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冷门”动画?其实《崖上的波妞》才是献给亲子间最好的礼物!

这周去看了电影《崖上的波妞》重映版,猛地发现,这部动画片里藏着很深的教育意义。

故事中讲述,在海洋王国里生活着一条活泼可爱的金鱼公主,她每天都想着如何逃离她的爸爸出去玩耍。

一天她在玩耍时出了意外,被人类宗介所救,被他起名为“波妞”,两人相处十分愉快,可爸爸知道后用魔法带走了波妞。

回到海里的波妞被爸爸控制了起来,但她立志一定要变成人类去找宗介。最后,她历经波折,终于变成了小女孩,实现了和宗介在一起的愿望。

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被里面纯粹而美好的感情感动的一塌糊涂。

时隔多年后再看,这部电影不光是给孩子看的,更是给大人看的,因为电影深刻揭露了一个问题:控制型的父母到底有多可怕!

父亲一直想控制波妞,而波妞一直想逃离父亲,父女之间火烟味很足,彼此隔阂渐深……

电脑里,波妞的父亲因为讨厌人类的肮脏和虚伪,便直接否定了所有人类,还一直给波妞传输“人类都是邪恶”的偏激想法。

和宗介接触后,波妞真实的感受到了宗介的善良,所以波妞和宗介在一起时,会说她的爸爸是一个“邪恶的魔法师”,可见她对父亲洗脑式的思想灌输十分之厌恶。

这一幕让Professor想起了由阿米尔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爸爸为了让姐妹二人成为摔跤手,剪掉了她们的长发、控制她们的饮食、逼迫她们锻炼,既是想让女儿延续自己的冠军梦,也是为了解放女儿,让她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爸爸的粗暴做法,一开始遭到了女儿们的反抗,她们消极训练,搞小动作,甚至开始讨厌爸爸。

直到一次参加婚礼,看着同龄的朋友,被迫嫁给了一个根本不认识的人,她们才意识到,摔跤可以改变她们的命运,让她们不同于其他印度女性。

阿米尔汗所饰演的父亲是爱女儿的,他顶着妈妈的反对和村民的辱骂,哪怕再穷也让女儿吃鸡肉补充营养;但同时,他也有自己的问题,我行我素,自己觉得可行便那样去做了,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倘若没有朋友的点拨,父女关系变坏的情况可能愈演愈烈。好在结果是好的,女儿理解了父亲的苦心,彼此达成了和解。

好的教育,是让子女变成更好的人,而不是让子女变成父母想要他们变成的人。

好的亲子关系,势必是平等的、相互理解的,而要达成这一点,亲子之间的友好沟通是少不了的,倘若亲子间永远都是“你必须听我的”、“按我说的做”,那么隔阂与矛盾就会逐渐滋生。

回到电影里,爸爸发现波妞逃跑后,用魔法操控海水带走了波妞,把波妞困在了海底。

这时本就厌恶父亲的波妞甚至朝着他的脸上吐口水,并且立志无论如何也要回到岸上。

爸爸拼命地想控制波妞,得到的却是波妞更为强烈的反抗。

都说物极必反,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在家长的严格管理下,会培养出一个乖巧的孩子,很多时候迎接我们的却是孩子的叛逆。

影视剧《少年派》里,钱三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也是其他妈妈口中的“别人家的小孩”,他成熟稳重,做事周全,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会叛逆。

但剧中一幕让Professor印象特别深:钱三一给妈妈的备注是:裴音。

备注中满含了陌生、冰冷、疏远,也许他不会像别的孩子一样反抗,但他心里也有一颗叛逆的种子。

钱三一很优秀,但是他不快乐,因为妈妈总是想控制他,从小吃什么,做什么都是妈妈安排好的,妈妈嘴上说着为了陪伴儿子,实则是想监督儿子,同时还可以远离自己粗鄙不堪眼里只有钱的丈夫,他们母子的生活总是给人无限的压迫感。

终于在妈妈误会儿子早恋并且小题大做后,钱三一爆发了,他生平第一次反驳妈妈:“以后找女朋友,也不会找你这样的!”

妈妈撕心裂肺地对钱三一怒吼:“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钱三一回答:“一个你不干涉的生活。

在这个故事里,孩子就像一个提线木偶,妈妈不允许孩子有任何自己的动作,凡事都要遵循她的指令,可木偶的线拽得太紧,就会断掉。钱三一最后的彻底爆发是多年积累的发泄。

当我们想控制孩子的时候,不要忘了,他不止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享受自由的权利。

电影里有这样暖心的一幕,宗介因为波妞的的离开很难过,妈妈安慰宗介,人生总是这样有很多不尽人意的,还买了冰淇淋安慰他。

晚上妈妈接到电话,得知宗介爸爸又不回家,感觉很难过,这时宗介看到后想起了波妞,妈妈看着宗介难过,立马让自己活力满满。

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母爱,真的让人看着很暖。

就像某节目中大张伟说的:洗衣粉广告里经常孩子玩得倍儿脏后回来,然后妈妈看见了拿出洗衣粉说:没关系,我们有这个。我当时就想,谁要那个洗衣粉,我要那个妈。

而我们在生活中却常常把这件事做反——“宽以待己,严于待子”。

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有过高的期待和严苛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偏激,要么极度自卑,要么极度自信。

真人秀节目《旋风孝子》里,陈乔恩和妈妈的相处模式,也是很多家庭的缩影。

她的妈妈一直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在陈乔恩小时候,她对孩子极其严苛,稍有过失便会打骂。

陈乔恩出道便有“臭脸女王”的称呼,因为面对媒体,她总是盯着地面,不发一言,她生性自卑孤僻,这都跟妈妈严苛的要求息息相关。

那么是每个孩子在这种严苛的要求下都会变得自卑吗?不是的,还有一种比这个更可怕。

在《少年的你》里,陈念被魏莱打得血肉模糊,被剪了头发,扒光衣服,仅仅就是因为在胡小蝶跳楼自杀时,陈念给她盖了一件衣服。于是,陈念便成为了下一个被霸凌的对象。

自私、冷血、扭曲,这是我刚看电影的时候对魏莱的印象,直到她的爸妈出场,我觉得这个女孩也有可怜的地方。

警察上门的时候,她的妈妈说:“什么事不能老像个孩子随便做,别的孩子不考虑的,她不能不考虑,她跟别的孩子不一样。”

可魏莱明明还只是一个孩子,为什么不能用孩子的要求要求她呢?

当陈念选择报警后,魏莱慌了,去求陈念时告诉她:“我不能再复读了,因为复读,我爸爸已经一年没跟我说话了。”

听到这里Professor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正是爸妈这样近乎苛刻的要求,才造就了这样扭曲自负的魏莱。

他们管控了魏莱的所有,唯独忽略了魏莱的心理健康。

Professor点评:

很多时候我们都想抓紧孩子,却忘了我们越努力,孩子就越想逃离。

控制型的父母,收获的是自己满意,破坏的却是孩子的独立。

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不是孩子的救世主,让我们努力把“我都是为你好”变成“只要你好就好”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