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是河南内黄人,也曾谄事张易之,被流放后,又被召回,靠写文章继续在朝廷当官,到开元年间去世。他除了工五律外,在七言律诗上贡献巨大,与杜审言一起,将七律格式固定下来,并且在句法上有很多创新,在意境的凝练和思致的工巧等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来者开出新路。
看他最著名的一首七言律诗--
独不见
作者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释
独不见,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这首诗还有个名字是《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指洛阳女子卢莫愁。卢莫愁是古乐府中讲到的洛阳女子,嫁给姓卢人家。原诗已经湮没于历史。南朝梁武帝萧衍有《莫愁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这首诗极写莫愁嫁到卢家的富贵,最后却笔锋一转,说她其实心里喜欢当年的邻居小王。将爱情与富贵放到天平上一称,爱情在卢莫愁心里更重。沈佺期这里用了莫愁多情的一面,但这多情是指向丈夫。
郁金堂,以郁金香料涂抹的堂屋。上面所说的萧衍《莫愁歌》中提说:“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海燕,就是燕子,古人以为燕子都是从海上来,故称海燕。不过,海燕也是当代人划分燕子种类的一个品种。高尔基散文诗《海燕》就是个例子。诗词中的海燕多指燕子。罗隐《寄乔逸人》:“欲凭尺素边鸿懒,未定雕梁海燕愁。”李商隐《春深脱衣》:“睥睨江鸦集,堂皇海燕过。”
玳瑁,读作daimao,两字都是第四声。是一种海生龟类,到海南游玩,导游通常都会引你去看。这种海龟的甲呈黄褐色相间白花纹,古人用作装饰品。
寒砧,指捣衣声。砧,捣衣用的垫石。之前注释宋词时讲过捣衣的风俗。
木叶,树叶。
辽阳,辽河以北,泛指辽东地区,那里曾是隋唐与高丽作战的地方,是边关所在。
白狼河,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
丹凤城,指京城长安。相传秦穆公女儿弄玉与丈夫箫史吹箫,引来凤凰,故称咸阳为丹凤城。后以凤城称京城。
谁为,即“为谁”,这是古汉语特殊语法,疑问句或否定句的宾语是代词就要前置。
流黄,这里指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李白《赠裴司马》:“愁苦不窥邻,泣上流黄机。”周宸藻 《浪淘沙》词:“玉梭和泪织流黄,蹙得远山眉又浅,怕整残妆。”也指硫黄,还指淡黄色。
试翻译如下
像卢家莫愁那样的少妇,住着郁金香泥涂壁的华堂,却只能愁看燕子双双栖息在玳瑁装饰的屋梁上,更要在九月落叶纷飞的时候准备征衣,思念已经在辽阳征戍十年的丈夫。白狼河北的音讯全断了,让她感到长安城中的秋夜是那样漫长。(他的样子已模糊了,他的生死也不清楚了)她是为谁忧愁呢,他也看不见,但还是要在这夜里为他织布作衣,一任明月照在淡黄的丝物上。
赏析
沈佺期这首诗将齐梁歌行中边塞与闺怨诗凝练到一起,形成鲜明对比,以表达反战争祈和平、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感。这种艺术手法,为唐人写边塞开劈了另一渠道。明代江盈科在《雪涛小说》中说:“唐人题沙场诗,愈思愈深,愈形容愈凄惨。其初但云'凭君莫话封候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则愈悲矣,然其情尤显。若晚唐诗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则悲惨之甚,令人一字一泪,几不能读。诗之穷工极变,此亦足以观矣。”应该说,沈佺期这首诗是这类诗的先声。
这首诗一大特色是处处用对比,少妇家境好与丈夫远戍不能幸福相对比,少妇孤身与燕子双栖对比,塞砧催秋叶时光匆匆快作衣裳与丈夫征戍漫漫十年不得归的对比,白狼河与丹凤城对比,莫愁丈夫看不到与莫愁思念丈夫还要织布对比、明月象征的团圆与亲人分离相对比,重重对比之下,“愈形容愈凄惨”。
这种对比,是在诗意的连贯中自然而呈现,从华美的屋子,到看到海燕双栖生愁绪,便起思念征人之情,才有了“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的时间空间对比中的号泣,而更愁人的是时间空间让情感都互相不通,又有了“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的浩叹。
沈佺期这首诗是继承中发展,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本以燕之双栖兴少妇独居,却以'郁金堂’、'玳瑁梁’等字攒成异彩,五色并驰,令人目眩,此得齐梁之秘而加神妙者。三四不过叙流年时景,而措语沉着重稳。五六句分写行者,居者,匀配完足,复以'白狼’、'丹凤’攒染设色。收拓并一步,正跌进一步。曲折圆转,如弹丸脱手,远包齐梁,高振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