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同济大学的玉石雕刻思想盛宴:寿山石创作的思想维度及其启发

▲ 何马在同济大学“玉石雕刻研修班”上授课用的课件封面。(同济大学供图)
全文共4027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 玉石铺子今日所发内容是“玉石造型手艺人”何马先生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共同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九期研培班——“玉石雕刻研修班”上的授课录音整理稿。
  • 这次讲座从思维灵感的角度探索,援引寿山石创作为例,结合其他玉石材质的创作,创作,深入剖析玉石创作思维的来龙去脉。何马通过讲座找出被格式化创作思维的结点,试图尝试去解放手艺人已经格式化的思维,进而去修复或重建适合于自己创意的艺术思想网格。
  • 时下,玉雕行业渐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不少人疾呼求变、求知。该讲座课题立意新颖,犹如一剂清凉散,让人平矜释躁,豁目开襟。在玉石雕刻界,乃至艺术界,都是一值得思考的研究方向。
本文首发于玉石铺子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玉石造型手艺人    何马
编辑  | 玉石铺子 张良杰&张兴
讲座一开始,何马和大家来了一有趣的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叫“何马”,一般情况下,大家听到这个读音多不会把它和人联系起来。我以人的身份申明一下:我姓何,单人旁的“何”,不是三点水的“河“,所以我不是水货,但也不是行货。
何,是“什么”的意思,与“马”连一块,就是“什么马”,按网络流行的话就是“神马都是浮云”。浮云,漂浮不定,变幻无常。我(今天)要分享的内容就是“像浮云一样变化无常”的思想。
本文所提到的“思想维度”,可以粗略的理解为“思维活动”。
有过一定创作经历的人都知道,首要的是构思。“构思”这个词,似乎可以理解为组织整理思维,或者理解为思维的构成、结构。构思是心理活动,产生思维波动,这是个思想问题,艺术创作的终极目的是解决思想问题,作品是思想的载体。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都是途径,现实中多少人一直在途中打转。
在上述过程中,由于寿山石的色彩、质地、纹理比较丰富,使得一小部分寿山石创作已向多维度演变,这一类型创作的思想,根植于浑厚的华夏文明,扪着土生土长的民间手艺文脉而来,去芜存精,直指本心。这就是我以寿山石创作为例的理由。
提到“寿山石”,在座各位的脑海中定然都会出现寿山石形象,每个人的寿山石印象,会不大会一样。显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不可能会有一样的印象。
不一样,就意味着差异,有差异就会比较,一比较就有对立,对立就会失衡。教育、生活、创作等因为思想的失衡,导致矛盾重重,人心惶惶,可见这是个不得不探讨的问题。
令人无奈的是,不探讨迷迷糊糊,一探就更加糊涂,这是问题中的问题。
此时“你”如果一动脑子去思考,其实还是“你”的理解。“我”的理解当然是“我的”,不是“我的”,或说不像“我的”,又该怎么去理解?这又是个问题。请注意,这里的“你”、“我”都加了引号。
同理,我现在要讲的“寿山石创作”,也只是我的理解。题目用“寿山石创作”,是为了避开“寿山石雕”的惯性思维。如今的“寿山石雕”显然不是以前的寿山石雕。那么又如何突破“我”理解呢?这又是个问题。
今天,我带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来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顺便汇报我的玉石雕刻一些想法,恳请大家多多指点批评。
一、从“”到“
(何马顺手拿起桌上的矿泉水瓶子给大家举例)大家看到这矿泉水瓶,大家脑海中会联想到矿泉水,而不是塑料瓶子。即便瓶子里装着是白酒,大家还是会认为是矿泉水。同样的道理,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坐车时看着窗外,眼睛所触及到的景物都不可能一一记在脑海中。有时候看着景物,会想着心上人等等,留下的不全是眼睛所触及的景物,而是在脑海中呈现心上人的情景。
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过类似的经历。可见,我们经常熟视无睹,看得见而看不到(真实景象)。大家想想看,真的是眼睛看到的? 眼见未必为实,其他如听到的、嗅到的、尝到的、触摸到的都是类似的道理。
这些规律是由于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接受认知逐渐形成种种暗示,成了潜意识。我们通过眼睛的视觉通道,耳朵的听觉通道,进而反馈到大脑,接受到信息后立刻就思索,然后在心里成“相”。
“思”字的结构是:上面的“田”字,在篆书中是“囟”字,就是囟门,婴儿时期的头骨没有完全闭合,用手摸婴儿头顶中间的部位,很软,像心脏一样在跳动着。底下是“心”字。头顶和心是能量的重要接收器,可见,“思”可以理解为心、脑作用。这里讲的“心”不是医学上的心脏。
“想”字的结构是:心上面有一个相字,“相”字由“木”和“目”组成,其形状好像在树上看……引申为成像。可见“想“是心脑同时运作而生起对应的“像”,这个意义像和相同义。想,是“心“通过”思“而生出来的相。这就是“相由心生”的由来。我们平时所说的相由心生是“相学”的民俗理解,别忘了还有一个词叫“人不可貌相”。
婴儿时期,思而无想。随着启蒙教育,也因为自身的生长需要,渐渐思而成像。之后就“思入风云变态中”去了。
注:宋·程颢诗《秋日》
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 思想网格

