学观实质上要求书家要有朴素的天然之美。傅山所提出的“四宁四勿”的书法观为晚明书风之变革树立了标杆,他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寻求心灵的解放,极力张扬个性,反对传统帖学中的中庸和谐,追求“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