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一世界 一叶一芳华

一茶一世界 一叶一芳华

——三集电视记录片《黔茶》创作散记

杨 旭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是中国老百姓寻常生活的缩影。不过,茶在其中仅排名最末,或许是茶不像前面几位是必需品,对于一些人来说可有可无。我也不善饮茶,没有太多闲暇慢慢泡茶,只求一杯白水解渴而已。因缘聚会,我却有幸参与三集电视纪录片《黔茶》的拍摄制作,几个月的时间里,完全浸泡在茶的世界中去,看的是茶,说的是茶,嗅的是茶,品味结识了各式各样的茶,甚至拍摄完成回到家里,只要闭上眼睛,茶的味道依然满屋密布,无法逃离;连我的身体细胞,神经末梢,都被茶完全占据了。

一杯干净的贵州茶,是时候走到前台亮相了!三集电视纪录片《黔茶》,为观众定制了贵州茶的前世今生。《天地造化》《茶事沧桑》《云雾梦想》,将贵州茶的故事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娓娓道来。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1980年7月13日,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卢其明,在碧痕镇新庄村云头大山发现了一颗茶籽化石。经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研究所及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鉴定,确认这是一颗距今100万年以上的四球茶籽化石,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发现的最古老茶籽化石。它的发现,改变了贵州茶的历史,也改变了世界茶叶史!在今天的贵州山区,存活着许多野生或人工种植的古茶树,贵州茶是中国茶树的原产地。本世纪初,贵州茶科所专家在铜仁市沿河县境内发现了千年古茶树群,这一发现,证明了贵州种茶历史悠久,产茶的历史可以上推到西汉年间。被后世誉为“茶圣”的唐代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里,明确对贵州茶作了记载:“(茶)黔中生思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元以后,不少茶成为贡品,贵州茶远播全国。

那么,作为中国现代化茶产业的开端又在哪里呢?第一集《天地造化》会告诉你,也是在贵州!在贵州遵义市的湄潭县有一座象山茶园。这座看起来平常不过的茶园,却在79年前,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树品种。1940年2月,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学术机构——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建立,当时一批顶级的中国茶叶专家汇聚于此,揭开了中国茶产业的第一页。他们研制的“黔红”红茶品种,“湄潭翠芽”,已经成为贵州茶叶的著名品牌,历经沧桑巨变,昔日的中央实验茶场已改名为贵州省湄潭茶场,但当年茶界前辈们种下的“茶海”,至今仍然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茶场。

贵州有好酒,贵州也出好茶。作为世界知名茶叶的原生地和优质产区,贵州以“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生态优势,赋予了贵州茶“茶香高馥郁、味醇鲜美、色纯鲜亮”的独有品质。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普安红,这些响铛铛的品牌深受国内外茶界的欢迎。

有人说,影视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回过头来看《黔茶》,似乎也有些许遗憾。片中记录了安顺平坝天龙屯堡中心广场的“驿茶”,天龙屯堡地处滇黔古驿道旁,是明代从贵州来往云南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旅客,往往在这里稍作停留,喝上一碗用中草药和本地茶叶熬制的驿茶,生津消渴,避暑驱寒。如今 “驿茶”已经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其中涉及到一个重大学术课题:宋、明、清三代,云贵之间的茶马古道是南方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贵州产马,又适宜种茶。茶与马,是官府采购的重要物资,也是商贾垂青的重要商品。而天龙屯堡,正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关口。如果扩大一点时空范畴,拓展一点内涵和外延,“茶马古道”完全可以纳入“西南丝绸之路”的范围,连接起今天风生水起的“一带一路”。一片茶叶,将贵州与世界相连,也许我们可以策划出若干《黔茶》续集,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茶叶画巻。

《黔茶》特邀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主创团队加盟制作。作为20年来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片创作者,在解说词写作、素材选择、摄影构图的技巧方面都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创新,《舌尖上的中国》虽然介绍的是美食,但其切入点和落脚点并不是高端大气的宫廷上流美食,而是中国老百姓的日常餐饮,他们至始至终关注的是中华美食的制作人——劳动者,推崇的是老百姓日思夜想的家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追求的是在一个个平民故事中展现出中华美食的精髓和人文关怀。

在纪录片《黔茶》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创作思想的延续。在第一集《天地造化》中,随着镜头的推移,观众们来到了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这里是贵州春季最早采摘茶叶的地区,早春二月,普安的茶园里已经开始了春茶的采摘。吴莲春背着她的孩子赶来摘青。为了一天200元的收入,她必须采到8斤左右的茶青。为了确保一芽一叶的“新鲜”,采摘十分讲究,不能简单用指甲掐断芽根,而是用指腹轻轻捏住芽尖,快而轻地向上提拔,嫩芽自然地从枝干上分离,诀窍就在一个“提”字,这样采摘使得茶叶的断面相对较小,减少了与空气接触,延缓了氧化变质的速度。吴莲春的孩子才一岁多,又染上了感冒,她只好把孩子带在身边。一边飞快的“提”,一边又不时地照看小孩。八斤茶青,吴莲春需要重复六万多次,真是巧指与嫩芽交集,母爱与新荣茶涌动……..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高山之巅的螺蛳壳茶场,张子全正在等待出芽,等待采摘,等待阳光。出生对“天时、地理、人和”的讲究,张子全要制作都匀毛尖独芽茶,必须用刚刚萌出的独芽茶青做原料,杀青搓揉,快速炒制。而且只有在晴朗的天气里炒制,火候要精确到秒,才能制作出春天的味道。一道道精致的制茶工序,成就了“坨坨毫”,这是都匀毛尖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漫长的等待和精致的茶艺,表现出贵州茶叶的品质和茶人的匠心…….

《黔茶》中收集了不少这样的故事,又将故事的精髓提炼为这样一段解说词:“茶,源自山野,长于田园,出自指尖,成于心血。它蕴含着历史承载着文明。但是,茶更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通、最朴实滋味,不居庙堂之高,不处江湖之远,一杯干净的好茶,常在平凡你我的手边。”这一句堪称金句的解说词,奠定了三集纪录片《黔茶》的主题,浸润着编导创作者浓厚的人文关怀。送上一杯干净茶,是贵州人对天下饮茶人的庄严承诺,这是比金子还要珍贵的深情。这也是《黔茶》宣传的初心所在。

茶,或许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种饮料,从大碗茶、盖碗茶、小罐茶……千百年来,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那清爽鲜香、浓烈醇原的香气与滋味,是中国老百姓挥之不去的味觉记忆。千滋百味的生活,沧海桑田的岁月,一页茶文化,浸润了几多中华民族的青史华章。《黔茶》记录下的,是新时代贵州的一个美丽形象;贵州茶文化,茶生活,茶产业的兴旺发达,更是贵州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一个美好缩影。

2019年11月28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