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捷径是学习一流的好书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俗话,又称俗语,是指由普通大众创造且在普通大众中广泛流传的语句;其特点就是通俗易懂。
我个人理解,“通俗易懂”的俗,指的就是我们这些普通大众,简称“俗人”。据说,俗人的反义词是仙人;俗人住谷底,仙人住山顶。所以俗人要去求仙拜佛,往往少不了翻山越岭。
01
什么是“活到老,学到老”
俗语的本质其实是指字面意思和实际意义相同,特殊情况除外,比如“我去……”
所以“活到老,学到老”是什么意思?就是只要还不老,就要不断学习。那么什么时候才算老呢?
“老”,《说文解字》中谈到:“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𠤎(hua),言须发变白也。”译为“老,老年人。七十岁叫老。由人、毛、𠤎会意。”所以,从字面意思看,我们要至少学习到七十岁。
这句俗语据说已经流传几千年了,能流传下来,想必俗语不俗,大概是很多人都在老或死去的时候真正认识到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道理往往与“为什么”有关。
为什么要“活到老,学到老”呢?不学就活不到老吗?当然不是,如果是这个原因,我们为了长生不老,谁都不会学习了。
不同人生阶段的学习,应该是对人生有着不一样的作用和意义。
小时候的学习,是为了生存;
青少年时期的学习,是为了发展;
中年时期的学习,可能是为了遇见未知的自己;
老年时期的学习,可能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意境是乐趣。
02
什么是“学”
由于我们普通大众几乎都认为自己是“活到老”的高手(比如活的年龄,比如活的难度,活的曲折活的不容易),所以我们直接跳过“活到老”,进入“学到老”,交流一下这个“学”。
什么是“学”?从小我就认为,学就是学习呗!包括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多年,我一直这么认为。
在后来从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在有了孩子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包括帮助渐渐老去的父母改变一些生活习惯和方式的过程中,我对当年领导教给自己的三句话才茅塞顿开。
这三句话是自己在长城华北公司做部长时,我的总经理许宏泉先生对我的教诲,这是我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位良师益友;而这三句话也成为目前我和员工与孩子交流最多的语言之一。
学习学习,边学边习。
习比学更重要。
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做到。
由于“学习”这个词展开来比较复杂,一段文字并不能说透彻,同时“学习”也是后期我们一起交流的《从平庸到优秀》一书的主要内容之一,还有“什么是学习”也不是今天这篇文章的重点,所以我先简单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学和习是两个词两个动作。 学习不一定是改变,知识不一定变成智慧。 学习的东西,如果不能由记忆转化为知识,由知识转化为智慧,无论在学习上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可能对我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这一美好的想法,并没有什么实质帮助。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甚至连记忆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保持和遗忘是一对冤家对头。
03
学习什么
学习不是目的,是我们让人生变得更美好的方法和手段之一。
方法和手段要为目的服务。
目的,最大的目的,就是我们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个想成为建筑师的人,要学习建筑学;一个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人,要学习心理学;一个想成为医生的人,要学习医学。这方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称之为专业或者业务方面的学习。这种学习,更有助于事业上的成功。
无论想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到达什么高度,除了专业方面的内容,作为社会性动物,还要学习太多太多的东西——比如“沟通”,沟通又需要学习表达、倾听、反馈;比如教育,无论你是领导还是家长,等等。这种学习,更有助于生活上的幸福。
都说知识是一个海洋,不能见什么学什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是根据自己的“人生”需要。
所以,人到一定年龄,要开始依据人生目标确定自己学习的需求;在人生目标和自己已知之间,确定还有哪些是需要学习的——我们做管理的常把理想目标和现实状况之间的这种差距,称之为“问题”。
有问题不可怕,明确问题不就可以付诸行动解决问题了吗?不就问题越来越少目标越来越接近了吗?
从这个角度讲,最需要管理的就是我们自己的一生。所以,不管您从事什么行业,建议多学一点管理学。
把这种需要学习的东西明确下来,看看有多少版块,需要读哪些书,走哪些路,做哪些事,需要请教哪些高人,然后制订具体计划,老老实实去学,去习,去做,去改变自己(注意,不是简单地买哪些书看就可以了)。
我个人认为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就是“这种需要学习的东西”,我把它称之为“个人知识地图”。
所谓地图,就是帮助我们从当前位置顺利到达目的地的工具;
知识地图,就是当前水平到人生目标实现,我们必须要学习的东西。
这些东西是要通过学习,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才可以让我们在这条凶险但又精彩绝伦的人生之路上保持正确方向下的前行,不断靠近并到达人生目的地,也就是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
04
人生最大的捷径是学习一流的好书
如果一个人通过思考,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知识地图,也下定决心开始真正的学习了,那么需要学习的这些东西又从哪里来呢?