接下来所涉及的内容可能超出一部分人的理解,所以先假设一个“生命观”。
如果,把宇宙当作一个生命体来看,当然不止一个宇宙,银河系是宇宙的细胞,太阳系是银河系的细胞,地球是太阳系的细菌,人是地球的细菌。宇宙中的万物是共生体。
“维”字有一义项是指的“网”,在这里可以理解成思想的网格。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各自的生命振动波。由“心”通过身体、五官对应外界而感受,形成暗示、经验、记忆等“形象”,交织成无形的生命网格。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摄入后成为经验的积累,形成思想网格。形象地理解:由纵向、横向、斜向、竖向交叉而成,以不同速度和力度作线状、弧状、波状运动着。所以思维网格是活性的,是动态的。
三、整理被格式化的思想网格
由于人对形象的执念具有知识性、技能性的经验,往往造成思维格式化,从而导致兼容性不够。文人相轻,正是各自执念深的缘故。为了改善思维的偏向,我从五个方面来调整。
1、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形象思维
“玉石手艺人基础教育方法”——素描法。
以格物致知的意识为先导,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进行仿制,使之达到具象、逼真的视觉效果。在培养形象思维的同时了解物性和人性的关系,进而唤醒自性。
2、让人性和物性同频共振­­————就地取材
在自己的生活中找素材,好比摄取符合水土的食物营养,使得作品接地气。
在自己所处的人文环境中找素材并活用,让作品接人气。
在自己所用的材质中发现素材,凝思出创作灵感,再转换成题材,养正气。气正才能理通,理直才能气壮。
就地取材,是运用人性与物性的关系。人有人缘,也有物缘,物缘天理,理正神通。申通了才能具备思维穿透力。
思想:不是书上看来的。看来的、听来的都是经验……但知识、经验会影响思维
3、感知应物起心的能量网格·材质语言的运用
材质艺术是中国造型艺术的特色,有着古老的传统,是华夏民族的手艺人处理人与物关系的物象体现。其内在意义好比中草药的使用。
4、“玉石雕刻的意识形态”——物我同构

玉石创作的两个思维节点:
⑴“把玉雕成什么”的意识
一个玉石手艺人,一旦形成“把玉雕成什么”的意识,容易养成迎合心态,把玉石创作的重点放在借助人与人关系以利己,其技艺演化的意识形态趋向社会化、世俗化。可能会导致盲从、投机、伪饰的群体意识。
玉雕,正是沿着这样的意识形态发展而来,已经到了审美的“闹市区”了,触碰到了良知的警戒线,同时当下的玉雕创作也到了一个“人文形态转型”的时代。
⑵“怎么雕玉”的意识
一个玉石手艺人,应该启动调节意识,自觉养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调节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玉雕创作的技艺演化的本质上是万物生态化。由于每种材料都有特性,玉石手艺人启动“怎么雕玉”的意识,实际上是在共生群体中彰显个性,自然而然地创新、创意,滋养平和、自然的心境。
为此,我曾做过一首顺口溜:
本自通灵转六尘
形成互度有缘人
琳琅悦目心无住
物类相生一段因
六尘;是佛教词语,认为人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而感受到色、声、香、味、触、法,如灰尘一样它染污本来清净的心。心无住,源自《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物类相生指的的是人和万物相生相成的。
5、“调节玉石创作的思想维度”——流形化势
玉石创作思维层次分界明显,虽有相互渗透,各自面貌却很独立。做个不是很必要,甚至不很恰当的分类:
工艺层面:讲究刻工精细,着重点是制作。

美术层面:在以上的制作技艺基础上,淡化制作的具体性,突显美感,讲究构成及虚实变化,是美的层面。
艺术层面:在以上两个基础上,传递情感,技术、形式、内容、美感都为情感服务。
所有物质的现象,都由内在的非物质能量所支配。
所以,在以上工艺、美术、艺术三个层面的深层之外,还有我们极难觉察的非物质能量,这就我思考的是第四层面,即思想层面。思想层面属于灵性的层面,不以三维的形象呈现,不以物质形式显示,是非物质的。前面三个层面属于是身体需要的保障机制,身体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都是第四层面递进的载体。但从思想的载体上却解读不出原思想,解读出来只是解读者所对应的思想。其实每件作品都有思想,而我们习惯上只把造型别致的作品称之为有思想。因为别致的作品与众不同,意味着不是复制或仿制,是靠个人独立思考才能完成,观看者认为这里面一定动过心思的。可见思想,看不见、听不到、抓不住、嗅不了、尝不得……思维:以生命体的能量形式存在,以意识形态运行。
我不会给人什么方法,我的方法是适合于我的这具身体。我通过作品、展示形式、言论来启发和提示,以思想精神传递给有缘人。
今天, 我何马恰好借此机会(同济大学举办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共同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九期研培班——“玉石雕刻研修班”)和大家一起探讨,旨在解放被先入为主的印象格式化的思维,进而打开更为广大的艺术创作的空间。愿和大家一起努力充分合理地用好自己身体这个资源及大自然馈赠的玉石资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