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友好的角度说,哈耶克在《自由宪章》这本书里事无巨细,甚至考虑到了打工的情况,因为很多人觉得自己打工被剥削,不自由。这第八章的标题叫《受雇和独立经营》,文绉绉。就是打工和当老板嘛。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就告别的一个个小作坊,资本积累开始,有人当老板有人打工,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人这辈子基本上都是打工者。这就是现代社会的大致构成。马克思主义说了,这是剥削,榨取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创造了无产阶级。但是这些“无产阶级”却因为“资本家”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如果每个人都自己做生意更好一些,谁会愿意打工呢?如果今天很多老板经营不善,缩减或者裁员,受伤的必然是更多的打工者。而目前这样的环境已经回不去了,除了有些本领的个人,多数人不给人打工是活不下去的。虽然很多人都是农村出来的,家里有田,但有几个人会退回村里当农民呢?说打工不“自由”的说法跟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无关,随口说说,或许真的很无奈,生活当然没那么容易,但这其中并不存在任何的外力强制,每个打工者都随时可以选择不干。放弃一份工作有风险,所以感觉自己是被迫的?当老板的风险恐怕更大,平日里也更操心。不要说大企业的老板,就是小工作室,问问老板们每天睡眠质量如何。幸存者偏差导致了占据多数的打工者无法用更健康的心态看待那些老板们。这些人是从大大小小的风险中存活下来的,那些创业死去的才是多数。打工和当老板对能力的要求完全是两码事。有些人聪明、能干、学习能力强悍、专业技术扎实,但可能就是不适合当老板,甚至只是职场上的中层管理者都做不好。至今为止,我们会看到哪怕是很多民营企业都存在这样的显而易见不符合逻辑的地方,部门的管理者往往从业务能力强的人里选拔,可是业务能力和管理团队的能力完完全全是两码事。Google两位创始人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创业没两年就找来经验丰富的施密特来当他们的CEO。业务能力清晰可见,管理则不然,如果只看整个团队的成绩显然是短视的,因为它很可能是暂时的,随时瓦解。前苏联在某些年份GDP惊人,最终也走向崩溃。团队内部的每个人心情是否愉悦。一个业务能力强悍的个人不需要什么个人人格上的魅力,但一个管理者恐怕就需要。而一个管理者是否具备自身的人格魅力,公司的最高层是看不见的,因为这需要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可以说组织架构的重新调整要一点也不比创业容易。合理的做法就是有纯技能的岗位,比如一个设计师一辈子就是个设计师,并且有极大的可能技术越来越精湛,越老越值钱,成为行业里不可多得的资深人才。但今天很多公司的做法是,作品优秀就变成管理者,这种做法不仅损失了一名优秀的设计人才,还新增了一个糟糕的总经理。而因为薪资和级别的设定也导致了一个业务精英干了几年之后无法安心地继续做业务,而是去努力争取当个小领导,因为管理层的薪资要比业务人员人员高出不少。这其中的逻辑问题如此明显,但绝大多数企业都好像视而不见。各单位的hr部门和组织部(如果有的话)值得深刻反省一下公司的级别和薪资体系。科学的组织架构理应有管理序和专家序。打工者和老板之间的另一个被误会的所谓矛盾就是薪资问题。这里还包含了同工同酬、最低工资制等一系列诡异问题。一个人到底值多少钱,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是动态的。如果看起来更辛苦就应该工资更高,那么农民的收入应该是最高的。一个好想法一个好创意值几个钱?打工者和老板在权利上是平等的,不是竞争关系,更不是企业在压榨员工。而一旦认为人与企业之间的不平等,就有了工会,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表明欧美的工会最终都流氓化也是事实。各公司之间竞争,打工者之间竞争。但同公司内部的所有薪资制定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市场经济发展到某些时刻就一定出现小部分富裕阶层,而且也就必然有了游手好闲的富二代。富人通常都不只有一个孩子,有的愿意甚至热爱继承家族企业并为之奋斗,有的二代则选择什么也不干。这些天生的有闲阶层的确很容易让在生活中煎熬的人嫉妒。正如之前说过的富人都是小白鼠,正是这些有钱人掏钱支持新发明和新产品才有了量产的可能。另外很多在市场中很难生存的文艺创作也需要这些有闲阶层的支持。在过去艺术家也是被皇室或贵族包养的。这些有闲阶层在公众形象上比较扎眼的是一些所谓的“浪费”,豪车游艇,可谓骄奢淫逸。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非必须的“浪费”总量跟普通大众的非必需品支出比,不值一提。别的不说,光烟草一项全国人民一年得上万亿吧。总之若出于嫉妒而呼吁限制某些奢华的生活方式,那么最终所有人都会遭遇物质和精神上的贫瘠。既要消除成功人士造成的普通人心理上的不舒服,又要不毁掉是社会进步成为可能的力量,这做不到。不仅仅是审美了,无论是某种生活方式还是某个可能激怒你的观点,都不应该因为自己不喜欢不高兴不认可就要求权力介入封杀。
“捕捉自由的影子”专辑系列文章,到今天算是完成了第一部分的“自由的价值”。后面开始讲解第二大部分“自由与法律”。敬请期待。
快高考了,不多说,祝福全国考生。
以及如果有兴趣可以点击👇的搜索内容。
👆这个可以直接点击!