应该说,这是一个好问题。
因为,人生有限,时间宝贵;因为,知识如海洋,浩瀚无比。学的东西如果不对,浪费时间;学的东西如果有毒,可能会毁了终生。
其实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看似很残酷很不公平的一个事实是:许多人终生都很勤奋努力,但事业生活都一团糟;部分人因选取学习对象的错误(一本书,一次不适合的婚姻,一份入错行的工作),造成了一辈子不可挽回的影响。
如果人生是一场赛跑的话,好像我们这些普通大众都不是胜利者。
我们甚至比他们努力,比他们勤奋,比他们辛劳,但最后,胜利属于他们,成功和幸福也属于他们。
于是,我们认为命运是不公平的,我们认为他们违反规则走了捷径。
关于公平,我个人一直以来的观点就两个方面:
一是没有绝对的公平;
二是人生从来就没有公平。
你生下来男孩,她生下来女孩,公平吗?你家有儿女,对两个孩子你能做到绝对的公平吗?
所以,我们少讨论公平,说说捷径。
我认为,优秀成功的人士,的的确确是走了捷径。
捷径,只有两种。
一是到达同一目的地,使用时间少的途径。
二是使用时间相同,到达更远更美好的目的地的途径。
05
什么是“一流的好书”
以下纯属个人读书形成的个人观点。
所谓一流的好书,就是“耐看”的书,百看不厌的书,每一次看都有收获的书。
第一,它一定是你“个人知识地图”中的所需。再好的书,再畅销的书,如果不是我们人生成长中可以促进认知升级或令我们开悟的书,不能称之为“一流的好书”。
第二,它是和你有特定缘分的书。可能这一段时期你在集中思考某一个问题,看到书名和最初几页内容,你就从内心明白并且确定——没错,就是它!也许这个书名和这几页内容你之前也见过,但没有这次怦然心动和一见钟情的那种感受。
第三,它让你百看不厌,流连忘返。之所以百看,一是想看,二是每次看都会有新的甚至美妙的收获。所有一流的好书,都是深具思想和内涵的。如同一个耐看但不是好看的女子,只有前者才会让你因为她而宁静下来,去欣赏美,挖掘美,创造美;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完成了改变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转变。
第四,看懂它是要付出代价的。同一本一流的好书,两个人同时看,收获甚至对其评价的观点可能完全不同。不用心去看,不带着一定的人生阅历去看,不真正宁静下来去看,不能和作者的思想与感情频率一致地去看,你是不会感受到它真正的好的。婚姻中到处都是这样的悲剧……
第五,它会成为你终生的伴侣。从偶然得之束之高阁,到偶然翻起不过尔尔,再到突然惊觉原来是它,直至真正面对心灵对话,历经凭它绝处逢生或者死里逃生,最终就是形影不离陪你一起仗剑走天涯。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缺乏的是怀揣一颗追逐自己人生目标的读书人。
补充一句,称之为“经典”和“必读”的书目,几乎都是一流的好书。
学习一流的好书从读一流的好书开始。
读一流的好书从找一流的好书开始。
找一流的好书从构建个人的知识地图开始。
构建个人知识地图从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开始。
06
丑话说在后头
俗话说,丑话说在前头。可前头已经说了一句“活到老,学到老”这样一句美话了,所以丑话就只能放在后头了。
学习书和简单读书不同,读书和简单浏览甚至是快速浏览也不同。
我个人觉得书也是有生命的,如同一个人,甚至是一个爱人,你不用心去对待,它是无法实现你所期望的东西的。这不是书的问题,可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我个人对此是有切肤之痛的。最近我又重新开始读《道德经》,以前读过,认为“不过尔尔”,后来也再读过,觉得确实不错;直到这次疫情中结合自己这两个月的思考,真正明白其实自己可以讲一点儿也没有读懂它。
所以我现在是结合“中信国学大典”、《曾仕强道德经系列丛书》和刘永佶老师的《诸子思想》三套书在同时学习《道德经》,一个字一个字地学,都还难懂,甚至不懂。再回想起当初“不过尔尔”和“确实不错”的个人感受,真是惭愧得要死……
《道德经》,也会是“梁言相劝”哲学篇和大家共同学习的第一本书。
我们学习的方式,从周一至周六,依次是健康篇—幸福篇—管理篇—教育篇—哲学篇—心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