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重叠效应”,助你提高记忆效率
记忆是相当微妙的东西。表面上看来类似的内容,实际上也许并不一样。
而性质相同的内容集中在一起时,记忆很容易混合,因此就很难造成再生的现象。
在心理学上,称此为重叠效应,重叠效应一出现,记忆也就失败了。
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识记的东西是相类似的,对于保存来说是不利的。
这是因为重复出现内容相同的东西时,相同性质的东西由于互相抑制,互相干涉而发生了遗忘的结果。
柯勒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重叠效应”。也有人把它用解释遗忘的机制。
重叠效应,它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或者在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中,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在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时,不自觉地将相似度较高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产生的同化作用。
比如汽车和摩托可以很容易区分和记忆,不至于造成记忆混乱。然而两辆或者更多同一类型的汽车放在一起,要分辨记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
比如同一类型的汽车,一辆白色一辆黑色,强烈的对比色具有较高的辨识度,显然也不致于造成记忆混乱。
比如有序的数字,容易产生具体事物的联系,产生记忆联结,而无序的数字除非利用记忆方法强行赋予特殊意义,普通人是很难加以区别。通常不用等到看第二组数字,第一组数字已经完全难以回想起来。
在学习过程中,相类似的知识之间容易出现重叠效应。
学生在做笔记的时候,大多都是一个科目用一个笔记本。在老师上课的时候,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但在整理笔记内容而做复习的准备时,这未必是一种好办法。
为了防止这种重叠效应,可以使用一本笔记本记多种内容的办法。
比如说,笔记本的第1页到第10页,记英语单词,第11页到第20页则用来记数学公式,第21页到第30页,记历史的内容。
也就是说,把一本笔记本多元化,会增加记忆的效果。
假若翻阅笔记本,每一页都是英语单词、音标、英文、句子,看了都会使人头痛。
如果硬是记忆,也会因为重叠效应而使记忆被抑制,即使花了很多时间效果依然很小,这就是所谓的事半功倍。
一本笔记本记多项内容,可以避免心理感受达到饱和的状态,可以使记忆鲜明而持久。
可见,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相类似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这样容易产生重叠效应。
如果要放在一起学习时,最起码有一些材料是很熟的,这样可能会产生同化作用,把生疏的材料同化于已熟记的材料之中。
“重叠效应”在工作中也同样适用。
在企业宣传中,某公司推出A和B两个系列的产品,按照公司的计划,他们准备将A系列和B系列的宣传放到同一时间来做。
但是这个提议遭到了策划总监的反对,他说:按照心理学上重叠效应的原理,我们将A和B的广告同时投入市场,只能令消费者将这二者混淆。
原因有二:第一,这两个产品都是我们公司生产的;
第二,这两个产品材质相似。如果将它们同时推出,只会让消费群体记住其中一个概念,是某公司的产品,或是某质地的材料。这样一来,宣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熟视无睹是人们的普遍心理,你把相似的东西反复拿给别人看,别人分不清谁是谁,而且也根本记不住。
最后,这家公司听从了策划总监的建议,分别为两个产品有步骤、分阶段地投放广告宣传,结果果然不同凡响,销售额不断飙高。
如何避免重叠效应的负面影响?这里有几点建议:
通过提高自身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使自身在接触新事物的同时,更好地抓住事物的特征以便记忆。
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为新接触的事物赋予特殊的意义以便于记忆联结。
人的认知活动趋向于把事物归类,这原本有利于人对事物的认知和识别。
比如,对于植物,最直接的分类就是这是树,那是花。然而植物学的分类就细致多了。
列起来是界、门、纲、亚纲、目、亚目、科、亚科、族、属等等。然而对于普通人,树就是树,你也不能说人家说错了。
扩大知识面的意义就在于,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看起来相似的事物加以辨识,有了辨识也就容易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相似单词记混和认错人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以上的方法之外,我们不妨把相似的事物分开记忆,从而建立成功的记忆。
对于记忆力的提高,除了巧用“重叠效应”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小技巧。
我们的大脑喜欢有意义的东西,能够和自己的现实需要关联联想起来的知识才是容易进入长期记忆的知识,才容易记得住,比如联想法则、理解法则和温故而知新的法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