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之学和无用之学
在网上看到二则新闻。一个讲的是新冠疫情肆虐下,有多少多少企业倒闭,有多少多少人员下岗。劝人们珍惜现在在岗的机会,努力工作,赚钱养活自己;一个是人民日报点名表扬了一些低调有实力高校的双一流学科,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文史类的学科竟只有不到十个学科上榜,而其它一百多个学科均是实用类专业。
于是产生了二点感想,一是人生存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古有“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说法,任何人应该有个吃饭的本事;二是现在还有多少人为了精神而学,为了理想而学,为了学习而学?
华为总裁任正非说过一句话,他说:“过去发展工业,方针就是砸钱。修桥、修路、修房子……已经习惯了只要砸钱就行。但是芯片砸钱不行,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如今我们有几个人在认真读书?博士论文真知灼见有多少呢?”为什么有的人能一针见血看到问题的本质,而有的人却沾沾自喜陶醉于口号里的“成功”?
我们知道,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不一定马上能见到成果,不一定马上能产生效益,为什么任总这么信誓旦旦要花时间和金钱在这些人上面?他说,一个基础理论的形成需要几十年,如果大家都不认真去做理论,都去喊口号,几十年以后我们不会更加强大。所以,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学问。
踏踏实实做学问可能暂时是无用的,但它是一种积累,是一种基础的夯实,它终究会走向有用,甚至作用巨大。但我今天想说一下所谓的“无用之学”,当然广义地讲,所有的学习都是有用的,有用不仅体现在创造价值上,也体现在提升人的道德品质等。大家谈的“无用之学”一般指的是对个人的发展和价值创造不是很有用的东西,比如艺术素质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培养,精神气质的塑造等。
在《论语·泰伯篇第八·六》,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意思是,曾子说:“可以把年少的孤儿托给他照顾,可以把国家的命脉交给他负责,遇到重大变故也不能使他放弃操守:这种人称得上是君子吗?这种人是君子啊!”
儒家教育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教育成为君子这样的人,择善固执,止于至善。是精神品格的培养和塑造,是个人内心道德品质的追求。
同样在《论语·泰伯篇第八·六》,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意思是,曾子说:“可以把年少的孤儿托给他照顾,可以把国家的命脉交给他负责,遇到重大变故也不能使他放弃操守:这种人称得上是君子吗?这种人是君子啊!”
中国过去教育目的,在养成人的弘毅,建立人的大节,具备基本的节操和志节,勇敢挑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我们看看现在的教育,它完全是现实教育,就是通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以期将来一毕业到社会上就能发挥作用,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价值。
这个出发点当然没错,人人都需要生存。学习一些生存技能无可厚非,但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学习这些生存技能而学习,它还有更高的追求,即精神教育。为什么?人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时刻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如果每个人只为了个人利益去实现人生价值,那么这个社会会变得很自私,很紧张。因为人人都在竞争,人人都在逐利,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么谁来为国家服务,谁来为社会贡献?
有人说,我个人通过努力奋斗,一方面实现自身价值,一方面也给社会作贡献。是的,话不错,理由也正当,但你努力工作的前提是什么?动力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当国家有难,当社会动乱,需要你冲锋陷阵,需要你勇往直前,你愿意吗?你能积极参与,主动冲锋在前吗?或者,社会一片和谐,但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你会站出来指责和批判吗?或者,看到广大人民的利益受损害,你会挺身而出振臂一呼吗?
你当然不会,因为你没有那样的价值观。说你自私自利吧,可能说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痛;说你洁身自好吧,理由也未免冠冕堂皇了些;说你无情冷漠吧,好像全社会的人基本上就是这个样。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生活,同样学习也是为了生活,生活变得实实在在的目的了,不再讲精神,不再有信仰了。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论语·泰伯篇第八·一二》)入学读书三年,还未起做官的念头,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现在的人正好相反,千方百计寻找机会,一有机会,不管自己能不能胜任,不管自己努力的方向,就跟机会走了。这就是现在很多人进入诈骗集团,进入传销公司的原因,他们固然也是受害者,但他们毕竟为了饭碗为虎作伥,同样犯了伤天害理的事。
人不可无傲骨,骨气也是做人的底线,但我们就是在有的时候,挺不起腰杆,挺不起我们的精神脊梁。为什么?不懂得修己。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第十四·二五》),中国文化之精神,首先是为己,修养自己、提升自己,再考虑影响别人。不是做给别人看,不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美。
现在穿汉服的人不少,学古琴的人也不少,进书院学习的人更多,这些人相对比别人有礼貌一些,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有礼貌”这个层面,那还是永远接触不到文化的根本。我们学《论语》,我们进书院,不是告诉别人你有传统文化知识了,而是通过学习,让别人知道你和过去不一样了,思想提高了,精神改变了。
只要精神改变了,才能算的上是学有所成了,至于你做什么,从事什么职业,各人理想不同,追求不一样,大家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利用自己的所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所以,对于无用之学,我们没有排斥的理由,而是想方设法,尽可能地补上这一课。就算最坏的可能,现在根本用不上,你退休了,有空闲时间和精力了,那些无用之学真的一无是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